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山黄河考略

(2022-09-06 14:24:36)
标签:

历史

文化

情感

教育

 

一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黄河冲积平原哺育了无数中华儿女,黄河因之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数千年来,这条大河挟裹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出孟津,越太行,冲出连绵起伏的群山,犹如一条矫健的巨龙,在晋冀鲁豫大平原横冲直撞,刻画出九曲十八弯的文化图腾。梁山县,这片祖国版图万分之一的土地,甚至算不上这条巨龙身上一片小小的龙鳞。

黄河什么时候流经梁山地区?黄河梁山段有过怎样的故事?随着黄河国家战略的提出,各级党政干部、专家学者、艺术家们到梁山调研或采风,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我有幸参加陪同和交流过几次,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过梳理,为便于阐述梁山的黄河文化资源,撮要例述,以供参考。

一、临黄纪事

梁山县是建国前新建县,现今梁山县沿黄的历史,需从古寿张县、郓城县的志书中去找寻。据《梁山地名志》1984年版统计,梁山县822个自然村中,有唐朝建村3个、宋朝建村13个、元朝建村8个,绝大多数是明清迁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黄河泛滥,导致百姓背井离乡。光绪《寿张县志》记载:“咸丰甲寅,河决兰阳,经范县之张集入县杨庄界,占清水河道,汪洋泛滥,巨侵滔天,黄河自此复入县境。光绪十三年夏,六月白冈堤决水,力尤猛,逾县城下数里刷大堤看缺口,倒折灌城,城垣、官署、祠庙、市房倒塌成泽国,文卷荡失,被灾甚惨,滋息凋残。二十一年,柏庄堤决。二十四年杨庄堤又决。举目齐鱼,官民交困,虽经重修大堤,添筑民埝,而元气未复。岌岌有不克终日之惧,计河流西自县境杨庄以下,东至陶城铺入东阿县,约长八十里有奇,此今日寿张黄河之情势也,”

《寿张县志》大事记中,关于黄河的记载数条目:金大定六年,河决阳武,由郓城东流入梁山。二十九年,河决阳武故道,东流至寿张,注梁山泺。

元统二十三年秋,七月,河决东平、寿张,溺死者甚众。

明景泰三年夏,五月,河决,筑堤以防之。

清顺治七年九月,荆龙口水决,直冲张秋,淹及寿张,百姓溺死逃亡者过半。越九年二月,水始退。七月,水复发。十二年腊月,水退。田土淹没冲塌,仅存十之二三。乾隆十六年,河决阳武十三堡大堤,历濮、范趋张秋,穿运道,入大清河。

光绪十二年秋,大水决城东,金堤北溢十余里,沿堤村庄墙屋多倾倒,蒙恩赈济。十三年秋,黄水决城东偏城内,灾甚,官署、庙宇、街市、民房倾圮几尽,蒙恩赈济。二十二年六月,黄水决柏庄大堤,堤南村庄房舍一空,人有溺死者,居民乘筏移避堤上,时值多雨,困饿尤甚,秋多病死。……二十四年,黄水决贾庄民埝,南堤亦决,两岸居民灾甚,蒙恩赈济。

光绪《郓城县志》记载:金大定六年五月河决阳武。由郓城东流,汇入梁山泊。郓城沦陷,徙治盘沟村。

元至正四年,河决白茅堤,又决金堤,并沿河郡邑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邱、城武,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至正二十六年二月,河决东明,曹、濮、济宁皆水。明兵过郓时,郓在水中。

明正统十三年七月,河决荥阳,漫流山东,濮州、郓城同时沦陷。知县孙海避居梁山,民皆四散,遗黎不过数百。至景泰三年,诏徙各处余丁。佔荒几二十余年,乃得二千四百七十三人,皆散处。高阜、城中止存司马坊半截与浮屠而已。

顺治十一年,决金龙口。支流至郓,灌城壕而北。

二、大河上下

黄河在梁山县过境30.2公里,略呈西南——东北走向,这也是山东黄河的基本走向。人们常说,黄河是“铜头铁尾豆腐腰”,意思是说,黄河上游处在高原和群山之间,不易溃决和迁移,谓之“铜头”。黄河下游地势卑下,地质松软,黄流容易顺势而下,谓之“铁尾”。黄河梁山段上接郓城、东明,下连东平、平阴,正处在“豆腐腰”地段,黄龙得以肆虐,在大平原上恣意横流。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分三股冲入东明、菏泽、鄄城,在寿张县(今梁山区域)汇入济水河道,穿运河北上夹河、张秋、鱼山、东阿,由利津入。从咸丰五年至光绪二年的二十年间,洪水在西南地区忽南忽北,任意漫流,直到1876年障东堤建成,黄河下游河道趋于稳定。障东堤即当地老百姓所称的“金堤”,这是梁山境内黄河最早的“官堤”。在梁山县杨营镇至小路口镇一带,尚存14公里“金堤”遗迹。

建国后,人民治黄事业快速发展,黄河大堤不断加宽、加固,半个多世纪以来,黄河“豆腐腰”再也没有发生重大灾害事件。我看过几篇回忆梁山抗日斗争的文章,有的文章说中共昆山县委、县政府撤往河北(今阳谷县张秋一带),和日伪军在黄河故道发生战斗,风沙弥散,战况惨烈。有的说昆张支队在张秋休整后,夜间跨过黄河进入梁山地区……。花园口决口后,黄河溃水经贾鲁河、颍河、涡河流入淮河,彼时的山东河道,长年处于干涸状态。如果按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计算,梁山县境内黄河的历史仅有167年。除此之外,梁山和黄河还有什么交集吗?

黄河古称“河”,西汉始有“浊河”“黄河”之名,唐宋成为专用称呼。早在上古时代,天下洪水泛滥,多股漫流,“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今天的鲁西南平原,因为黄河携来大量泥沙淤积,汇成一片广亵的原野。东夷人西出群山,见此旷野阔越,坦荡无垠,谓之大野。《禹贡》载:“大野既潴,东原厎平。”大禹治水时,“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在夏朝以前,大野泽已经存在,距今约4000余年。大野泽即巨野泽,“大野泽在山阳巨野县北”,一度泛滥于嘉祥、张秋之间,广有今日梁山境内南部地区。五代时黄河溃决,大野泽南部被淤垫成陆地,泽面北移,“环梁山皆成巨浸”,大野泽与梁山泊合而为一。明清时蜀山、南旺、马踏、马场、安山“北五湖”,皆梁山泊故渎也。从远古时代至今,黄河一直伴随在梁山左右,从未远离。据史料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始,黄河决口近1600次,较大的改道达26次,可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这些改道集中在孟津以下鲁豫交界的黄河冲积平原上,无论黄河北流入海,还是南流入淮,豫东、鲁西南都是标配的“黄泛区”。

西汉元光三年公元前132),黄河在瓠子决口(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向东南冲入巨野泽,泛入泗水、淮水,淹及十六郡。这是黄河第一次影响梁山地区,民国十五年,李黄决口堵复后,八县绅民在纪功碑上欣喜地题下汉武帝《子歌》名句“宣防塞兮万福来”,可见鲁西南人民对汉武帝治黄留下了多么深刻的历史记忆。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西南决口,泛清河以东数郡。王莽忧祖坟被淹,任其东去。

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奉诏征发数十万工,在决口河道上截弯取直,疏浚淤积,筑堤千余里,这一河道稳定了700多年,濮阳、鄄城、阳谷、东阿皆临黄。梁山县城北有安民山,《东平县志》载:“境故多水患,河、汶、济三水环山,流民籍以安故名。”我在《安民山王家祠堂拓片考》一文中,介绍了王家祠堂佚石题字的情况,王家祠堂始建于东汉永和四年(公元139年),由“东武阳孝子”王氏三兄弟为父母所建。东武阳在今聊城境内,为后汉东郡治所。无独有偶,安民山西麓,旧有东汉冀州刺史王纯墓,碑志记载葬于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此时距王景改道已过去近百年,可见河道虽然固定,水患仍然不断,远近居民以高阜为安。五代时期,黄河在滑州决口,洪水“环梁山,合于汶水”,汇成烟波浩淼的梁山泊。

两宋年间,黄河多次决口,形成北流、东流数条支脉,其中一支决入梁山泊分南北清河入海。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将杜充于今河南滑县西南决河,使黄河东流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至今山东梁山县境流入泗水,夺泗入淮。此后700多年中,黄河离开北流故道,一直向东南流入淮河入海,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大事。

金大定年间,黄河经常数股并行,迭为主次,出现“两河分流”乃至“三流齐下”的局面,大致流经今废黄河一线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或东流入泗,或南流入淮,时而又决入马颊河、徒骇河、北清河(今东平以下黄河)入海。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在阳武(今原阳)大决口后,河道南移,分别进入泗水及济水故道,十分之三经今黄河入海,十分之七经泗水入淮,古汴渠成为南向黄河的主流。光绪《寿张县志》记载:“黄河故道,即范城河,在县南十八里。明景泰四年,徐有贞请开分河水,上自濮、范入县竹口镇,下达沙河、张秋为广济渠。弘治六年,都御史刘大夏等浚上流贾鲁河孙家渡等工,导河南行入淮。后又筑黄陵冈,河流尽南,黄患遂平。旧志黄河缺而不载,疑以此。”按此记载,黄河的一支分流在明代景泰年间,到过梁山西北赵固堆乡范城一带,其位置距今河道相去不远。三十八年后,刘御史在贾鲁河孙家渡截流,导河南行入淮,这段黄河就成为故道,这是第一次记载黄河自梁山地区穿过的明确记录。在梁山县马营、拳铺、徐集一带横亘着一道十几里长金线岭,土质为金黄细沙,相传即是黄河故道,当与黄水有关。

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沿赵王河东注鲁西南,洪水在寿张县境内穿过运河,挟大清河入海,从而结束了黄河夺淮入黄海的历史,重新回归到北入渤海的局面。这条新河道就是今天山东黄河的基本走向,也是梁山县境内现在的黄河河道。

三、坝上风情

河流是大地的血脉。沉埋地下的千年黄河,还留传着许多传说。咸丰五年,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山东境内长堤频决,水患不断,民生凋弊,哀鸿遍野,沿黄百姓修筑土埝,“顺河筑堰,遇湾切滩”,极力将这条“黄龙”束缚在埝坝之间。光绪元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发动绅民、兵勇修筑“官堤”,上自东明县谢寨,下至东平十里堡,全长二百五十余里,是为“障东堤”,俗称“金堤”。梁山县杨营至小路口镇境内,至今尚存14公里的“金堤”遗迹。障东堤建成后,因与北金堤相距较远,民间集夫于南岸又修起夹堤(即民埝)一道,此段民埝逐渐发展为后来的临黄堤。光绪三年,山东巡抚李元华于北金堤以南,自濮州至东阿修筑近河北堤长170余里。光绪四年,濮县马九宫、范县李清溪诸公,又自刘屯至黄花寺修筑南岸民埝,长150里。至此,铜瓦厢口门以下至张秋间,两岸堤防形成,黄河遂被约束于这段河道内,结束了漫流的局面。梁山境及以上黄河,北有金堤、南有障东堤,为官修官守,堤距60-80里不等。两岸又均有近河民埝,为民修民守,堤距为10-20里不等,两岸形成了双重堤防的格局。

梁山西北部原有黄花寺一座,相传因属龙少女祭河或黄花蛇镇水得名,百姓常来此烧香礼佛,祈求风调雨顺、永保太平。黄花寺遗址附近,至今留存着“合龙处”、“宣防塞兮万福来”等三块石碑,记载着李黄决口堵复的动人一幕。1925年秋,黄河遭遇特大洪水,河决李升屯(今属鄄城)民埝,势如猛虎,一路东下,冲决黄花寺(今属梁山)金堤,这次水灾殃及濮县、东平、郓城、汶上、范县、寿张、阳谷、东阿八县,给200余万人民带来巨大灾害。1926年初,林修竹被任命为堵口总办,组织绅民费工百万之众,历时四个月,终于缚住黄龙、堵复决口,林修竹饱含深情地写下《李黄堵口实记》一书。这片洪水漂洗过的土地,承载着悲欢离合,也哺育了大河儿女。“黄河饮差”蒋作锦治黄三年劳瘁至死,“天下清官”孙瓒将黄泛之地建成“河阳花县”,“夫妇双清”刘宁拒贿不沾,“参藩斗宦”高默挂印归田……。国难思良将,板荡见忠臣。在暗无天日的年代,他们是浊世里的一股清流。

19386月,国民党为阻止侵华日军西进扒开花园口大堤,黄河改走南路入黄海后,梁山黄河堤埝废修。1946年六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昆山县遵照冀鲁豫行署的复堤命令,动员民工2万人,历时一个月,将解放区内黄花寺以上民埝改修成临黄堤,原来的官堤障东堤(南金堤)退为二线堤防。19473月,解放区军民根据花园口堵复时的河道走向,在生产堤基础上修筑起固若金汤的堤防,黄流得以复归故道。蒋介石为侵吞抗战胜利果实,不断制造反革命磨擦,在黄河南岸修筑了坚固防线,叫嚣黄河“相当于40万大军”。1947630日,黎明前的夜晚,刘、邓大军在此强渡黄河,千里跃进,连战皆捷,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蔡楼渡口被百姓称为“将军渡”。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黄河滩区脱贫工程,梁山县积极推进居民社区、林木产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三区同建”,建设了黄河新苑、翠屏家园两处迁建社区,滩区22个村庄2.3万名群众乔迁新居,彻底解决了昔日吃水、用电、上学、就业等一系列老大难问题,滩区群众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黄河明珠广场对面,梁山港帆影点点,灯光璀璨,以铁水联运成为省内吞吐量最大的内河港,这片土地携专用汽车、教育辅导、稀土磁材等主导产业,继京杭中枢会通河之后,重新赢来通江达海的发展机遇。为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梁山县着力打造黄河经济带,规划了滩区金谷、西瓜、花生、玫瑰等优质高效种植园,举办了桃花节、梨花节、西瓜节、摸鱼节等文旅活动,黄河沿岸,犹如坝上风景,一路生花,新美如画。沿着滩区观光路前行,黄河在身边伴奏,鸟雀在天空飞舞,经济林、高产田变幻着四季的色彩,临黄堤坝、观景平台流传着历史的传说,功能齐全的新社区、吸纳就业的新工厂、充满活力的新园区,共同鸣奏着新时代发展的交响曲。

来吧!来梁山看黄河,看山看水看世界,不一样的风情,不一样的美景,不一样的人民。

 

                          20227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