加载中…
个人资料
商业文化
商业文化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113
  • 关注人气:1,4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漆镶嵌,一门传统工艺的现实

(2008-07-11 11:05:52)
标签:

文化

 

在工艺美术大师的行列中,五十岁上下的人是最年轻的一辈儿,并不是这个行业一味推崇老的,而是青黄不接,很难在更年轻的人里找到符合大师标准的人。

“在大师里面,我们算最后一拨儿吧!”万紫说。

万紫是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的总工艺美术师。这家公司的前身就是北京金漆镶嵌厂,是1956年由北京十六家作坊以公私合营的方式联合成立的集体企业。万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进厂的,赶上行业最红火的好时候,也赶上行业最低迷的时期。当初,作为厂里重点培养的年轻人,她同时学工艺,学设计,分别由几个师傅带,熟悉了金漆镶嵌的整个流程。之后,又去专业学校上学,并在学成四年后回到厂里开始搞创作设计。

万紫一直没离开过这个行业,甚至没离开过这单位。在工艺美术行业整体下滑时,她也差点到出版社做美编,还差点当上美术老师,可毕竟对这行业有感情,加上阴错阳差最终还是留下来了。企业最难时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她说:“能熬过来很不容易!”

金漆镶嵌是以象牙、骨、玉石、螺钿、大漆及金银等各种材料运用雕填、刻磨、镶嵌、彩画等多种工艺技巧制作的工艺品。在约三千五百年前的西周燕国墓地中,就已出土有多种漆器。汉代时凡制作精美的木器都要髹漆,乃至古代陶器、青铜器上也有髹漆的。辽金时宫廷少府监掌造床塌、鞍辔、龙凤车具、屏风等物件,均与漆器相关。明代帝王所用的坐具、围屏、盘、盒等均有漆器镶嵌制品。清末后金漆镶嵌业几经起伏逐渐凋零,直至1950年才陆续恢复,并发展了仿旧断纹、雕填、刻灰、矫嵌、虎皮漆等工艺。至2003年,主要产品已达三千多品种花色。

金漆镶嵌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一是工艺种类繁多,艺术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二是题材广泛。金漆镶嵌产品既是工业产品,又是文化产品;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既是自成体系,相对独立的一种艺术,又与器皿文化、家具文化、屏风文化、牌匾文化、壁饰文化和建筑装饰密不可分。每一件精美的金漆镶嵌工艺品都具有收藏价值。尤其是历史性作品、精品、孤品、绝品、大师作品更具有增值潜力很大的收藏价值。

金漆镶嵌的工艺技法从大的门类划分,包括镶嵌、彩绘、雕填、刻灰、断纹、虎皮漆等。每一门类又可细分为诸多工艺。从工艺上划分有平嵌、矫嵌和立体镶嵌。从艺术风格上划分有龟背断和流水断。而虎皮漆类还包括漆宝砂。

中国漆器不但历史非常悠久,艺术内涵博大精深,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且产地众多,遍布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仅重点产区就有十余个省市。各地的漆器同根同源,都是从河姆渡走来。在材料运用和工艺技法方面大同小异。而在工艺品种和艺术风格方面则各具特色。北京金漆镶嵌具有不变形、耐酸碱、防潮、防腐,经久耐用的特点,以用料考究、造型多样、端庄华美、做工精细而著称。

作为北京宫廷艺术的“燕京八绝”之一,金漆镶嵌也和其他老北京手艺一样在数百年间经历了盛衰起落的命运变迁,北京金漆镶嵌厂曾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漆器生产厂家,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都是企业最辉煌的时期。1996年,因为市场变化,企业被迫转让了位于现在东城区的厂房,整体搬迁到南四环边这个曾经的库房中继续生存。经过十年努力,改制后的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开始复苏。特别是近两年,这家企业生产的金漆镶嵌产品再次受到人们追捧,企业已将设计、生产与销售成功引入市场经济轨道,其相关产品品牌也得到很大提升。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正分批搬迁至河北大厂。万紫领我们到河北新厂区,着实让我们开了眼界。

与老厂相比,新厂区崭新的厂房、宽阔的库房以及车间里开始全面运转的流水线,都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更具特色的是,这里是产销结合,拥有一座面积达八千平米的展厅,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金漆镶嵌产品,包括家具、摆件、挂件等,展品中有些是新活儿,更有不少是企业多年保存下来的镇厂之宝,当然还有企业从四处收购来的物件。由此也可以悟出:在多数工美生产企纷纷破产倒闭后,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不仅能活下来,且发展势头强劲,最主要是企业在改制之后丰富了经营手段,没有划地为牢。

当然,已经延续千年的金漆镶嵌工艺在这里依然本色未改,在车间,师傅们正在用传统技艺生产产品,许多手工工艺是不可简化的。

万紫说,许多收藏界的名家和喜欢金漆镶嵌工艺的社会名流经常来这里淘宝,还有不少人来这里订制产品。毕竟这里生产和展示的都是堪称百工汇集的精品。

“现在有很多人都上金漆厂来掏宝,就因为我们这里库底子特别深,都是我们过去留下来的,有些确实确实是好东西。”万紫说,“今年我们准备再办一个艺术馆,把所有的老家底儿都放到里面,供人们欣赏。但我们是企业,不是展览馆,得养活自己。”

万紫说的“养活自己”不光指的是销售。工美产品过去主要是走外贸,销量每个月按订单走。现在国内市场很大,企业生产不了这么多。跟其它工美产品一样,金漆镶嵌全是手工活儿,不象那种机械生产年轻人关注和热爱这个行业。

的确,虽然传统金漆镶嵌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不无忧虑,面临断档失传危机。几乎所有工艺美术生产企业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技艺精湛,产品精美,但劳动强度大,学成时间长,从业人员难以在短时期内得到相对优厚的回报,从而导致在老职工陆续退休,而年轻人招不来,技艺后继无人。

北京金漆镶嵌有限公司历史上职工人数曾多达千余人,目前只剩下一百六十人,而且平均年龄达到四十五岁。前几年,企业通过原来的工艺美院定向培养了三十五名学员,目前只剩九人。如不采取有力保护措施,金漆镶嵌这一绝技也将面临绝迹。

“没有三年五年是培养不出来人才的。这个行业里所有手艺都得靠师傅带,要实践,比如桐油熬到什么火候?熬到五十度的时候用在哪里?熬到八十度的时候又该用在哪里?”

谈到这些,万紫显得有些无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