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常商人 |
今年的六月注定是郝丽的“丰收月”,她在北京参加了六场拍卖会,参拍的作品无一溜拍;这也是她职业生涯中最为忙碌、最为兴奋的一个月,朋友向她祝贺、业界评论她的“成功”,但郝丽认为:她作品中所有的精彩都比不上姥姥和老娘的剪纸窗花......
郝丽的出生地在河北山村,四面被山包围着,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那里的人,一辈子的日子从出生的一刻起就都看得见了,郝丽不想那样,于是十三岁那年,她自己选择了跟着养母走。前方是什么样?她不知道,她没有想,只是再小的她也知道,养母家在石家庄,那里没有这么多的大山挡着,不知道怎么样的日子就注定还可以有梦,梦是什么,郝丽不知道,也没有想。
到了石家庄的日子还是被善意的养母家人安排着:找个条件好的人嫁了,生孩子,过日子。郝丽不想那样。她自己选择了北京,因为在“八一厂”工作的亲戚可以免费教她画画,条件是她得义务在那里“打工”。那年她十八岁,身无分文、没有任何绘画基础到北京意味着什么,郝丽不知道,也没有想。但她知道,那是她唯一可以不交钱还能学习的机会,无论学习什么……
“八一”厂义务打工和学习期间,郝丽有幸在孙永印先生的指导下学习绘画,1999年,老师把她推荐给其战友苏新平,于是,她被”特殊”录取进入中央美院深造,她的“苦难岁月”到2001年就结束了,她的画感动着大学教授、公司老总、使馆官员和画家,作品被中外画商收藏。
一路走来,郝丽说最艰难的时候是在中央美院读书的日子:没有钱交房租,睡在教室里;没经过严格的绘画基本功训练,受许多同学和年轻教师的“崎视”,她一度对自己没有信心。只是她没那么多想法,绘画是她唯一的“本事“,她就坚持下来了,象一条孤独的鱼在海里漫游,用画的形式倾述着内心的故事和渴望。
郝丽的故事和渴望在她的记忆里,是老家天空抬手可摘的星星、是和伙伴们在山坡上狂奔的喜悦、是老娘偷偷塞给她一个鸡蛋的幸福、还有北漂的小屋、北漂的情...故事的线条很简单:在圆的轮廓中、圆圆的身子、圆圆的头、圆圆的眼睛、圆圆的腿;色调也很简单,粉红、浅黄,幽幽地朦胧着、安静地象一片漂落下来的叶子,没有一丝的怨与愤,所有的故事都是她记忆的梦,梦从来没有破裂过。
郝丽在美院的“待遇”曾让人深感意外,许多老教授热情地鼓励她,而且从不改动她的画,成绩评分还最高;郝丽的经历被同行称为奇迹,在人才聚集的北京,年轻画家能以画为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农民子弟中更是绝无仅有。写作此文的当日,我跟郝丽一起参加了《2006年北京当代绘画交流》拍卖会,参拍的300多幅油画作品,大部分溜拍,而郝丽的八幅作品以平均2万元/幅的价格全部成交。我想,郝丽的价值就是因为她的简单吧,简单不用再改、简单令人感动。
问过郝丽对将来的打算,她说没有想,会一直画下去,会继续活在梦里;问过郝丽喜欢什么类型的男人,她回答我:“黑白色,简简单单的”。
所有的女人都活在梦里,这不稀奇,但虽经情换、事迁还能活在记忆的梦中的女人,是简单的女人。简单的人往往执着。
郝丽小档案
1975年11月生于河北省。
1994-1999年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从事美术工作,200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北京,职业画家。
作品参展及获将:
2000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作品展,获台湾变形虫设计奖(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作品展(北 京);法国艺术作品交流展(法国)。
2001年:新世纪的脚步《状态2001》国际艺术苑美术馆作品展(北京);连续四届参加北京国际艺术博览会,两次获二等奖(北京);连续五届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北京)。
2002年:美国大使馆油画作品展(北京)。
2003年:北京道谱视觉艺术中心女画家作品展(北京)。
2004年:《女人印象》郝丽个人油画作品展(北京)。
2005年:中德文化艺术家交流展(德国)。
作品曾先后发表于《中国油画》、《艺术状态》、《中国当代画册》、《艺术市场》、《当代书画报》、《音乐生活报》等,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艺博会及国内外私人画商、画廊收藏。
后一篇:吉米:非常男人和非常的男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