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山运河考略

(2022-09-06 14:32:05)
标签:

历史

文化

教育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个涉世不久的少年,漫步在运河大堤上,望着脚下碧波荡漾的河流,心中疑惑:这是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吗?那点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显然不够了。隋代大运河不经过梁山,而是以洛阳为中心,永济渠、通济渠构成“人”字型,绕行而过。梁山县境内的大运河要从元代开凿济州河算起,从那时至今700余年时光,它时而隐逸,时而浮现,总在时代变革中显现出迷人的光华。黄河从这里流过,运河从这里流过,梁山钟灵毓秀,山河壮美,在国家实施“两河”战略的新机遇期,这方土地得天何其厚哉!

一、会河帆影

会河会通河的简称元代仅指须城安山至临清段运道,明代扩展为济州河和会通河的通称,后泛指京杭大运河山东段。会通河通航之后,贾舶漕艘,帆影不绝“会河帆影”成为东原古八景之一。诗曰:“众河分劈一河流,万国贡艘赴帝州。彩鷁过时移岸树,征帆落处起汀鸥。烟飘暮色云中蔼,墙映夕阳柳外楼。把酒闲看渔下网,轻摇舴艋过滩头。”

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下令对隋唐大运河实行修凿,元代京杭大运河由此登上历史舞台。元代大运河途经京、津、冀、鲁、皖、苏等六个省市,进入山东地界,主要水源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组成的“南四湖”补充,后引泗水、洸河、沂河之水以济运,由罡城坝拦水从济宁天水闸转入运河。尽管与隋唐大运河起止点相同,却比隋唐大运河缩短了九百余公里。为什么要“截弯取直”取道山东呢?因为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政治中心,辐射长安、洛阳、开封等城市,惠及隋、唐、宋三朝奠定了唐朝的开元盛世和宋朝的经济繁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汴河即通济渠在汴水一段。元代政治中心发生转移不必再为长安与洛阳绕一个大弯,而是“弃弓走弦”,直奔元大都北京。如果把隋朝大运河与元朝大运河叠放到一张图上,元朝大运河更像是隋朝大运河的“斜边”,与隋朝大运河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至元十八年底,元世祖派兵部尚书奥鲁赤修建济州河,此段运河自济州鲁桥(今济宁)至须城安山镇(今梁山码头),全长75公里。济州河开通后,南来漕船可顺济州河到达安山镇,然后卸船装车,经陆运至临清,再转入御河达通州。在耗费人力物力的情况下,开凿一条将济州河与御河连接起来的新河道成为当务之急。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正月,元世祖纳太史院令史边源、寿张县尹韩仲晖建议,费时六个月,投入役工二百五十万个,建闸三十一处,开通安山码头至临清段全长一百二十五公里的河道,初名安山渠,后忽必烈赐名“会通河”。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秋,为解决通州至大都的水上运输问题,朝廷又组织人力疏浚京通粮道,引白浮泉水,改进了坝闸和斗门,全长八十二公里,忽必烈赐名“通惠河”。积水潭是北京城内重要的漕运码头,亦是通惠河和京杭大运河的终点。至此,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贯通,在元、明、清三朝一直发挥着经济大动脉的作用。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黄河在河南省原武决口,沿太行山以东,经汤阴、濮阳直灌梁山泊。元朝开挖的济州河、会通河在梁山地区的河段,大部淤废,航运不通达二十年之久。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燕王朱棣登基后迁都北京。为保证江南粮米的漕运供应,朝廷命工部尚书宋礼,偕济宁州同知潘淑正、南旺镇老人白英共同治理运河。治理的重点:一是从济宁南门外大闸(天水闸),至袁口一段,受黄河淤垫较轻,疏浚整理元代济州河故道。二是从袁口北移二十里开新河,不走洪水淤废的元运河故道。此段运河西岸筑堤防黄河淤垫,东岸为地表河,以借汶水济运,经靳口、王仲口、常仲口、安山镇(大安山)、戴庙、十里堡,穿过黄河与北段运河相接,全长四十五公里。南旺段运河地势较高,被称为运河脊背。为解决水源不足问题,采用白英老人计,筑戴村坝截汶水济运,以南旺、蜀山、马踏、马场、安山五湖为水柜,从南旺枢纽南北分流,“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运河漕运从此兴盛了四百年之久。三是从寿张向下游经十里堡、沙湾、张秋镇,达东昌府,再至临清入卫运河,此段利用元代运河故道,借用隋朝开的永济渠和釜水以济运,全长一百公里,建节制闸十余座,进水闸九座,泄水闸六座,桥梁十余座,使其可以保证载重二十万斤的大船畅行无阻。

清代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穿运河东流入海,京杭大运河在十里堡穿黄而,从张秋再入原运河道至临清入卫运河北上,粮船穿黄时要避开洪峰,给漕运带来不少困难。据民间传说,每年要给龙王留一船皇粮,每年洪峰期都有粮船沉没。江、浙艄工摸不透黄河水性,需由山东、河北船工帮他们驾船,方能安全渡河。随着海运兴起,南方漕船日益减少,只剩下山东、河北几百只漕船。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清政府下令漕粮改征银两,翌年遂令停止漕运。宣统年间,津浦铁路通车后,大运河的作用逐渐为铁路所代替,久不治理,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至此,京杭大运河几经兴盛,几经淤废,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二、夹岸繁花

泓碧水流过梁山,留下开河、袁口、安山、寿张集等经济重镇,这些地方一度成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明代督理运河北段官员谢肇淛沿运河由张秋溯流而上,经过梁山曾赋《舟滞安山》诗一:“百丈方舟一线泉,待风待闸两流连。客程莫笑蹉跎甚,拙宦何如上水船。

山东运河全长六百四十余公里,占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在整个京杭运输线上地位凸显。元代会通河由南至北贯穿梁山县全境,长四十八公里,山东运河的关键河段。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会通河开通之后,自安民山接济州河,西北经寿张集、沙湾、张秋至聊城,到临清接卫运河,直上大都北京。梁山县城北码头村,即是会通河的起点,也是济州河的终点。通过开通济州河、会通河,大运河实现截弯取直、取道山东,大大缩减了漕运航程和运输成本。梁山县城北六公里处有安民山,是元代大运河一个明显的地标。《明史·地理志》载:“东平府西南有安山,亦曰安民山,下有积水湖,一名安山湖,山南有安山镇,会通河所经也。”这里说的安山镇,即现在的梁山县城北前、后码头村。我曾在码头村东北见到两块寺院幡竿石,上题:大元国长河舡居住,奉佛信士周六乙同弟陈子荣,上侍母张氏十一娘等情旨发心,喜舍幡竿石硖全,恭入安山镇资圣院,永为人天敬仰,更愿门庭清吉者。皇庆二年九月日,本院开山住持 绝闻 谨题”。另一块系寄居于“安山镇东北”的江西客人,捐献时间为“至元二年五月初二日”。此处的“至元”应为元惠宗使用的后至元年代(公元1335年—1340年),会通河开通已经四十余年,大运河通航带来两岸的商贾云集、物阜民丰、经济繁荣。安山镇开埠,应早于元代会通河开通。在安民山与码头村之间,东汉在冀州刺史刘纯墓,唐代有东平太守苏源明建的回源亭,更有宋代经幢、寺庙等残石出现。由此可见,《水浒传》中描写,宋江兴兵攻打东平府途中,屯兵于安山镇,并非空穴来风。

至元二十六年,会通河开凿时,在今梁山县境内修建了开河闸码头闸亦名安山闸)、寿张闸。安山闸位于安民山前码头村,南距开河闸四十二公里,北距寿张闸四公里,不是现在东平湖南侧的安山闸。2010年3月,梁济运河截污排流工程施工时,在梁山县前码头村北发现闸口遗迹。明代运河从袁口东移二十里设闸,在今大安山设运河闸,保留了“安山闸”的名称,而安民山所在地则被称为“小安山”了。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安山镇码头看到“大河上千帆竞发,舟楫如织”,感叹数目之多“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河上的船舶穿梭似的往返不断,运载最有价值商品的船只数量和吨位使人惊讶不已。”从济州河建成到会通河开通,整整六年时间,南来北往的船只,只好将进贡朝廷的漕粮和名贵商品,源源不继地从安山码头卸船装车,上岸用牲口驮运到临清,一路道路坎坷,人疲马乏,“驴畜死者,不可胜计”(《元史·河渠志》)。船上江西瓷器等搬上搬下,易损易碎,这也是前些在码头施工过程中,发现大量瓷片、兽骨等物的主要原因。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交通便利,在解决运粮问题的同时,也促进了南北之间的经济繁荣、商贸兴旺、文化发达,运河沿岸张家湾、河西务、张秋、开河、五坝街等重要市镇,就是汲取大运河乳汁而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梁山县境内运河所经之处,元代的开河、安山、寿张闸,明代的袁口、靳口闸,都成为经贸繁荣、人丁兴旺的集市,大部分成为乡镇政府所在地。如梁山县开河村,因位于南旺湖北端,元代在此开会通河得名,大运河穿村而过,元代置开河闸,设运河水驿,又称开河驿。明清时期设开河镇,时为运河码头,商贾云集,集市繁华,又称开河集。冯梦龙《许察院感梦擒僧》中描写一桩发生在此地的案中案,可见明代开河集便是远近闻名之地。七百年繁衍生息,开河村已发展成为姓氏过百、人口逾万的大村。袁行霈研究分析,《中国文学史》统计,明清四大名著、三言两拍等9部小说全部出自运河流域。元杂剧中的“水浒戏”,更是通过大运河南下,在运河沿线城市广泛传播,为施耐庵《水浒传》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素材。

外地友人问过这样一个问题:京杭大运河里的水是什么流向?我回答:京杭大运河是一条闸河,一部分河段利用河流和湖泊,另一部分河段则靠“水柜”调蓄补给,平时受制于船闸,基本是不流动的。在开闸行船的时候,因为水的来源不一,造成了各段的流向不样。就山东运河来说,以南旺分水枢纽为界,北至聊城、临清,向北流。南至淮阴、镇江,向南流。从济宁至临清这一段的运河,由于河底高而水源少,故节制水源至关重要。明《通漕类编》载:京杭大运河共有七十二道节制闸。明永乐九年挖通此段运河后,又增闸二十二座。建闸石料采自东平县东金山。从济宁到临清这段运河,是大运河的枢纽工程,也是大运河历史上配套最完整、航运最便利的一段。依明代运河走向,从南旺分工龙王庙以北,至黄河南岸古运河航道上,开河闸系至元年间所建,袁口闸系明正德元年所建,靳口闸是嘉靖四年建,大安山闸为成化十八年建,戴庙闸为嘉靖十九年建,规格基本致,大体是:闸高十三行石头,石块之间用铁扣连接,底基下柏木桩,上铺火纸。闸宽一丈二尺,两边有板槽,备有闸板,两头各有两个闸耳,便于穿轴、系绠和起、下闸板。闸口两头各有上下两个闸翅,呈扇形,每翅长三丈余。闸口架设活动木桥,架上桥板可以通行载重车辆,拉开桥板即可行船。运粮船只的适应闸口宽度,大木船畅通行时,两侧与闸壁各有一米许的空隙。各闸投闸官、河差具体管理,桥头配有桥夫值守,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陆通行体系。今天的会通河故道上,梁山上下游保存较好的闸口有南旺柳林闸、汶上寺前铺闸、张秋荆门闸、临清戴湾闸等,这些闸的基本型制和主要参数差不多,可供运河文化研究者提供有力的佐证。

清朝末年,铁路以其高速便捷成为主要运输方式,大运河不再承担漕运任务,运输功能明显下降。尽管如此,大运河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依然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文化和交通价值。

三、新帆远航

千百年来,大运河像一头老牛,纵然伤痕累累、疫惫不堪,却一直在负重前行,甚至几度以淤废、湮埋地下新中国建立,它更像一匹骏马,扬鬃奋蹄,芳华重现,在时代洪流是启帆远航。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彻底消除黄河水患,一直是新中国领导人执政为民的重要方略。建国后,梁山、东平一带被辟为黄河滞洪区。为滞蓄黄河汛期洪水,国家兴建了东平湖水库,又将梁山县东北洼地辟为二级湖,部分堤段利用了古运河河堤作为湖堤基础。1963年,国务院批准整治京杭运河,地方政府组织开挖黄河至南四湖的京杭运河济梁段,称为“梁济运河”。这段河道从梁山县国那里引黄水,经码头村,过司垓接济宁以南老运河,曾在梁山县国那里黄河大堤上修建入黄船闸一座,其目的为恢复运河航运。运河穿黄闸后因沉陷堵复,至今仍存旧迹。梁山县境内运河段全长46公里,在任庄以东运河南岸建有小型码头,1970年梁济运河开始通航,可通行小型货轮,1980年停航。1989年9月,为实施“引黄补湖”战略,梁济运河河道重新扩挖治理,黄河之水从此南下流入“南四湖”。新世纪之初,国家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古老的运河焕发出新的生机。梁济运河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既是输水工程,又是运河航道,输水航道从南四湖湖口至邓楼泵站站下,长58公里。梁山段在司垓村西修建提水泵站,进入东平湖二级湖库区柳长河,再经八里湾提水泵站进入东平湖,占用梁济运河河道17公里。为落实国务院“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要求,梁山县坚持截、蓄、导、用并举,改善生态环境,确保调水质量,改善沿线群众生活生产环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梁山县地理位置优越,南水北调工程纵贯南北,京九铁路穿境而过,特别是随着瓦日铁路开通,梁山港在古运河码头横空出世,实现“铁水联运”。该港口上通瓦日铁路、下达京杭运河,占据西煤东运咽喉要地,成为连接长江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物流枢纽。晋陕蒙煤炭由瓦日铁路入鲁在梁山港上船,通过大运河运往江浙沪,使梁山港成为山东省内吞吐量最大的内河港。以梁山港为龙头,梁山县建设了的综合性大型物流园区,正在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园,着力打造集现代物流、储运基地、临港工业、互联网+金融+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新区。凭借京杭大运河的内河航运优势,梁山港的煤炭、钢材、水泥、铁矿石、农用物资等大宗货物,通江达海,南下北上,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历史贡献。

国力强则运河兴,国力衰则运河亡。古老的大运河,在梁山这片土地上,历经了兵乱、洪灾,由牵系国家命脉的黄金水道,一度沦为排涝、输水、除碱的杂役工,甚至被弃之于敞履,置之蒲莽而不顾。于今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终于迎来华丽转身,正在书写一幅日新月异的美丽画卷。

 

    2022年7月2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