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新觉罗.弘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2025-11-19 10:15:10)
标签:

乾隆

弘历

佛经

心经

行楷

分类: 翰墨.韵法意态

爱新觉罗.弘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爱新觉罗.弘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爱新觉罗.弘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爱新觉罗.弘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爱新觉罗.弘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爱新觉罗.弘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爱新觉罗.弘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意。无色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挂)礙(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题跋:妙应寺在京师乾方,浮图岿然,标处胜势,自辽阅今六百余载矣。乾隆十有八年岁在癸酉,鸠工鼎新,敬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依梵文手书尊胜咒一册同装秘帙,用镇宝塔,真言所在,常人天拥护,永久坚固。爰识缘起于此。浴佛日御笔。

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

乾隆皇帝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197810月,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妙应寺白塔塔刹(天宫)中发现这件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清乾隆十八年1753修塔时放入塔中的,具有重要的宗教、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为研究乾隆皇帝崇佛及其佛学修养提供了重要依据。

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经折装形式,首尾书衣皆以织锦装裱,外套一个织锦裱糊的经夹,织锦上有分布整齐的龟背纹图案。经书纸质甚佳,棉软而有韧性,颜色微黄。全经展开长度为46厘米,宽度为23厘米。经的首页是一幅观音菩萨画像。观音菩萨站立在一朵盛开的仰莲花上,身体略向经文方向侧转,体态婀娜头戴发髻冠,有圆形头光上身着通肩袈裟,下身长裙拽地,衣纹飘逸流畅两手在腹前挎一个篮子,篮子里装着一条鱼,仪态端庄,气质优雅。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判定她是我国民间信奉的三十三种观音之一——鱼篮观音的形象。经的正文采用唐朝玄奘大师的译本,共260字。书体以行楷为主,兼有草书,书写工整,笔力遒劲。在经书的首尾处共钤有四方印章:第一方为椭圆形,阳文印如水如镜”;第二方为长方形,阳文印刻莲花室”;第三方为方形,阳文印天龙三昧”;第四方亦为方形,阳文印乾隆宸翰 另外,在经文结尾处还附有乾隆皇帝的题跋:

妙应寺在京师乾方,浮图岿然,标处胜势,自辽阅今六百余载矣。乾隆十有八年岁在癸酉,鸠工鼎新,敬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别依梵文手书尊胜咒一册同装秘帙,用镇宝塔,真言所在,常人天拥护,永久坚固。爰识缘起于此。浴佛日御笔。

题跋文字虽然不多,但透露了十分重要而丰富的历史信息,包括寺塔位置、白塔历史、乾隆皇帝修塔时间、乾隆皇帝为白塔装藏时间与目的、乾隆皇帝敬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具体时间,等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特别是后三条信息尤为重要:乾隆皇帝修塔和为白塔装藏时间,既与塔藏文物中的大清乾隆年敬装的刻款吻合,也与当时修塔所立碑文(《御制重修妙应寺碑文》)形成了内外的呼应,有力地证明了塔中发现的全部文物是乾隆十八年(1753)修塔时放入塔中的乾隆皇帝敬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具体时间,反映了乾隆皇帝奉置这批塔藏品是作了充分准备的,因为他写经的时间是浴佛节,即农历四月初八日,而奉置塔藏品的时间是秋七月,即农历七月份,乾隆皇帝提前三个月就写好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对佛教的崇奉态度和对白塔寺的特殊感情。

按照佛教传统的科判,全经总分两部分:一为略说,从观自在菩萨度一切苦厄,大略说明此经的主旨二为广说,从舍利子,色不异空到最后,分别展开,且由浅至深递进式说明此经的大意。它以大乘佛教般若学性空思想为中心,从五蕴”、“四谛”、“十二因缘等各个方面,系统阐述了般若性空的思想,认为只有证得般若性空智慧,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心无挂碍”、“无有恐怖,也才能得到究竟涅槃,完成佛教修行的究竟目标。此经因言简意赅,又易于背诵,所以历史上在我国具有十分广泛的信仰和影响,从古至今注释、讲说、读诵和抄写不断。

鱼篮观音是中国民间信奉的三十三种观音之一,是在观音应化民间的灵应事迹基础上产生的她的艺术形象也是根据其灵应事迹塑造出来的。虽然她不属正统的观音菩萨,但是在中国民间社会却有着十分广泛的影响。她的事迹广为人们传颂,在许多佛教史料中留下了记载,其中元代《释氏稽古略》卷三的记载最有代表性。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唐元和十二年(817),陕西地方出了一位才貌双全的绝代女子。她经常挎篮卖鱼,人见人爱,许多人竞相向她求婚。一天,这位女子向求婚者说,如果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背诵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我就嫁给他。最后,只有一位马姓的青年如期背出。马姓青年迎娶女子过门那天,贺喜的宾客正在欢宴之时,新娘却突然一命归天了。而后,一位身着紫衣的高僧来到死者墓地,他用锡杖拨开棺木,里面只见黄金锁子骨一架。老僧于是对围观的大众说,这是观音大士怜悯尔等业障深重,为度化尔等而化现的方便之身,众人听罢顿时明白了生死无常的道理。

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领会到,鱼篮观音重点宣传的是佛教无常的思想。这一思想正是佛教全部思想的核心。按照佛教的说法,众生之所以在三界六道中流转不息,就是因为不明无常之理,执我执法,障蔽了自身的心智,生生世世不得解脱。如果遵照佛教的思想和方法,以无常遍观一切,看待一切,断除执障,扫除情见,心智便会大开,便能于复杂的大千世界,照见五蕴皆空,而不起执着和分别,便能任运自然地度一切苦厄。可见,能否通达无常是能否通达佛道,获取般若智慧,现出明净佛性的关键:迷于无常即为凡夫,悟于无常即成圣果。分析到这里,应当不难领会乾隆皇帝绘此观音圣像的本意了。

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三方印章也都深含佛理。莲花室看似乾隆皇帝冠于自己居室上的雅称,其实它的用意很深,佛教意味很浓。可以理解为它是乾隆皇帝佛学修养上的一种追求和向往,因为莲花以其清净的特性常被佛教用来喻示最高佛理——真如佛性,如佛教《妙法莲花经》就是以莲花比喻佛教的妙法,作为莲花室主人的乾隆皇帝,也希望自己像莲花一样达到不染一切,超脱自在的高深境地。也可以理解为,它是乾隆自比观音菩萨的一种表现,因为在佛教里观音菩萨一般认为是由莲花化现的,佛教密宗莲花部的部主就是观音菩萨。如水如镜也是喻示佛教理体的,意思是说佛教最高理体像一泓净水、一面明镜,不仅清静无染,且能映照万物。乾隆皇帝使用这一印文,体现了他对佛教清静智慧的向往和追求。天龙三昧也是乾隆显示其佛教修养的一方印章,其中天龙是乾隆皇帝自称,三昧是印度梵语音译,汉译,意为一种高深的境界。佛教许多经典对三昧有解释,《大智度论》卷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玄应音义》卷三曰:或云正定,谓住缘一境,离诸邪乱也。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方印章体现了乾隆皇帝对自身佛学修养的信心,或是对三昧定境的一种追求。

就此,不难发现乾隆皇帝在佛学修养上的意趣完全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对佛教般若思想的崇尚和深切体悟。在汗牛充栋的佛教三藏十二部典籍中,他唯独选择《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为书写的内容,体现了他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阐述的般若思想的执着追求在种类繁多、神态各异的观音形象中,他唯独选择中国民间信奉的鱼篮观音作为观音菩萨形象的代表,体现了他对通达般若智慧的深切体悟他以莲花室”、“如水如镜”、“天龙三昧等佛教名词法相用于自己的印章之上,同样也体现了他对佛教哲理思想的崇尚和高深修养。乾隆对佛教般若思想的这些崇尚和追求,充分地体现了他在佛学上的高深修养,同时也反映了他一生在利用佛教的同时,所表现出来的正信佛教和正确认识佛教的一面。

从这些内容来看,这份写经体现了乾隆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当然这些并不是乾隆的目的所在,透过这些表面的艺术形式,会发现蕴藏在其中的更为重要的用意和思想,那就是乾隆如何敬佛和如何表达其虔诚信仰和佛学修养。其中,在这份写经里,体现乾隆佛学修养的内容有多处:乾隆御笔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经文前面的鱼篮观音画像,以及具有佛教意义的莲花室”、“如水如镜”、“天龙三昧三方印章。下面逐一对它们所蕴含的思想进行分析解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大乘佛教中最短的一部经典。其经名具有非常深刻的含义,其中般若是印度梵语音译,汉译为智慧,但是这种智慧不同于世间理解的智慧,它是佛菩萨的智慧,是清净无染的智慧,在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适当的名词可以代替它,所以为了保持它纯净、圣洁的意义,我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家大都遵循为生善(让人们生起善解)的原则而不予翻译。波罗蜜多也是印度梵语音译,汉译为到彼岸,也是遵循为生善的传统原则而不翻译。般若波罗蜜多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智慧到彼岸是核心和纲要之意,佛法以大乘教法为中心,大乘教法又以般若法门的《大般若经》为中心,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是一切般若法门的核心,是《大般若经》的精髓《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却只有260个字。所以这里用来比喻此经是《大般若经》、一切般若法门、一切心地法门乃至整个佛法的主体和中心,可谓是心中心了,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历史上有多种汉文译本,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唐代玄奘大师的译本。此经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却极其丰富和深邃,囊括了三藏十二部经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