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上世纪初期,北京前门地区的西河沿街、珠宝市街、钱市胡同和施家胡同汇聚了众多银行、钱庄、票号,形成了当时北京的金融圈。现在,虽然那些老式金融企业已成历史,但它们的旧迹依然可寻。
老北京的金融街
佚名
西河沿的银行
前门西河沿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长街,街长约1150米,比一般胡同要宽敞许多。明代,因这条街沿内护城河成街,并且正好位于正阳桥以西,故称西河沿。
西河沿与前门及大栅栏地区的商铺相辅相成,清代以来,这地界一直是繁华热闹的街道。也因为这里在清朝时曾有银钱业公会正乙祠、仁昌金店、汇泉银号、乾云生银号等多家银钱买卖家,在清末民初有汇集了交通银行、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原证券交易所等金融机构,西河沿当属北京最古老的金融街。直到现在,这条街上还留有数处中国早期金融业的旧迹。
西河沿220号是康熙年间浙江银号商人所建的银钱业公会正乙祠。据说,当时在正阳门外左右经营店铺者大半都是浙江商人,而这些商人里以经营银号者居多,他们苦于没有集会、祭祀、娱乐的场所,便在明代古寺的基础上,集资修建一座公所银钱业公会。据正乙祠碑文中记载,乾隆五十一年有26家银号出资修葺此祠,到了同治四年时,又有14家银号出资修葺,这其中就有当时享誉京师的“四大恒”钱庄中的恒和钱庄。建成初期的正乙祠规模较大,祠内不但有供祭祀用的祠堂、议事用的大厅,还有一座名贯京华的戏楼。当时许多名班、名角都曾在此演出过。从某种意义上,正乙祠也在推动早期银钱业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正乙祠的建筑已经大部分灭失了,只留下少数的房屋和一座戏楼。
从正乙祠沿街继续向东行,是中原证券交易所旧址。很气派的二层小楼矗立在那里,只剩下了一个壳子,里面早已改成了民居。
从中原证券交易所向西,可以看到两座风格独特的建筑,这就是在中国金融史上有名的交通银行和盐业银行旧址。
且说,清朝末年,随着银号的衰落和外资银行的建立,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建立了户部银行,接着又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将户部银行改名为大清银行,这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中央银行。同年,清政府邮传部为筹资赎回京汉铁路和充分利用交通系统的资金,奏请朝廷批准在西河沿街设立了交通银行,这也是我国早期最为著名的一家专业银行。
交通银行旧址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杨廷宝的代表作。杨廷宝是我国近代建筑设计科学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创造具有我国特色风格的建筑上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杨廷宝设计的这座建筑于1932年竣工,之后为交通银行使用,1949年初成为人行北平分行的办公楼。
挨着交通银行东侧有一座十分抢眼的楼房建筑,整座楼房地上三层,全部用红砖墙面,镶嵌白色的石边,正面为爱奥尼克柱式,做工极精细。这里就是盐业银行旧址。
盐业银行的这座建筑可以说是整个西河沿街的一个亮点。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断出当年盐业银行的雄厚实力。事实也的确如此,盐业银行的创始人,也是该行的首任董事长兼经理的张镇芳可不是一般人。张镇芳是袁世凯出任直隶总督后培植的亲信,他以善于理财而著称。袁世凯将张镇芳从户部调出,主管盐政,最后升任长芦盐运使。长芦盐运使,主管河北、山东一带盐政,是晚清最大的盐官,您就可想而知张镇芳该多有钱了。后来在袁世凯支持下,以擅长理财而出名的张镇芳就在西河沿街创办了这家盐业银行。盐业银行成立于1915年,创立不久就以信誉好,资金雄厚而著称。据说当年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因着迷于骑自行车,买车上瘾,甚至命内务府从盐业银行贷款购买各国的名牌车。连末代皇帝都要向其贷款,由此可见当时盐业银行的地位了吧。
西河沿街29号是金城银行南城办事处旧址。金城银行是旧中国重要的私营银行之一,它与盐业、中南、大陆三家银行一起,统称为“北四行”。金城银行创立于1917年,取名金城,是采金城汤池,永久坚固之意。金城银行在西河沿这条街上论资历它比不过交通银行,论财力它比不过盐业银行,但在民国初年成立的数家私营银行中,金城银行不仅积极吸纳存款,同时注重附属企业的经营,并在开展同业竞争的同时,很注意与“北四行”中其他三行的联合。正是通过这些努力,金城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佼佼者。
珠宝市街和钱市胡同
珠宝市街在前门大街的西侧,是一条呈南北走向的街道。街北起前门西河沿街,南到大栅栏街,西侧与廊坊头条、二条、钱市胡同相交。在清代因街内有许多经营珠宝玉器的商行和店铺,人们遂称此街为珠宝市,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珠宝市不仅交易珠宝玉器,同时也是熔炼、兑换银两的集中地。主要是因为那些挥金如土的达官贵人们在珠宝市购置珠宝玉器,珠宝商人们进行各种交易,都需要兑换银两,因此在街中设置熔炼银两的炉房,为交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清代炉房有官营和民营之分。开设银炉须经户部许可,发给部照为凭,所铸宝银刊明炉号。银炉房铺号每一地方均有限额,不得任意增设。当时北京只许设立26家,而在珠宝市就有19家熔炼银两的炉房。
清末法令松弛,各地私自开设许多未经批准的银炉,官方亦不加干涉。据1912年统计,北京炉房商会属下,尚有炉房64家,其中珠宝市就有26家之多,其余的在西单有5家、西四有4家,东四有5家、地安门有5家,剩下的便分散在京城各处了。
民国后,各种钱庄、银号、金店也纷纷在此街设立,使这条街成为名副其实的珠宝市。
钱市胡同
在珠宝市街南端路西,有一条又窄又短的死胡同,叫钱市胡同。这条钱市胡同可是京城里最窄的胡同。有人测量过,胡同最宽处是80多厘米,最窄处只有40多厘米。即使是两个瘦人对面走来,也只有双方侧身让路才能通行。
不过,钱市胡同虽然是京城中最窄的胡同,但是它最大的特点还不是“最窄”,而是它是清末民初时京城中钱市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有人说钱市胡同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的金融交易所。
早年间买卖制钱,是由各行业或地区的商号自行组织,每日清晨在茶坊酒肆自由交易。清光绪年间,由“四大恒”钱铺发起集资在前门外珠宝市创立钱市,内设经纪人20户,并在钱市里用砖建方砖案20个,名为“案子”。经纪人是每户一个。开盘时经纪人站在自己的案子上,高声呼唤买或卖,成交后由经纪人到账房写买卖证票。经纪人的字号,通称为“某家案子”,如“王家案子”、“李家案子”。每天黎明,全城买卖制钱均到珠宝市、钱市交易。每日必到的行业,以钱铺、钱腊铺、粮店等商号最多。钱市的形成也有说与炉行有关,珠宝市街是清代炉行最集中的地段,因此在它的街边形成钱市也就顺理成章了。民国以后炉行萧条,钱市无市,钱市就改建成了银号铺房,逐渐形成了一条窄胡同,就是现在的钱市胡同。
现在,胡同中还留有一些旧时炉房、钱市的遗迹。在胡同的入口处我注意到胡同北侧一座二层的小楼上竟还留有一块石匾,匾上好像是涂了红漆,时间久了红漆起了皮儿,露出了下面的字,依稀是“万丰银号”的字样。胡同的南侧全部是三合院,这些三合院都很小,院里十分拥挤。仔细看时会发现,有的房上还留有气窗,这些气窗就是当年炉房的遗迹,说明胡同南侧的这些三合院就是当年炉房的所在。
在钱市胡同的最里面是7、9号院,这座院子与胡同中的其他院子不一样。院中建了一个巨大的罩棚,罩棚下面是两排整齐的小房,这里就是清末做银钱交易的交易所。
没想到吧,清末热热闹闹的银钱交易所竟是在如此僻静的角落里。不过现在的小房中可不再有“操纵”金融交易的“红马甲”了,而是住着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昔日里吞金吐银的钱市胡同也变成了寻常民居,只留下了旧迹讲述着历史。
施家胡同
从钱市胡同出来,沿珠宝市、粮食店一直往南,就到了施家胡同。
施家胡同在前门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前门大街,西至煤市街。南北两侧分别与掌扇胡同和蔡家胡同平行为邻。胡同自明代至今均称施家胡同,明代属正西坊。据说当时有一姓施的人家居住此胡同,并在胡同北端开设了一家银号,故胡同取名施家胡同。民国时期胡同中遍及银号,此外还有一些银行。街里著名银行有华威银行、殖边银行、河北省银行、泉通银行等。不过到1949年前均关闭了。清代胡同路南还曾有青阳会馆、广德会馆。
施家胡同是前门这一带少有的几条宽阔、平坦的胡同。这似乎跟胡同中曾遍集私家财大气粗的钱庄银号有关。钱庄是旧中国的一种信用机构,大多起源于货币兑换业的钱店、钱铺。以后逐渐演变成为经营存款、放款业务的机构,少数享有发行银票、钱票的权利。钱庄在全国各地名称不一,北京多称作银号。
清末的施家胡同中集中了浙江、山东、山西、河北、潮州等地的巨商,他们在此开了多家银号,规模较大的银号有9号的同源祥、10号的谦生银号、11号的裕兴中银号、12号的义生银号、15号的福生银号、17号的启明银号、21号的三聚源银号、22号的集成银号、24号宝丰盛银号、26号余大亨银号、28号广瑞银号等。不过这些银号早已销声匿迹了,施家胡同现在已是普通民居了。
施家胡同现在保存得最好的银号就是裕兴中银号,店铺是三层楼房,楼里面开阔而敞亮,过了门庭,就进入到了宽敞的一个天井里,天井四周有跑马廊,廊后是一间一间的客房。从天井再过一个过道,就来到里面的一个天井。里面的布局与外面大致一样。看看裕兴中这么大的场面,就可想而知当年它的买卖有多大了。
裕兴中银号在施家胡同11号,现在是施家胡同第二旅馆。
出了裕兴中银号再往西,路北依次是福生、启明等银号。这些银号大都是四合院的结构,拆改得不成样子,已是旧迹难寻。
三聚源银号是整个施家胡同最不起眼的一个门脸,比起胡同里同是山西人经营的裕兴中银号和西式的集成银号,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不过,往里走可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了一个窄短的过道,就到了里院。里院里有一座很精致的二层小楼,檐头柱角还有当年的精美雕花。看得出,这座小楼当年是刷成了朱红色的,但是近百年过去了,褪去的朱红之留下一柱的斑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