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坞

标签:
眉坞张载祠太白山 |
据载,东汉初平三年,董卓筑坞于郿,高厚七丈,与长安城相埒,号曰万岁坞 ,世称“郿坞”。坞中广聚珍宝,积谷为三十年储。“董卓发卒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其愚如此。”(见《后汉书·董卓传》)。宋朝大诗人苏轼写下了:“衣中甲厚行何惧,坞里金多退足凭。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须灯!”的诗句,把一个搜刮民脂民膏、大肆蹂躏百姓、作恶被焚的董卓写得淋漓尽致。明朝陶宗仪《辍耕录·老苗》:“筑营德胜堰 ,周围三四里,子女玉帛皆在焉,且以为郿坞之计。”明朝田艺蘅《留青日札·严嵩》:“郿坞久营,兔窟多术,安能根连株拔,风翦霆灭。” 清朝倪瑞璿 《阅<明史·马士英传>》诗:“金墉旧险崇朝弃, 郿坞藏一炬焚。”《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郿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十五里,董卓坞在县东北十六里。” 《三国演义》中写道:“役民夫二十五万人筑之:其城郭高下厚薄一如长安,内盖宫室,仓库屯积二十年粮食;选民间少年美女八百人实其中,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家属都住在内。”
董卓,本为凉州豪强。汉灵帝时,任并州牧,昭宁六年(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弑杀太后、专违朝政。曹操与袁绍起兵反对,他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残横专暴,纵兵焚烧洛阳周围数百里,使当时的百姓生活和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确保其董氏家族世代享受荣华富贵,役使民夫25万人在西距长安250里的眉县仿照长安城郭重新修了座声名显赫的贵族庄园-“郿坞”城郭。汉献帝大病初愈,聚会朝臣于末央殿。吕布与同郡李肃等将亲信10余人装扮成侍卫,以汉献帝禅让帝位为名,将董卓诱出“眉坞”城郭至长安诛之。《后汉书•董卓传》载:董卓被杀后,陈尸于市,“长安士庶咸相庆贺、”“百姓过者,莫不手掷其头,足践其尸。”“天时始热,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燃火置卓脐中,光明达曙,如是积日。”人们将这位显赫一时的“英雄”点了“天灯,”又因被点“天灯”的“英雄”是董卓,故人们又把“天灯”叫作“卓灯”。 后来董卓步将李榷、郭汜领兵攻进长安,赶走吕布、杀了王允,又下令追寻董卓尸首,他们费了很大精力,仅获得董卓零碎皮骨,便以香木雕成形体,用王者衣冠棺椁,选择吉日,葬于“眉坞”。临葬之期,天降大雷雨,平地水流深数尺,霹雳震开其棺椁,尸首被乩出棺椁。李榷候晴再葬,是夜又复如是。如此三次改葬,三次皆不能葬,董卓零皮碎骨,全部被雷电乩灭。老天对董卓之恨,可见一斑。
无论正史,还是民间野史,无论小说,还是遗存,还是考古,都在告诉着我,眉县有个叫“郿坞”的地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无论对错,不计是非。历史毕竟是历史,有许多秘密和让人捉摸不透的东西,我们无法找到绝对的真相。星转斗移,时过境迁,郿坞古城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叫常兴的小镇,成了老百姓世代繁衍、安身立命之地。透过变化万千的历史风云,让我们看到了眉县,是怎样一步步克服千难万险走到今天的文明富裕。
现在的眉坞,已不是当年的“眉坞”。“感知魅力眉县·品味美好生活”,每次穿过眉县,让我感慨万千!少时从西向东走,风雨兼程,是为了出人头地过上更美好的生活;现在从东往西回,不顾劳累,是为了找到归宿心中那片故土。人生如此,贵在当下,且行且珍惜!我非常喜欢在太白山下,一个人静静地休息几天,过一下慢生活,好好反思一下。只可惜,喝不上了当年的“太白一支笔”酒!李雪木在《槲叶集》中写道:“千古眉阳道,行人欢颜色”,每次经过眉县,让人都感到阳气滋生,欢喜无比,这是这座县城自带的底蕴和光芒。
作者简介:杨广虎,男,74年生于陈仓,89年公开发表小说和诗歌。著有历史长篇小说《党崇雅·明末清初三十年》,中短篇小说集《天子坡》《南山·风景》,散文集《活色生活》《在终南》,评论集《终南漫笔》,诗歌集《天籁南山》等。获得西安文学奖、首届中国校园诗歌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冰心散文奖·理论奖,第三届陕西文艺评论奖、首届陕西报告文学奖、全国徐霞客游记散文大赛奖、中华宝石文学奖,第三届丝路散文奖等。1996年—2016年在秦岭终南山生活。硕士,正高级经济师。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