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财富只等闲
陈晓旭出家了。这在娱乐界是一个不小的新闻。人们关心的,还有这位昔日“林妹妹”的亿万家产如何处置。
报纸上早有报道,说陈晓旭准备把它们分成三份,一份用来安置以后家人的生活,一份用来弘扬佛法,另外的一份,则准备捐赠给慈善事业。
陈晓旭要走的路,不是常人可以走并且可以理解的路。因为据说陈晓旭活得非常地成功。出家之前,她已经拥有一家年营业额达2亿的4A广告公司,她本人更是在2004至2006年,分别被评为中国最为杰出的女性广告人、中国最具风采的十大女性广告人之一。按常理,她已经名利俱获,但为什么要走向一条与世间众生所求相反的道路呢?
有人如此解释:一说是陈晓旭身体不太好,欲在佛门中求调养;另一说则是,陈晓旭在当年林黛玉时入戏太深,根据黛玉的性格,倘若她不死,也必然要在宝玉出家之后步他后尘,遁入空门;还有第三种说法,是在炒作。现在看来,最后的一种,是无稽的。因为成功如她,本不必用如此手段来博得众人眼球的关注。但有一种情况可以肯定:她必然早已厌倦在城市与红尘间的一切,惟求心灵清静。
从其表面而言,陈晓旭只是类似于黛玉的貌含悲愁与忧郁气质的新女性,但其敢于对所生活的环境与秩序存疑,并且推翻与舍弃自己过去所创造的亿万财富,这不能不说是具有非常人的勇气。最重要的,是她关于做人上人的认识:她说,从前忙于积累财富,为物质所累,以为这样做就是对家人与别人好。结果,家人们的房子是越住越大,生活也似乎越来越好,但是她个人却感到疲累与厌倦。原来,个人的幸福标准并不是看她的物质能够拥有多少,而是在于内心世界是否平和、幸福。
还有值得敬佩的,是陈晓旭的先生郝彤,在将公司的事情处理得差不多之后,也将寻一清静地静修。夫妻两人可以共弃一切,一齐去另外的一个心灵空间做更广大的心灵之爱的印证。
写到这里,想另一位企业家,83岁高龄的余彭年先生。
余彭年以前是深圳彭年酒店的董事长。2004年,他请来专业的酒店管理公司希尔顿帮他管理酒店,而他辞去董事长一职,专职做慈善家。自2005年起,他每年捐赠7500余万用来做慈善事业,在胡润的中国富豪慈善榜上排名第二。他还曾经捐出5亿人民币来购买相关仪器与医疗设备,给一些白内障患者治病。这些行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人有佛心的表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余彭年与陈晓旭所走的路略有不同,但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却是一样的:都用他们的财富对这个日渐功利与现实的社会作出了反抗,同时也揭示了一条道路:作为财富的拥有者,未必要把自己的财富无限地扩大,而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最后甚至于还之于民,推动社会一些善念事业的发展与人心的补救。他们两者一位是“千金散尽不需来”,另外一个则是在现实社会中继续用财富“铁肩担道义”,用来拯济一些弱者。
当然,他们未必想了那么多,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出自本心的善念,还是来自于对后天社会的人生体察与醒转,总之,能够突破个体小我去成就大我,令人敬佩。
不必要等到在巨富中死去,而是在自己还有财富的时候,给芸芸众生做一个榜样,也给那些挣钱挣得痛快,或者金钱来历不明的富豪们一个思索:经济与财富未必能够真正控制人的思想,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