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糖尿病基础知识 |
分类: 糖尿病相关知识 |
通常在临床上应用胰岛素释放试验来区别糖尿病的类型,也可作为选择治疗方案的参考,试验时进食75克葡萄糖,空腹及进食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各抽血一次测胰岛素及C肽。若空腹血胰岛素及C肽低于正常,且进食后不增高者考虑为1型糖尿病患者;若空腹血胰岛素及C肽正常、增高或稍低,进食后有增高但高峰值延迟,则考虑为2型糖尿病患者。
C肽与血胰岛素的测定有着同样的意义,C肽是胰岛β细胞的分泌产物,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原裂解成一个分子的胰岛素和一个分子的C肽,以及4个游离氨基酸,因此C肽和胰岛素是等分子释放入血的。因为C肽在体内分解少,其测定值不受胰岛素抗体和外源性胰岛素的影响,所以认为更有价值。
一、1型糖尿病
1.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本型常发生于儿童和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甚至80-90岁患者也可患病。
2.特发型
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有些已知病因,但有明显遗传史,具有持久性地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导致酮症酸中毒。无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损伤的证据。多数为非洲及亚洲人。终生需胰岛素治疗。
二、2型糖尿病
本型糖尿病也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发病慢,大多数在40岁后发病,特别是老年发病,但也可以在儿童期发病。此型病人血浆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稍低,肥胖型胰岛素水平可高于正常。
平时一般可不用胰岛素治疗,也不会出现酮症酸中毒,但在应激时可出现酮症酸中毒。有的病人于饮食控制及口服降血糖药不能满意控制血糖及症状时,需用胰岛素治疗,但停用胰岛素后不会发生酮症酸中毒。
此型病人发病隐匿,病程缓慢,症状轻微,逐渐发生高血糖症。多年未能就医确诊,或在一般查体时发现血糖升高,甚至在发生大血管及(或)微血管病变时才确诊糖尿病。
此型病人较1型糖尿病遗传因素为强。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是肥胖,此型病人约60%-90%属肥胖,即体重超过标准体重或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cm)]2超过正常(男大于25,女大于27)。对胰岛素敏感性差。
三、妊娠糖尿病(GDM)
指在妊娠期间发现或发病的,由糖耐量低减引起不同程度的高血糖症和糖尿病,并非糖尿病妇女合并妊娠。GDM患者在临产至分娩后,胰岛素敏感性逐渐恢复,胰岛素需要量减少,糖代谢又恢复正常。而在长期GDM患者随防中,仍有少数患者可转变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