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北大医院,且慢“洗洗睡吧”

标签:
杂谈 |
11月3日,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了女教授熊卓为在北大医院接受治疗后死亡的案例。报道中提到有三名参与死者治疗的医学院学生没有行医资格,属于“非法行医”。北大医院随后进行了态度鲜明的反击,其官方网站至今悬挂着专题和标语:“强烈谴责央视记者对本院的不实报道”。除此之外,北大医院还在某网站开设了官方博客,不断发表抗议声明,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舆论口水战。
面对媒体,尤其是央视这样强势媒体的舆论监督,敢于挺身而出公开叫板,且态度如此强硬的,北大医院恐怕算得上前无古人了。这是好现象,如果所有的单位被媒体一曝光就忍辱偷生,不管有无隐情都先道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反而不能发挥舆论监督的真正功效。北大医院的挺身而出,让局外人对“非法行医”等概念,对学生行医等事实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也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供了探讨的契机。但是遗憾的是,北大医院的叫板最终成了单一讨伐央视的口水战,北大医院的声明几乎都是情绪激烈的辩解,仿佛该院完全不存在学生行医的状况,管理也没有任何需要改进的地方。
事实真的如此吗?央视的暗访中,刘姓医师未请示上级医师就直接开具处方,北大医院称此乃其个人行为,没有代表性。但是怎么解释三年前,于峥嵘等在给熊卓为诊疗期间,所有的处方、医嘱、手术记录,包括死亡证明,都只有他们本人的签名,没有任何指导医师的签字确认?而北京市律师协会秘书长孙万军手里,涉及北大医院的三个案子又是怎么回事?时间跨度如此之长,涉及的患者又非个案,北大医院为什么都闭口不谈呢?
如果说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应该是建设性的,那么反驳舆论监督的出发点同样应该是建设性的。北大医院固然有权利澄清是不是非法行医,但是在澄清之余,是不是也应该向公众讲清楚:该院学生行医的实际状况如何,是如何管理的,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果北大医院能把这些讲清楚,相信他们很快可以赢回口碑,因为即使有些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但正视现实的勇气同样值得尊重。但是——北大医院正如绝大多数中国医院一样,太不习惯被舆论监督了。在他们眼里,仿佛加剧医患矛盾的永远是舆论的批评曝光,而不是医院自身的问题。
北大医院是真不知道自身存在的问题吗?恰恰相反,他们太知道这些问题了,因为这些问题是整个行业普遍存在的,很多医院都是如此,所以久居鲍鱼之肆不闻其臭。如今,央视枪打“不出头鸟”,违背了“法不责众”的惯例,北大医院很生气,所以抓住央视报道的瑕疵,纠缠不休。但即使在北大医院的官方博客上,也没有出现一边倒的谅解和支持的声音,更多的依旧是质疑。听完北大医院喋喋不休的辩解,网民并不是完全不知道央视的报道存在缺陷,但是北大医院面对质疑,为什么态度竟会如此强悍,完全无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呢?如此讳疾忌医富于攻击性的态度,怎么取信于人?
回顾整个北大医院事件,事件双方仿佛角色错位。搞舆论的央视像是看病的,虽然诊断书出了点小问题,但至少指出不少医院存在的学生看病的“病症”;北大医院却像是搞舆论的,标语、网络专题、百度贴吧、官方博客,多种宣传手段组合作战,但宣传效果如何,一看其官方博客的网友留言就知道。
如今,央视方面在简单回应之后就偃旗息鼓了,而北大医院上周发了最后声明之后,看来也准备“洗洗睡了”。口水战或许就这样不了了之,但是学生医师看病的管理问题,患者看病的知情权如何保障的问题,我们该去问谁呢?北大医院放弃这样无谓的口水之争应该是一种明智,万千妙语不如一点行动。我们期待“非法行医”能够被彻底杜绝,从此真的只存在于央视的“错误报道”里,北大医院正如他们的口号所言:是人民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