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长寿皇帝乾隆御笔《大士像并心经图》
标签:
乾隆心经佛经行书时评 |
分类: 翰墨.韵法意态 |
乾隆二十二年丁丑(1757年),时年四十六岁的乾隆皇帝刚刚完成人生第二次南巡。在自己的书房里完成了一幅特别的作品:《观音画像》与《心经》合裱的立轴。画中观音赤足立于莲花之上,衣袂飘飘;经文260字笔走龙蛇,堪称“佛系顶配”。而乾隆的“佛系”绝非心血来潮。早在少年时期,他就在雍和宫接受三世章嘉活佛的教导,能用藏语背诵《大威德金刚咒》。登基后更亲自参与佛经校勘,养心殿里挂着“中正仁和”的匾额下,常年摆着抄经的笔墨。当时京城流传着“白塔显灵”的传说:乾隆十八年(1753年),妙应寺白塔突然开裂,被视为不祥之兆。皇帝当即拨款修缮,并将亲笔《心经》装入金匮藏于塔刹。当工匠们目睹皇帝手书经卷被郑重封存时,民间对“真龙天子护佑佛门”的议论不胫而
细看画中观音,会发现三个不寻常之处:
渔家女的装扮,不同于常见的白衣观音或千手观音,这位大士手持竹编鱼篮,分明是民间传说中的“鱼篮观音”。传说观音曾化身卖鱼女点化世人,这种市井气息浓厚的形象,在宫廷画作中极为罕见。
满汉混搭的笔触:观音衣纹用汉地工笔技法勾勒,但面部的立体感却透着藏传唐卡的影响。
乾隆特意在题跋中强调“仿李公麟笔意”,实则暗藏满蒙汉藏文化融合的深意。
莲花上的机关,观音足下莲花共有九瓣,暗合《妙法莲华经》中“花开九品”之说。莲花根茎处墨色稍重,近看竟是篆书“乾隆御笔”的变形印章——把帝王印记化作佛门圣物的一部分,堪称古代“品牌植入”的鼻祖。这种精心设计绝非偶然。乾隆年间,朝廷在承德修建外八庙,在五台山重修显通寺,每次重大佛事必有御笔题字。正如学者罗友枝所说:“乾隆的佛事活动,是把精神信仰转化为政治资本的艺术”。
画作下半部的《心经》书法,藏着更深的权谋密码:
错位的虔诚。经文开头“观自在菩萨”的“观”字,笔锋突然加重,形成明显的顿挫。这与乾隆日常书写的圆润风格迥异,极可能是模仿玄奘西行时在沙漠中疾书的苍劲笔意——用书法演绎取经艰辛,暗示自己堪比“译经圣僧”。
流变的笔迹。对比乾隆青年时期抄写的《心经》,这幅中晚年的作品笔画更为舒展。通过笔迹分析发现,其转折处锋芒渐消,圆融之态恰似乾隆晚年推崇的“无为而治”,可谓“字如其政”。
更耐人寻味的是装裱方式。画像与经文的比例严格遵循“黄金分割”,但整体高度却达95厘米——正好是太和殿龙椅高度的三分之一。
当这幅画作悬挂在皇家佛堂时,跪拜的信众抬眼所见,恰是佛祖与皇权的双重威仪。
乾隆御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挂)礙(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荅达鸦塔阿()噶得噶得()巴阿喇噶得()巴阿喇桑噶得()玻堤娑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乾隆二十二年,岁在丁丑仲冬月,书于妙莲华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