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2019-11-06 21:35:23)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一唱三叹

北京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课题结题鉴定材料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刘春燕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倡弘扬优秀中华文化,本课题即以此为目标,以美术教育家尹少淳先生在美术教育界从国外引入的“大概念”为理论架构,围绕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文化”这一核心任务,融合各学习领域传承京剧、中国画、京剧人物画、纸工、中国结等传统艺术。

美术课程改革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美术核心素养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本课题通过欣赏、对比、分析、演示、实践、评价等过程和手段,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掌握和运用绘画创作、艺术表现方法,传承传统艺术,进行创意实践,展开效果评价,使学生产生对传统艺术持久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

《劳技课程课程标准》指出劳技学科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本课题则注重在传承传统艺术的过程中,使用尝试、探究、拆卸、重组等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增强技术意识,形成技术素养,且通过动作制作开发人的潜能、促进思维发展。

一、课题研究背景

本课题以美术与劳技跨学科融合方式,共承京剧、中国画、京剧人物画及其工艺美术衍生品等传统艺术内容,进行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本课题研究伊始,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大致停留在高中、大学阶段,研究途径多源自专家讲解、书籍与互联网,少有直面实物的感官接触,多注重从理论层面的学术探究,少模仿、继承与创造,极少有使学生发自内心情感的创新表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国家对传承传统艺术大力提倡,传统艺术进校园已屡见不鲜,如风车、戏曲、插花、剪纸、泥塑等,但极少有将中国画与京剧艺术相结合者,尤其是对水墨京剧人物画表现方式、审美趣味、意境创设的探索,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二、选题目的

探索京剧、中国画、京剧人物画及其工艺美术衍生品等传统艺术中蕴含的审美规律,继承传统技艺,解析文化底蕴,区分艺术风格,探究美感形成内因,融艺术传承与文化传承为一体。使用富于民族性的美术语言、劳动技艺及艺术元素,探索、创新艺术表现手法。

在传承传统技艺的过程中,运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参观访问”、“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直观示范”等方法,调动学生传承传统艺术的兴趣,通过临摹或是创新表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提升审美表现力。培养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培养劳技素养与技术意识,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动手能力、以及与他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能力。

通过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形成学生对传统艺术的浓厚兴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形成有文化底蕴的创造力。学会以传统艺术语言表达内心情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及手工艺的热爱之情。

三、选题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强大生命力和广博的内涵,以直观欣赏、审美体验、创作表现、工艺制作等方式继承京剧、中国画、工艺美术,可令中国之魂伴随心灵成长,于复兴之路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主动进行文化传承,得到心灵的启迪,遨游艺海,深味传统艺术中的伟大智慧,学习传统艺术中的创作方式与方法,掌握独特的表现技艺,激发学生内心表现欲望,形成文化艺术传承的自觉。

四、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切入点、主要问题、重要观点等)

(一)研究的切入点

本课题以美术与劳动课程共承传统艺术为切入点,选取中国画、京剧艺术、京剧人物画、中国结、纸工等传统艺术内容,开设《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校本课程,探究京剧人物画的水墨画法,开设美术与劳技“京剧人物画”同一主题活动,制作工艺美术作品。

以审美鉴赏、范本临摹与主题创作为研究基点,探究传统艺术所蕴含的美术语言及工艺技艺,探索传统艺术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学习传统文化的表现技巧,领略传统艺术的文化魅力。

(二)主要问题: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中对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

京剧艺术涵盖了众多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融合了文学与戏曲、工艺美术与建筑、舞台灯光与服饰、京剧乐器与曲词等诸方面内容。京剧人物画承京剧及中国画艺术之精华,将戏曲与水墨艺术有机融合,以水墨气韵传达京剧神韵。以美术“国粹京剧”、“京剧脸谱”、“京剧人物”系列课程为基础设立的《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校本课程,传承京剧文化,发展水墨艺术,研究创作中的节奏与韵律、对称与均衡、多样与变化等艺术规律,探索艺术创作方式,继承与发展传统艺术技艺。

劳动课程融合美术课程中的“设计•应用”领域,对京剧人物画与中国结、纸工、泥塑等进行审美融合与创作,将美术学习成果转化为工艺美术作品,使其更具装饰应用价值。共同完成扇面、书签、画盘等工艺美术作品,体验对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带来的成功喜悦。

(三)重要观点

1.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可使美术与劳动高效共承传统艺术

课题研究中,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创设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过程中,掌握、运用传统美术语言与劳动技艺,并进行创意实践,高效完成了对传统艺术传承。

2.以“大概念”整合传统艺术与技艺元素,建构艺术传承体系

“大概念”整合中国画、京剧艺术、京剧人物画、工艺美术等传统艺术知识,构建完整的艺术传承体系,凸显深刻文化内涵。

3.以审美鉴赏、对比分析、直观演示、艺术实践、多角度评价为手段提高传统艺术修养

在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的主题课、《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校本课中,使用审美鉴赏、对比分析、直观演示、艺术实践、多角度评价等方法及过程,可使提高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以传统艺术元素进行的创作是对其技艺的发展,展现了中国传统审美与现代艺术融合的追求,体现了进取的精神与勇气。

五、研究方法、手段与途径

(一)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

(二)手段

1.研究相关文献、影片资料,选取传统艺术典范,了解源起与发展过程,进行审美探究与艺术实践。

2.“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为主导,设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通过直观演示、艺术实践、探究不同的评价方式等手段,共承传统艺术,学习传统技巧,以临摹方式掌握艺术创作规律与技艺元素。

3.强调在临摹传统艺术与技艺的基础上,进行融合与创作,在艺术表现中突出自己内心的审美情感,进行创意实践,发展学生的创作意识。

(三)途径

1.开设校本课程《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进行京剧艺术鉴赏活动、探究水墨京剧人物画技法,研究创作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创作出富有新意而带有传统艺术元素的艺术作品。

2.设计美术与劳技课共上“京剧人物”同一主题课程,将美术与劳动课传统艺术部分进行整合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途径,邀请专家进行跨学科实践指导。

3.对中国戏曲学院实地访问,进行京剧艺术的审美熏陶。 

    六、研究过程

(一)第一阶段:研究书籍文献,提炼跨学科共承传统艺术内容。

1.研读京剧艺术研究专注、中国画论美学著作、民间及工艺美术书籍,根据“大概念”教学理论,提炼共承传统艺术内容。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先生在《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融入“大概念”》一文中,提出将少儿美术中知识、技能的传承与教育发展中融入“大概念”建构课程和教学方法。本课题以“大概念”理论为支撑,架构京剧艺术、中国画、京剧人物画的知识、技能体系。

2.前期工作准备:

1)针对课题研究方向设立校本课,编辑校本课程教材

设立《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校本课,发展壮大原有“春澜画社”美术社团成员,开发校本课程教材,学习京剧人物画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关良、叶浅予、林风眠及其美术作品,探索美术与京剧、水墨艺术、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京剧人物画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掌握京剧、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作品中所含的文化信息。提高对京剧人物画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珍视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与文化。

    2)美术与劳动课程设立共承传统艺术联动机制

探究美术、校本课及劳技课中可联动的传统艺术形式,进行课程联动。使美术课上的京剧人物画作品得以用剪纸、衍纸、泥塑、扇面、书签、画盘等各种形式呈现。

(二)第二阶段:探索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之美的策略与方式

1.以大概念为指导,探究传承京剧人物画艺术之美的策略

“实验”探索表现技巧,体现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构建“体验式”学习策略,运用“对比探究”方式,习得传统技艺的策略,以共同开发直观教具,解决技术问题的策略,新媒体、微课与直观示范结合攻克难点的教学策略,营造艺术氛围,构思并完成艺术创作的策略,开设艺术擂台,凸显艺术与技艺之美的策略。

2.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之美的方式

检索书籍、搜索网络资料、知识竞赛方式,影、音、视频赏析共承传统审美方式,对比欣赏京剧人物画作品的方式,以PPT课件激发创新思维共承传统艺术的方式。

(三)第三阶段:总结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的途径与原则

1.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的途径

1)设置美术与劳动主题活动课

劳动课与美术学科“设计•应用”学习领域进行跨学科深度合作,以京剧人物画及中国画为题材,通过“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学习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方法,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2)《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校本课

开设《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校本课,选拔学生组建“春澜画社”,系列探究了京剧艺术知识涵盖的诸多内容,不断探索京剧人物画的水墨表现技巧。

3)参观中国戏曲学院

    每年带领部分春澜画社同学参观中国戏曲学院,由京剧艺术专业教师带领讲解,深入了解其京剧校园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之情。

2.总结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的原则

在本阶段,总结了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的原则,传承内容典型性原则、传承形式多样化原则、审美趣味独特性原则、审美情感物化原则。

六、研究成果

在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的研究中,以美术教育家尹少淳先生提出的“大概念”理论来建构课程,融合美术、劳动、校本课程《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等学科知识,创建了以“京剧人物画”为主题的跨学科知识体系。

课题甄选国粹京剧与中国画作为传承内容,并以“京剧人物画”形式将二者有机结合,使“故事性”、“文学性”、“艺术性”成为艺术创作的深层内涵,以独特的审美角度出发,以“大概念”理论为支撑,通过实践,研究确定了适宜于小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手段,以欣赏、对比、分析、演示、实践、评价等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提升了审美及文化素养,对形成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等美术核心素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课题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创建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高效传承传统艺术方式,凸显京剧艺术、京剧人物画及工艺技术融合之美。极大促进了文化、创意及动手能力的发展,使跨学科共承传统艺术效益最大化。

课题研究亮点:

美术与劳动老师共同制定跨学科课程同步计划,创设美术、校本课程与劳动的“清风如许”京剧人物画扇及扇坠编制、“京韵长存”主题书签设计、“京风雅韵”京剧人物画画盘制作、“美哉人面”京剧脸谱制作与绘制、“大美京魂”京剧人物彩泥捏塑等跨学科主题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创作,开设艺术擂台,并在校内宣传栏进行作品展示。凸显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

在课题研究的四年中,本人辅导“春澜画社”学生创作了大量极富“戏曲味”、“水墨味”、“儿童味”的京剧人物画作品,极富审美个性特征。参加国戏杯绘画比赛屡屡获奖,又在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展现了京剧人物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参加了平谷区《大美少年行》庆六一师生书画展示活动,扩大了课题成果的影响。

(一)总结了以大概念理论为指导的跨学科共承传统艺术知识体系

1)大概念理论框架下的京剧人物画中蕴含的传统艺术内容

京剧人物画艺术内容

京剧人物画乃小众画种,因其表现内容独特,蕴含深厚的文化内容,尤为独标一格。京剧人物画画家凤毛麟角,屈指可数,清代沈蓉圃曾画《同光十三绝》,近现代有林风眠、关良,叶浅予、高马德等诸位名家,军旅画家董辰生、国家京剧院画家李文培亦对京剧人物画情有独钟。各家手法不同,风格各异,审美尤富“三味”——“水墨味”、“戏曲味”、“儿童味”。

中国画——以毛笔为工具,用墨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

题材——写意人物画:京剧人物画

材料——生宣纸、墨汁、中国画颜料等

工具——毛笔:羊毫、狼毫、兼毫、

技法——用笔:中锋、侧锋、逆锋、散锋

用墨: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墨的干湿、浓淡等变化造成的枯润、干涩、朦胧等艺术效果

墨法—“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

色彩:配合墨渲染使用

画法:没骨法、勾勒填色法、点厾法、泼墨法

构图:“之”字形、“S”形、三角形、均衡构图

艺术规律——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比例与尺度、过渡与呼应、条例与秩序、重复与渐变、

简洁与挺拔、凝固与流动、通透与洁净、比拟与联想、

错视与矛盾、主从与重点、分割与组合、变形与变异、

轻巧与秀丽、华贵与质朴、冲击与亲和……

中国画知识体系的构建为学生表现京剧人物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可将美术课堂中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融入到京剧人物画创作表现中。以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指导京剧人物画的艺术创作。

2大概念理论框架下的京剧艺术蕴含的传统艺术内容

京剧艺术所含传统审美要素颇为全面。戏楼建筑、舞台装置、戏曲行头、演员化妆、戏曲表演、剧本文学、音乐曲牌、京剧流派、名家代表曲目等。

京剧中的建筑艺术与舞台装置——建筑艺术之美

戏楼难掩光华影,舞台暗藏有玄机。戏楼属建筑艺术范畴,北京华美典丽,装潢优美,具有典型的中国建筑艺术特征。北京原有戏楼众多,皇家戏楼最为华丽,紫禁城畅音阁、圆明园清音阁、颐和园德和园戏楼,皆为清宫造三层大戏楼,建筑格局恢弘壮丽。

京剧中的服饰艺术——样式、色彩、图案、文化之美

华服细绣穿金线,远黛含烟细画眉。京剧服饰华丽优美,掐金针、走银线,精工细作,为演员表演增添了无限风采。京剧服装基本可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四类,配饰有盔、帽、靴、鞋等。京剧服饰装饰图案丰富多样,龙凤、牡丹、荷花、梅兰竹菊等皆为中国古典图案,每种图案都赋予了不同的文化涵义,寓意吉祥,承载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道具有一桌二椅、马鞭、刀枪器械、杯盘灯盏都属工艺美术范畴。

京剧中的化妆艺术——色彩、图案、寓意之美

京剧人物化妆之美,异彩纷呈。女性多优美浓丽,两腮嫣红,眉目清晰,红唇润彩,分外妩媚动人;老生则苍劲爽利,戴上胡须后更显沧桑味道;武生、小生扮相或英俊清秀、或风流潇洒、或勇武非凡;丑角则以白勾画豆腐块或象形脸,滑稽幽默,妙趣横生;惟净角脸谱变化万千,各家流派自由风采,流传至今,亦已成为京剧艺术衍生品之主角。

京剧中的基功、舞蹈、剧本、表演、曲词艺术——舞蹈、音乐、文学之美

婀娜多伴将军舞,曲词流芳胡琴间。京剧演员必以“手”、“眼”、“身”、“法”、“步”为基本功。文人为之撰稿,编写剧本,排演舞蹈,新戏精雕细镂,身段、唱腔皆以程式化手法进行表现,又不断创新人物。尤其是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传播,更使京剧立于世界三大戏曲体系之林。他据古画、敦煌壁画,自创手姿五十三式,婉媚流芳,颇为动人。其所创《霸王别姬》之虞姬剑舞、《贵妃醉酒》之醉步卧鱼,《天女散花》之长绸舞,各舒其梅,颇可使人陶醉。京剧曲词又别又一番文学意味,京剧艺术史上以编剧著称的有卢胜奎、齐如山、罗瘿公、翁偶虹等人;而敷曲一般按曲牌而设计唱腔,但通天教主王瑶卿先生却可打破曲牌,独创新曲,且符合韵律之美,后程砚秋亦有追随创作。曲词艺术之美,更富文学性。

京剧艺术流派及代表人物——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

三峰耸峙无可敌,流派纷呈有余音。

徽班领袖程长庚。被誉为 “徽班领袖”、“伶圣”等。擅长演出剧目众多,《文昭关》、《群英会》、《镇潭州》、《捉放曹》等剧。除老生戏外,花脸、小生诸行角色,亦能串演。

伶界大王谭鑫培。谭派艺术创立者,亦有伶界大王之赞。师从于程长庚,但以武老生名世。文武昆乱不挡,能戏甚多,其中有代表性的剧目为:《空城计》、《四郎探母》、《定军山》、《南天门》等。

平分秋色杨、梅、余,当时武生、旦角、老生领袖。杨小楼为武生,武功超绝,功架甚美,嗓音高亢,具龙虎之音,武戏文唱,颇具自家风韵,其表演沉稳,颇有大将风度;梅兰芳嗓音圆润甜美,扮相端庄典雅,新戏颇多,能戏三百,佳妙者不下百余出;余叔岩嗓音独具,别成一家,后世尊为余派。

3大概念理论框架下的劳技课程中蕴含的传统艺术内容

中国结——色彩、寓意、样式、创编之美

中国结色彩丰富,造型优美,是人们劳动和智慧的结合物。它以花样繁多的神结表达美好的寓意,如我们常见的“双喜临门”、“福寿双全”、“吉祥如意”形象的中国结,表达浓郁祝福和美好祈愿。中国结编法基本结有十几种,同心结、双钱结、吉祥结、琵琶结等多种结式。

纸工——材料、样式、拼接之美

衍纸,也称卷纸,是纸艺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生活艺术,运用卷、捏、拼贴组合完成。常被运用于卡片、包装装饰、装饰画、装饰品等。  

泥塑——质朴、柔和、细腻、婉约之美

泥塑,是中国传统的古老民间艺术。以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利用纸黏土代替泥材,更便于学生掌握制作技艺。

4)设计了京剧人物画分学段教学目标及所体现的美术核心素养与国家核心素养

表现内容形式

三、四年级

五、六年级

京剧人物身段

 

美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

美术表现

 

国家核心素养:

人文积淀

勇于探究

 

 

通过学习识别京剧人物身份,以简括的笔墨线条表现京剧人物形态,富有儿童趣味。

水墨线条:简洁概括,有儿童情趣;

色彩:整体统一,略含变化;

构图:饱满充实,主题占画面主要部分。

 

自主探究京剧人物身份、故事、背景,以较为细腻的笔墨生动地表现京剧人物的身段之美,体现京剧人物的身份、性格以及心理状态,突出京剧人物由身段所形成的节奏与韵律美感。

水墨线条:灵动多变,富有韵律美感,有儿童情趣

色彩:淡雅细腻,变化丰富

构图:注意留白,使画面产生意境之美。

京剧服饰表现

 

美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

审美判断

美术表现

 

国家核心素养:

人文积淀

 

 

 

以色彩概括京剧人物服饰样貌,传达富于儿童趣味的色彩美感。

大致了解服装款式,以简略的线条概括表现;

知道服饰上图案的样式,并以概括的水墨或色彩进行表现。

 

能细致观察、概括并勾画京剧人物服饰的图案及款式,理解图案设计方式

深入学习京剧服装款式——蟒、帔、褶、靠、衣,了解穿着此服饰的京剧人物身份、地位及穿着时间及场合等。

学习京剧服饰中的图案艺术样式,了解团龙、龙凤、牡丹、回文等纹理所蕴含的传统吉祥文化涵义。

以细腻地笔触及水墨、色彩变化表现京剧人物的精神心理状态,突出京剧人物画的戏曲味道。

京剧脸谱

 

 

美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

审美判断

美术表现

 

国家核心素养:

人文积淀

勇于探究

 

概况表现京剧人物脸谱,认知京剧脸谱色彩涵义可以夸张变形为主,突出儿童趣味。认知脸谱色彩与人物性格的关系特殊除外

红色: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黑色: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

白色:阴险奸诈;刚愎自用。

紫色:刚正威武,不媚权贵。

黄色:勇猛而暴躁

金色:神仙高人。

银色神仙,妖怪。

绿色:勇猛,莽撞。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

学习京剧脸谱依据演员勾画脸谱的方式分为揉脸、抹脸  和勾脸。脸谱谱式的设计方式则分为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碎花脸、歪脸等,通过学习设计描绘京剧脸谱,探究其图案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过渡与呼应、比例与尺度、主从与重点、分割与组合、变形与变异等艺术规律,理解图案内容京剧人物性格的关系理解其美与丑的矛盾统一,图案则是程式化的体现。

认知京剧脸谱色彩寓意,以脸谱主色区分人物的忠奸善恶,识读京剧脸谱上的图案,细腻地描绘京剧脸谱,体现人物性格及神采。

水墨表现

审美特征

 

美术核心素养:图像识读

审美判断

美术表现

创意实践

 

国家核心素养:

人文积淀

勇于探究

 

能简单的水墨进行艺术探索,运用课题中所学的墨的干湿、浓淡变化,探究“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水墨表现方法在京剧人物画中的运用

用笔体现中锋、侧锋、逆锋、托笔等技法所形成的不同美感,探索水墨晕华所产生的艺术效果。重点体现“戏曲韵味与“儿童趣味”。

利用此前所学水墨技艺,识读并学习京剧人物画家关良的“没骨法”,叶浅予的“勾勒填色法”,林风眠“彩墨法”、高马得“大写意法”、董辰生“泼彩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多加临习不断融合运用各种笔墨技巧及方法,探索京剧人物画创作新形式,表达其特殊的审美意味——“戏曲味”、“水墨味”、“儿童味”。

画面意境

美术核心素养:

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

 

国家核心素养:

人文积淀

勇于探究

 

认知京剧人物画画家作品,了解其意境表达手法,尝试运用毛笔、水墨、宣纸等工具和材料,营造富于儿童趣味及戏曲韵味的京剧人物画意境。

学习京剧人物画家关良“没骨法”所体现的稚拙审美趣味,认知叶浅予“勾勒填色法”所表现的线条节奏与韵律,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意境;丰富的水墨意味表达自己对京剧人物的审美感受,营造富于审美特征的京剧艺术情境

艺术规律

 

美术核心素养:

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

 

国家核心素养:

人文积淀

勇于探究

 

尝试分析大师京剧人物画创作形式,了解并运用以下艺术规律指导创作京剧人物画:对称与均衡、变化与统一、条例与秩序、重复与渐变、

简洁与挺拔、凝固与流动、通透与洁净

 

尝试学习并熟练地运用以下艺术规律,表现京剧人物的美感,创造独特的水墨意境,表达自己对京剧人物的褒贬之思。

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比例与尺度、过渡与呼应、

比拟与联想、错视与矛盾、

主从与重点、分割与组合、

变形与变异、轻巧与秀丽、

华贵与质朴、冲击与亲和

团扇、扇面、

 

美术核心素养:

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

 

国家核心素养:

人文积淀

勇于探究

 

以适应扇面作画的形式,用水墨及色彩概括地表现京剧人物的身段、服饰之美。

在扇面上熟练运用水墨及色彩细腻地描绘京剧人物的身段、服饰、表情,以墨色的融合体现雅艳的京剧人物形象。体现出独特的京剧人物画意境之美。

 

(二)梳理了大概念理论指导下探索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之美的教学策略与方式

1.以大概念为指导,探究传承京剧人物画艺术之美的策略

1)以“实验”探索表现技巧,体现任务驱动

在美术与校本课程教学中,设立“任务驱动”模式,使学生开展水墨技巧实验,探索辅助技法,与勾填法或没骨法相融合,不断创新京剧人物画表现手法。在劳动课中以“任务驱动”直接尝试模仿制作中国结等内容,发现并解决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表现技巧。

2)创设教学情境,构建“体验式”

京剧人物画强调色彩艳丽、表情夸张外,动态表现尤为重要。构铸体验式京剧人物学习体系,令学生夸张地模仿剧中人物身段,代入人物所处时代、故事,使其进入“角色”时空及京剧意境,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其一颦一笑皆、一动一静皆富有美感。再将其体验到的美转化到绘画作品中,使画面富于动人的色彩与富有真情的感染力。

3)运用“对比探究”方式,习得传统技艺

京剧人物画主要取写意画法,兼以白描表现人物结构。人物画难在眼目与手。因而先为学生提供敦煌壁画中佛、菩萨、天王、力士等形象,让学生对比探究不同人物的线条处理方式,寻找各自特点,再进行临摹以作为京剧人物开脸、手的表现法。在表现女性形象时,引导学生临摹《敦煌手姿》中的菩萨之手,在表现男性形象时,则参看佛、力士之手,分析、研究其结构,并令其先以铅笔勾勒,再以毛笔勾描,练习线条起伏、转折变化,并反复拓摹,使其掌握传统线描技法。

劳技课中,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具范作样本,让学生通过对比方式,探究中国结的编制方法、探究衍纸的卷纸方式、泥塑塑造方法与技巧,可在自主探究中获取传统艺术的制作技艺,习古人智慧。

4)以共同开发直观教具,解决技术问题

 针对学生在表现人物表情容易死板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开发、使用教具,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丹青千古情——霸王别姬》一课中,与学生共同研制可使眼珠上下、左右移动的项羽、虞姬角色头像,在使用中与学生互动,令其体验不同眼神所表现的不同情感,激发了学生对京剧人物情感的表现力。

劳动课中则与学生探讨开发各自编织工具、制作直观教具,如泥塑京剧人物造型、衍纸京剧人物等,可使学生利用观摩教具方式,探知表现技巧。

5)新媒体、微课与直观示范结合攻克难点

以微课、新媒体的形式播放示范,使学生便于观察方法,总结表现技巧。

京剧人物画的示范,可先勾勒面部轮廓,再根据所画人物选择以没骨法或勾填法画盔头及服饰。如教师范画《贵妃醉酒》,以勾填法画胸衣,及额头凤冠,后部则点染墨色,使其具有水墨韵味。若画天女散花,则可以没骨法为之。示范时,需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总结教师用笔用墨之法,如“色破墨”、“色破墨”、“浓破淡”、“淡破浓”等,亦可杂糅山水画之勾、皴、擦、点、染之技艺,使画面形成不同一般的艺术效果。

劳动课示范中国结的编制技巧主要解决穿插的问题,提示学生注意先后顺序及穿编技巧,可起到解决教学难点的作用。

6)营造艺术氛围,构思并完成艺术创作

在校本课《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中,以京剧曲牌“夜深沉”等音乐营造京剧艺术氛围,将学生带入京剧人物画创作情境,使起表现更具京剧韵味。

劳动课则配合京剧艺术创作内容亦用此法。

7)开设艺术擂台,凸显艺术与技艺之美

在美术与劳技共承传统艺术的主题课程中,开设艺术擂台展示活动。在美术设计和劳技制作活动,体验动手乐趣,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探索出了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之美的方式

1)检索书籍、搜索网络资料、知识竞赛

课前为学生布置检索书籍、搜索网络资料任务,积累京剧艺术历史、名家、流派资料,专注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在校本课《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课堂呈现搜集整理内容,使图像识读能力进一步提高。在交流京剧艺术资料过程中,开展知识竞赛,促使学生不断提高对京剧艺术的认知,语句通顺、分条析理清晰、文辞流畅优美者获胜,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在劳动课堂则令学生搜集京剧艺术衍生品的制作方式——娟人、泥塑戏曲人物、京剧脸谱、服装服饰的装饰、中国结的装饰等内容,开拓学生研究范围。

2)影、音、视频赏析共承传统审美

《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校本课堂中,常为孩子们播放京剧名家经典影片片段,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四郎探母》、《四郎探母》、《林冲夜奔》、《铡美案》、《群英会》等,领略诸名家神韵,体验艺术家表演之美,或模仿身段姿态,或学唱某句曲词,深入理解人物性情,传承中国传统艺术审美表现方式。

劳动课中与之配合,以视频播放文化掌故、制作技艺、流派大师等方式,传承传统艺术之美。

3)以PPT课件激发创新思维共承传统艺术

美术及校本课堂中,可以PPT课件展示方式,更以清代画家沈蓉圃《同光十三绝》为基础,总结京剧名家艺术特点及贡献,研究家传渊源,了解传承方式,学习其虚心求教、刻苦练习,且转益多师的高尚艺术品格。

还可以PPT展示名家画法,使学生交流课前按组搜索京剧人物画艺术家资料,了解其创作方法,探寻审美意境,寻找不同的创作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获得“图像识读”、“文化理解”、“审美判断”、“艺术表现”等多项至关重要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与协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劳动课中则以PPT课件展示各种中国结、衍纸、泥塑制作方法与步骤,为学生探究制作技巧提供直观帮助。

(三)总结了大概念理论指导下的教学途径

1.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的途径

1)设置美术与劳动跨学科主题活动课

活动名称、内容、具体安排

美术与劳动老师共同制定课程同步计划,进行了以“京韵长存”主题书签设计、“清风如许”京剧人物画扇及扇坠编制、“京风雅韵”京剧人物画画盘制作、“美哉人面”京剧脸谱主题课程及展示活动。

目标:在美术与劳动在跨学科共承传统艺术活动中,通过以上主题活动,在美术课中探寻京剧艺术文化底蕴,激发对京剧艺术的浓厚兴趣,探索京剧人物画艺术美的不同表达方式,以线条、墨色或色彩表现京剧人物美感,劳动课堂则以手工编织中国结扇坠并穿缀于京剧人物画扇孔内、缠制京剧人物书签穗子、以松子壳、衍纸、花瓣等废旧物品装饰画盘,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及劳技动手能力,凸显主题活动“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结合,彰显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美化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内容:“清风如许”跨学科主题活动

——美术课京剧人物画扇创作 + 劳动课编制作中国结扇坠

     “京韵长存”跨学科主题活动

——美术课京剧人物画书签设计 + 劳动课编制书签穗子

     “京风雅韵”跨学科主题活动

——美术课京剧人物画画盘 + 劳动课拼贴画盘装饰图案

      “美哉人面”跨学科主题活动

——劳动课制作纸浆脸谱  + 美术课绘制京剧脸谱

         “ 大美京魂”跨学科主题活动

——劳动课学习泥塑技巧  + 美术课京剧人物彩泥塑

    具体安排:将五年级美术课中《国粹——京剧》、《京剧脸谱》、《京剧人物》系列课程、校本课程《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的相关内容(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代表曲目等)与劳动进行跨学科深度合作,以京剧人物画为题材,通过“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学习传承“中国结”、“纸工”、“泥塑”等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方法,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2)《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校本课

开设《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校本课,选拔学生组建“春澜画社”,系列探究了京剧艺术知识涵盖的诸多内容,不断探索京剧人物画的水墨表现技巧,成为课题研究中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以年龄特点为依据,以水墨游戏形式激发兴趣.

3)参观中国戏曲学院

    每年带领部分春澜画社同学参观中国戏曲学院,由京剧艺术专业教师带领讲解,深入了解其京剧校园文化,熏陶激发学生对京剧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总结了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的原则

1)传承内容典型性原则

传承内容精专,表现内容及手法具有典型性。选择熟知、经典的京剧人物作为表现内容,以传统人物画典型性没骨法、勾填法为基础,抓住人物性格、身段、审美特征进行艺术创作、工艺制作。

2)传承形式多样化原则

传承传统艺术形式多样,以“欣赏”、“临摹”、“自由创作”、“命题创作”“合作创作”水墨画方式创新表现水墨京剧人物画,提升文化内涵。劳动课堂则将京剧人物画与工艺制作技巧融合以泥塑、团扇、画盘等形式,展示京剧人物画的工艺美术价值

3)审美趣味独特性原则

京剧人物画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风格独特。具有戏曲意味、水墨韵味与儿童趣味,审美特征十分明显。儿童所画京剧人物不形似胜,夸张、变形、色彩绚丽、水墨素雅,极为注重传达京剧人物神韵,色彩表现无拘无束画面效果酣畅淋漓。

4)审美情感物化原则

京剧人物画是将对京剧人物、故事、命运、情感的内心体验物化,以水墨形式展现于其创作中,并以画面的构图章法墨色变化、色彩对比、线条干湿、形象表现等手段,构成具有独特意境及审美情感寄托的京剧人物画作品,具有深刻感染力,使观者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七、研究效果

延续四年的课题研究,使参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得以系统化,其效果影响深远,且必将一直延续。

(一)教师成长

在课题研究中,本人围绕中国画与京剧艺术进行不断的专业学习。2018年,本人10幅中国画作品(包括花鸟画与京剧人物画)刊登于平谷区文学艺术刊物《桃花源》,并以一梦为笔名撰写《山河岁月画多情》,写不群先生以油画艺术语言造中国画意之境,凤凰文化网、搜狐网、雅昌收藏网、手机人民网、新浪收藏网、中国日报网等数十家网络转载并发表于报刊。2019年4月,结业于马耘老师平谷画院中国画创作高研班,同年5月结业于刘存恵老师创办的“大写意花鸟”高研班。撰写今韵古体诗歌200余首。

围绕京剧人物画与劳动老师相互探讨,实施跨学科合作,进行了诸多创新与实践,校本课程教学设计、论文及研究报告数度获奖。

1. 2016年10月,研究报告《小学美术学科审美感知力研究成果》、论文《活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二者皆获北京市第九届《京美杯》征文一等奖。

2.2018年4月至11月,参与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丹青校园”中国画创作研究与实践活动,作品《京韵传情》在北京市小学美术教师作品展中获优秀奖(不分等级),并于培训中荣获优秀学员奖励。

3.2017年9月,校本课程《丹青妙韵梅兰芳》校本课教学设计获区级一等奖。

4.2018年9月,校本课程《丹青千古情——霸王别姬》校本课教学设计获市级二等奖。

5.2018年11月,作平谷区区级研究课《京剧人物》一节,获得成功。

……

(二)“春澜画社”学生成长

马正言同学艺术成长个案追踪:

1.2017年10月,马正言同学在中国图书馆学会、国家图书馆主办“2017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我最喜爱的一本书”藏书票设计大赛中获国家级小学组三等奖。

2.2018年2月,马正言同学书法或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赛“明日之星”称号。

3.2018年6月,马正言水墨画作品《猫头鹰之春》获区级一等奖。

4.2018年6月,马正言同学书法作品获北京艺术节一等奖。

5.2018年6月,马正言同学书法作品获平谷区师生书法展示优秀奖。

6.2018年6月,马正言同学书法作品入选平谷区乡贤书法展。

7.2019年2月,马正言同学荣获全球华人少年书法大会前十名,排名第二。

8.2019年6月,马正言同学油画作品《父母伴我共成长》获“丹青照我心,翰墨中华情”绘画大赛一等奖。

    

“春澜画社”集体艺术成长

1.2016年9月,参加中国戏曲学院《国戏杯》京剧绘画大赛,李无双获市级二等奖,5位同学获三等奖,其余为优秀奖。

2.2017年10月,9位“春澜画社”同学参与2017年北京市红领巾读书活动第五届“我的藏书票”设计比赛,张佳玥、李昱、陈橙紫、徐悦嘉等同学获市级二等奖,赵嫣获平谷区一等奖,张佳玥、李思仪、陈子禛、安一越、王美琪获平谷区二等奖,杨子欣、周雨晴获平谷区三等奖。

3.2017年12月,张佳玥同学科幻画获市级二等奖。

4.2018年6月于畅颜工艺美术作品“京剧人物”获区级三等奖。2018年9月,30人参与《国戏杯》京剧人物画竞赛,李室禧、张敉睿、崔欣华、于畅颜、赵家赫等6位同学入围,3位同学获市级二等奖,2名获三等奖,1名获优秀奖。

……

(三)社会影响

1.2018年5月,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录制了春澜画社京剧人物画节目,并对本人及学生马正言、王乐宇、高孟寒进行了采访,使《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课程成果得以广泛传播。

2.2019年6月,平谷区教委委托教师书画院于北京实验二小平谷分校举办的庆六一之“大美少年行”百人师生书画展示活动,春澜画社参加学生记有马正言、高孟寒、李室禧、王梓鉴、李寰宇、王乐宇、崔湘澜、杨子欣、王珈壹、陈思萌、许友林、崔鑫一、安柏瑞、谭思蔓、于畅颜、高奥星、孟婉玲、安锐等18幅京剧人物画,孙一依、李紫彤两幅书法作品,同时展示本人京剧人物画一幅。

在展示过程中,孩子们的作品得到北京实验二小平谷分校师生们的赞誉,引起家长的兴趣与关注。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教师、家长给同学作品拍照)     (平谷区区长汪明浩与春澜画社同学合影)

展览中,平谷区区长汪明浩感谢教师为平谷区培养了众多优秀艺术人才。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五小京剧人物画引起了篆书名家王友谊先生的兴趣,与孩子们探讨京剧人物画表现内容。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

书画家马耘点评了春澜画社马正言、高孟寒、崔鑫一等同学作品,从笔墨、色彩、趣味等方给予较高评价。 

美术与劳动共承传统艺术研究报告平谷区区长汪明浩因展览效果极佳,又邀请孩子们再次进行展览。5月31日再次组织孩子们携带京剧人物画到平谷世纪广场庆祝六一活动。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亦得到众多观众的认可。

八、思考与展望

    1.本课题研究中,对京剧人物画点点探索不够全面、深入,未能完成成体系的《京剧艺术鉴赏与表现》校本课教学设计,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进一步完善。

2.美术与劳技以“京剧人物画”同一主题创设学科联动,虽产生一定的装饰效果,但未达到最佳,还可不断探讨共承方式,使成果内容更加丰富。

3.美术与劳动学科共承“做中学”教学理念,运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取得了成效,但还需教师合作运用教学智慧,完成对传统艺术的共承。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宗白华全集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562-571

[2] 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514-519

[3] 黑格尔.美学 [M].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6. 46-47

[4] 子舆.京剧老照片(二)[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14.1-10

[5] 谷粮.梅骨芳华——梅兰芳极限片集 [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69

[6] 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 [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18-324

[7] 杨东苗 金卫东 李松.敦煌手姿 [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77-87

[8] 梅兰芳.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612-628

[9] 郭梅.图说中国戏曲 [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186-19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