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变的职场
朱远喜
在一家公司呆多长时间,才能算得上现代标准意义上的“忠诚”?我不知道。但两年以下,绝对不算!三五年或更多的时间,好像又不太符合现代人急吼吼地想成功、奔“中产”的神经。
一个从日本回国工作的经理,招聘新的下属。面试时那人方方面面都不错,但等那人一出门,经理就对助理说:这种人怎么能要呢?四年的时间换了两次工作!在他眼中,十年换两次工作就足以枪毙了!但他很快发现,按他的标准,中国可用的人才十有八九都要倒在他的枪口下。
一个刚从香港来的部门总监,悄悄地把一位私交甚好的同事拉到一边:最近居然有几个年轻的下属跑到她部门要求升职、加薪,否则就……她看看履历表:一个刚从学校毕业一年多点,一个还不到一年!他们哪里来的勇气?可是,为什么不能谈价钱!你不愿意加薪,外面有的是公司愿意。
一个在世界500强工作的技术人员,接到另一家公司的橄榄枝,是一家在本地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希望他去上任技术总监,薪水是现在的一倍。他刚开始比较犹豫,现在的公司国际知名,知名到他向外国领事馆、他的同学或大街上任何一个人随便报出来,都可以从对方的眼神中读到欣赏与信任。而本地的这家公司,出了这座城市就很少有人知道。最终,他还是去了这家公司,除了头衔和薪水有了变化之外,还有了三个下属。
在中国,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每天有大把的钱涌进来,找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与适合的人联姻,期待繁殖出更多的钱。欧美模式也好,日企管理也罢,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博弈却是真真切切地展开了。
为了激发员工的忠诚精神,老板甲半卖半送他私人公司的股份,条件是五年以后,员工可以按当时的价格再卖给他,即使将来公司亏损了,他也照原价买回员工手里的股份。也就是说,公司将来越做越大,员工的股票一定赚钱,即使是公司越做越小,员工至少也是保本的,但老板甲的无私无畏,并没有激起民族意气,反而激起了许多抱怨:买吧,从此被套牢;期间离职,就意味着经济损失;不买吧,好像显得不那么忠诚。结果买股份的人很少,大部分人抱着“不忠诚就不忠诚,大不了走人呗”的心态继续工作,顺带骑驴找马,寻找更好的下家。
为了开发员工的忠诚精神,老板乙更是做了很多努力来满足下属的需要。工资,开的不高也不低。过高,成本高不说,员工还会私下说他脑子进水;过低,那更不用说,员工只要遇到适合的机会,马上就高飞走人。他充分研究怎么用最适合的薪水来得到员工最大的工作热情,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用最大的想象力去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身为总裁的他,每月为程序员过生日;大事小事,他都会找特定的人去商量,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从中提取精华再揉合自己的想法,然后交给他们去执行;他喜欢对中层说“你的创意很好,继续把他执行下去”。这些努力,主要是为了防止员工跳槽。
如果一个职场前辈对正在奋进的某某说:“对于你老板的工作方式,不管你多么不满,也不要抱怨,因为你只能去适合你的老板,而不是指望你的老板来适应你。”这的确是句肺腑之言。但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也在与时俱进地演变着。去年,一封“这封邮件可能带有公司机密”的邮件在大小公司和私人邮箱之间流传,而事情的原由也只不过是老板与秘书间普通不过的争执。若是在以前,这个秘书的行为可能被称之为“不识时务”、“不懂事”、“错误”;但今天她被冠以“勇敢”、“有创意”、“个性”。若在以前,她在公司或所在行业会遭排挤,但今天在公司以外的天地里,她在职场赢得了更好的位置。
在这个讲求速度、空前活跃的时代,急吼吼的表情随处可见。喧嚣的表层,会张扬地推进某些成长的步履;但同时这个社会也需要一些静下来的东西。什么时候,我们能够比以前更有耐性?不能否认的是,在劳动关系中,企业企图用经济因素来束缚、留住员工,就像企图用婚姻制度来留住爱情一样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