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冕女王孝庄皇后
清太宗皇太极皇后、清世祖顺治皇太后、圣祖康熙太皇太后,博尔济吉特氏(1613-1687),蒙古科尔沁贝勒(部落之长)寨桑的女儿布木布泰,小名大玉儿(玉儿是蒙古人给予女子最高的美丽称呼),孝端皇后的侄女,机敏,聪明,睿智,绝色,拥有蒙古最尊贵的姓氏,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裔。
1625年,年仅十三岁的博尔济吉特氏,嫁给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爲妻,与姑母孝端皇后一同侍奉皇太极。婚后生有三女,固伦雍长公主,固伦淑慧长公主、固伦淑哲长公主。1636年皇太极称帝,封博尔济吉特氏为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8)生皇九子福临,尊庄妃为皇太后,史称孝庄文皇后。
孝庄皇后天生丽质称得上清朝前期的绝代佳人,被誉为满蒙第一美女。她临事处置沉静果断,早在皇太极时期,孝庄皇后助夫承位,接着“赞助内政,越既有年”,“佐太宗文皇帝肇造丕基”。1642年(清太宗崇德七年),清军攻陷松山,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为表示忠于明室,宣布绝食,后来,皇太极知道洪承畴好色,于是孝庄皇后向皇太极自荐,诱降洪承畴,后来洪承畴引清兵入关,明亡。
在皇太极眼里,孝庄是一位聪明颖慧,贤达有为的贤内助,1643年,皇太极暴疾身亡,她痛不欲生,愿以身殉,但观朝内大势,相争如同水火,以退为进、权谋其中,终得儿子福林继位,即顺治帝,迁都北京,尊孝庄皇后为太后,以皇叔多尔衮摄政,顺治当年继位才六岁,爲了消除多尔衮对帝位的威胁,孝庄太后按满族“兄死则妻其嫂”的习俗,毅然下嫁给多尔衮。虽然史书对孝庄下嫁的説法不一,但是文献对下嫁事实的记载正规。《东华录》的记载,多尔衮长出入皇宫内院,顺治也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清初疑案“太后下嫁”之事,当非空穴来风。由于政治原因,这种举措也无损于她的历史地位。由于孝庄太后的调停,顺治的皇位保住了,多尔衮没有取而代之,清朝大权逐渐转移到顺治手中。
被孝庄视为根基与生命延续的儿子顺治帝福临则把她看做恶毒残忍,了无亲情的仇人,而不是母亲。顺治在宫闱之争中被她逼得壮年暴亡。年幼的玄烨即位,号康熙,为后世的康熙大帝。康熙尊称孝庄为太皇太后,时康熙年仅八岁,由四位大臣辅理政务,孝庄太后以其智慧和隐忍,尽力教养幼主,护卫着爱新觉罗政权避过了重大的风险和暗礁,使大清王朝达到盛世的彼岸。四位辅政大臣中,鳌拜专横跋扈,把持朝纲,目无幼主,妄图篡夺皇权,他滥杀无辜,企图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孝庄太后是康熙的坚强后盾,在她的训导下,康熙八年,康熙一举粉碎了鳌拜集团,夺回了政权。康熙在平定三番之乱时,孝庄皇太后全力支持康熙平乱,她拔出宫中金帛加以犒劳。孝庄皇太后提倡节约,多次把宫中节省下来的银钱赈济灾民。她的节省家风影响到康熙、雍正两朝。在康熙帝眼中,老祖母既是一位慈爱稳重感情至深,又颇具政治才能,在老祖母去逝后,康熙帝不无动情地说:“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而在她的政治对手看来,她却是一位颇具心计、知人善任、处事果断、不可战胜的出色的女政治家。她的“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成为治国安邦的要略。以至有人说“她是来自科尔沁草原的女子。 她送走了自己的丈夫,又送走了自己的儿子。 最后辅佐了一个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 她是那样的坚强,那样的能干,以至于人们有时候都会忘了她曾经是个女人。”
孝庄具有常人身上少见的亲和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先后拥立两位小皇帝(六岁的儿子福临、八岁的孙儿玄烨)登基继位;协助三朝(皇太极、顺治、康熙)皇帝统理朝纲。雍正皇帝对他这位太祖母这样评价:“统两朝之养孝、极三世之尊亲”。她成功地作了皇后、皇太后,又成功地作了太皇太后。她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两任皇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位管事的太皇太后。她是不垂帘的太皇太后。在当太皇太后之前,她当了18年的皇太后。她只以一位妻子、母亲、祖母的自然身份,在幕后默默地奉献心血、智慧和才能。她一生辛劳,为了丈夫,为了儿子,为了孙儿付出那么多,且不说她的委屈有多少,承受了多少常人没承受过的苦与累,她日积月累的辛劳就证明了她的伟大,一个女人这样是多么不容易,自古女人想撑起一切是谈何容易的啊,无数的阻力与背后的唾骂,她没有把功名看重,不论她做出什么样的贡献,都全部归功于丈夫、儿子、孙子,只想做个无名功臣,兴旺大清!1688年1月27日病逝,享年75岁。后人称为孝庄皇后。她是清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颇受关注的人物,也是我国古代—位贤良卓识、才华出众、功垂青史的杰出女政治家,在奠定和发展大清江山的恢弘伟业和统一全国的伟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当之无愧的无冕女王。
所以后人很是理解她,为她的善良与英明一世而崇敬感动!盛赞她:花容能倾国倾城,智慧可兴国安邦,慈悲要容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