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曲的衣裳

(2008-07-01 09:25:54)
标签:

杂谈

 

知道小时候的孙颖喜不喜欢戏装。凭着一个女孩子的爱美天性,她那时一定喜欢花衣裳。1976年,走进剧装厂的孙颖也许会惊异:原来戏台上穿的衣裳比花衣裳还花式啊!当然,她当时也不会想到,自己日后能成为一名专事戏曲服装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见到孙颖时,她正要参加一个临时会议。她说,是个小会,时间不长。你们先在车间里看看。然后就找人带我们参观。

参观的是北京剧装厂,一个给戏曲做衣裳的地方。

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历史悠久,在元代初具规模,到明清时期趋于完善。戏曲服装统称“戏曲穿戴”,俗称“行头”。剧装大致可分为蟒、靠、帔、官衣、褶子等五大类,是塑造戏曲人物外部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其特点之一就是套式化,上至皇帝,下至奴婢仆役、囚徒乞丐,各色人等,都有与角色身份、地位、职业、场合乃至性格相配的专门服饰套式。为给观众更多的美感享受,戏曲服装多缀美丽饰物,如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像舞台上吕布、周瑜在紫金冠上插两根长长的雉尾,为演员增加了许多做戏的机会。

中国戏装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其中,北京戏装以技艺规范考究、做工缜密精巧、用料高档华贵、风格雍容大气的的特有风格,在我国戏装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北京戏装制作业兴于清初,盛于民国和解放初期,伴随着京剧艺术诞生、兴旺和衰落的全过程。从清朝起,北京前门大街的西草市胡同便逐渐成了戏装一条街,多为前店后厂,从盔头到头面,从戏服到戏靴,各色品种一应俱全。新中国成立后,由大约20家店铺共同在西草市街组建了公私合营北京剧装厂,这里几乎汇集了剧装行业全部的顶尖高手,成为戏剧界的名角制作戏衣的首选。

这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的事了,赶到孙颖成为剧装厂的一名职工时,这里正忙着给样板戏里的各类人物做戏装。

“样板戏都是很严格的,不能错一点。”孙颖说,“一个《杜鹃山》,柯湘穿什么,雷刚穿什么,衣服的补丁补在哪儿,都有讲究。”

剧装的设计和制作以鲜亮、恢宏、豪迈为特点,从最初的造型简单发展为品种众多、工艺成熟的民间艺术技艺,戏装制作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历史,其中也包括现代戏里的剧装。

 

马观花般在车间里参观了一圈,也算见识了戏装制作的繁杂过程。这时,孙颖也开完会了。在她那间狭小的办公室,我向她请教:现在厂里的设计人员都是专业院校毕业的吗?她说:“设计人员的整体文化程度比以前高多了,过去的师傅们都是初小、高小毕业啊!”

工艺美术行业是离不开师傅口传身授的。用孙颖的话说,有些活确实很杂,需要师傅很多遍的示范。

位于北京,孙颖所在的剧服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由于许多戏曲团体都在北京,也因为北京戏装的考究,几乎所有名家的“行头”都出自北京戏装大师之手,而那些大师又差不多都在北京剧装厂供职。这为孙颖提供了很多拜师学艺的机会。但她不是固定跟一个师傅学,厂里那些为梅兰芳、马连良等大师设计过戏装的大师都分别带过她。这里面,曾任北京剧装厂副厂长的尹元贞,为梅兰芳、程砚秋以及李万春设计了大量的戏装,其中为程砚秋出国演出设计了全箱。能分别跟着这样的大师学艺,难怪孙颖成了多面手,她不分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的戏装都能设计。加上她是受过现代美学教育的知识型戏装设计人员,设计出的作品也很有艺术个性。

想来,孙颖还是很幸运的。她刚进厂时,许多给角儿做戏装的老师傅都还健在,她从那些老艺人身上得到不少真传。后来她又进了工艺美术学校深造,就是现在北工大艺术系。有理论知识,有实践经验,还有老师傅的辅助,很难得。

更难得的是,文革结束后,传统剧目得以恢复。当时像李万春、张君秋、袁世海等名家大师都还健在,这些老艺术家对“行头”非常有研究,也都很认真。他们每添置一件戏装都要到厂子跑好几趟,亲自看图纸,看式样,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期间,孙颖创作设计的不少剧装深得老艺术家们的夸赞。

“是我从他们身上学了不少东西。”孙颖说。

孙颖参与设计的第一个传统戏是《十五观》。因为当时很多剧团的服装都在文革时烧掉了,所以她师傅就带着她重新画图纸。蟒、靠、帔、官衣、褶子等五大类,她差不多都涉及到了,现在有些戏装沿用的图纸还是她的原创。

 

曲服装在清代虽已基本定型,但不管是戏曲艺术家还是剧装设计家,都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前几年,张艺谋执导《图兰朵》时,演员所有服装都是孙颖带领厂里的同事亲手缝制的。此外,京剧《宰相刘罗锅》等近年活跃在舞台上的大戏的服装,以及故宫博物院制作全套仿古刺绣,都出自北京剧装厂。

除了给故宫复制了上百万件文物绣品,剧装厂近几年还为雍和宫等宗教圣地复制了大量服装类文物。一些古装电视剧的服装和一些大型晚会的服装也找来订做,国家评定的艺术院团也多在这里定做服装,剧装厂上下忙得不亦乐乎。

剧装厂定做的产品基本上没有重复的,等于是一样一件,都是有独特个性的。除了美工进行服装的造型设计完以后,还要进行工艺上的设计。从面料、造型、裁剪,到花纹、印染,甚至怎么个刺绣方法,用金线,绒线还是彩线,不一而足,很复杂。孙颖说,剧装的设计制作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的。她现在是厂里的领导之一,管销售,还要负责很多行政方面的事,已经没时间坐下来搞设计了。不过接到特别重要的任务,她会帮那些设计人员看看,提提意见。

“我们厂也是被区里定为旅游接待点了。好多外国人很喜欢我们这儿的东西,每年有个十批八批的有那么几十个外国人到我们厂里来参观。我们还教他们一些小制作。”孙颖说。

“你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

“有一些还算比较满意吧!”她说,“我设计的剧装挺多的,给李世济画过。给张君秋、袁世海都画过。后来在大奖赛还获得了一等奖。那会而也不方便留照片,所以现在都没有什么记录了。”

北京戏装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收藏价值,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和中国古代服饰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能成为一个给戏曲做衣裳的人,孙颖靠的是天赋和勤奋,只是目前真正能够从事戏装设计制作的大师已经寥寥无几,行业的新生力量渐少,导致这项传统技艺承传面临的尴尬境地。

“这门传统技艺有没有失传的危险?”我问。

“有啊!”孙颖说,“现在愿意干这行的人不多,因为待遇、收入不是说非常的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