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校园文化谈天说地 |
分类: 蓝桥心雨 |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误区
在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的教学中,语文是最受指责和抨击的一门学科。很多业内人士为此忧心忡忡: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社会对学生语文水平的不尽如人意反应比较强烈,而且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日俱减。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该怎么重拾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语文能力形成需求的差异与实践的错位。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而“写”是四种能力和技巧中的核心能力,也是最难形成而应用价值较高的能力。但目前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实践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误区:重视篇目选文和语法的教学而相对轻视写作教学。从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教材看,目前尚缺少系统有序的专门用于写作教学的课本。虽然一些语文课本也提供了用于写作教学的提示和文题,但相比之下形瘦影单,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未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从教学时间的消耗看,用于选文教学的时间大大超过用于写作教学的时间,而且作文教学课时有时还要被利用于选文教学。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实践已偏离了科学的轨道,步入喧宾夺主的境地。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实践训练为载体,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目前每学期写作训练量约在几千字左右,每天的写作训练量只有几十个字左右。这样的训练量与核心写作能力的养成需求存在着很大差距,严重制约着学生写作能力的健康发展。魏书生老师要求他的学生每天写作五百字左右的文章,实践证明魏书生老师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提高,因此,语文教学应立足于篇目教学打基储写作教学练能力,把教学实践的重心位移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上来,这样也许才能真正见效。
二、“肢解”语文导致兴趣丧失。
现在,语文教学面临一个悲哀: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在各门学科中,语文已排到了“小四子”、“小五子”的地位。学生家长无论是补课还是请家教,首先想到的会是英语、数学、理化等,却很少想到语文。目前语文学习越来越不受学生重视,主要原因就是语文学科突击效果差,需要不断积累,不是短时间就能出成绩。而现在不少学生又往往受升学考试的影响,淹没在名目繁多的练习中;当老师要求学生静心阅读时,很多学生却埋首于做各种各样的教辅资料书中,以为做了练习也算是阅读。这其实是一个语文学习的误区。
三、考试过分强调标准化命题和标准答案。
语文考试应注重综合性,而不是考太多、太零碎的局部知识,更不能过分强调标准化命题和标准答案。标准化命题和标准答案表面上看它客观、公平、公正,但实际上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宗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和技巧的目标,更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比如:“五颜六色”一词中的“五”、“六”各形容什么?“蒸蒸日上”的“蒸”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选自义务教育阶段三、四年级语文试卷。出这样的题来考学生,实在有悖于语文教育的本意。就拿“蒸蒸日上”来说,三、四年级的学生用它造句、作文都不大会用错,没有必要离开完整的语境来考单独一个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