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2019-11-06 21:30:27)
标签:

教育

文化

图片

分类: 一唱三叹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教学基本信息

学科

小学美术

年级

五年级上

单元

京剧艺术

内容领域

造型·表现

主要发展的核心素养

乐学善学、勇于探究审美情趣、人文积淀

课型

新授课

版本

人美版

设计者

平谷区第五小学  刘春燕

评析

北京市平谷区教育研修中心  刘艳芳

一、内容分析

(一)四个维度分析

事实性知识

京剧人物画是集京剧艺术及水墨之美的双重国粹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概念性知识

(1)代表作品:叶浅予《白蛇传》、关良《猴戏图》、林风眠《霸王别姬 》。

(2)京剧人物绘画方法:

没骨法:直接用颜色或墨画出脸、身体、五官和衣纹。

勾勒填色法:先用墨线勾画出 人物形象,然后填上颜色。

方法性知识

(1)叶浅予作品体现线条的节奏及韵律美感及平涂色彩的概括性特点。

(2)关良作品以夸张的人物动态及表情、简括的线条及色彩使画面富于戏曲味道及儿童情趣。

3)林风眠艺术手法体现了中西融合的艺术特点。

价值性知识

了解京剧人物画内容及形式特点,理解叶浅予、关良、林风眠等京剧人物画的夸张、变形、水墨与色彩的融合等艺术创作手法,理解不同创作方法产生的不同美感,感受京剧人物画独特的审美——“戏曲味”、“儿童味”及“水墨韵味”,感受京剧人物画的独特魅力。

 

(二)学科和教学相关理论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乐学善学、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其中,美术学科涉及到的包括“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实践创新”、“人文积淀”、“审美情趣”与“国际理解”。

美术课程标准是本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在各环节都实现了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注重启发学生分析艺术作品深度,以“体验式”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并引发思考,增强“文化理解”能力。学生在“体验式”情境中感受京剧人物之美,分析叶浅予、关良所画京剧人物画的方法,增强图像识读能力,感受不同的水墨韵味、戏曲韵味及儿童味道,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以自己对京剧人物性格、身份、故事、命运及情感的文化理解,用水墨画方式的美术表现来完成自己对京剧人物的创意实践,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实现国家核心素养。

京剧人物画乃小众画种,因其表现内容独特,蕴含深厚的京剧艺术与文化内容,尤为独标一格。它具有双重国粹身份,亦是京剧与中国画的融合,包涵了京剧中诸多审美元素:

京剧中的建筑艺术与舞台装置——建筑艺术之美

京剧中的服饰艺术——样式、色彩、图案、文化之美

京剧中的化妆艺术——色彩、图案、寓意之美

京剧艺术流派及代表人物——京剧艺术传承与创新

剧中的基功、舞蹈、剧本、表演、曲词艺术——舞蹈、音乐、文学之美

京剧人物画画家凤毛麟角,能以水墨表现京剧人物所蕴含的独特美感者更屈指可数,清代沈蓉圃曾画《同光十三绝》,近现代有林风眠、关良,叶浅予、高马德等诸位名家,军旅画家董辰生、国家京剧院画家李文培亦对京剧人物画情有独钟。各家手法不同,风格各异,审美尤富“三味”——“水墨味”、“戏曲味”、“儿童味”。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文化理解的提出,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更是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和还原艺术作品的内涵及其所呈现或隐含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脉络及审美品味与审美倾向,使学生养成珍视祖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格局。京剧人物“造型·表现” ,以“体验式”营造艺术氛围,以学生对京剧艺术表演、京剧人物画的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美术表现等途径实现人文积淀,理解京剧艺术形式美与京剧人物画的水墨审美追求,引领学生探究水墨表现的技艺,理解关良以“没骨法”所呈现的“趣味之美”和叶浅予“勾勒填色法”呈现的“节奏与韵律之美”,引发学生对表现内容与形式的关注。同时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对历史、传说、故事中的人物的褒贬、臧否,正确看待历史中的京剧人物并以京剧艺术家对人物的塑造和诠释理解剧本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体会并牢记京剧艺术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对京剧人物画的赏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充实人文积淀,提升审美判断的能力

(三)本教学内容中体现的国家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本课教学内容突出体现了审美情趣人文积淀“勇于探究”、“乐学善学”等方面素养内容。

【审美情趣】

“核心素养”是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关注学生实际获得,将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定为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京剧人物》一课属“造型•表现”领域,力图通过鉴赏京剧人物画之美,提升学生审美品位,表现京剧人物神韵,凸显水墨情怀,提高艺术表现力。提升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弘扬京剧及中国画的文化价值。

【勇于探究】

勇于探究指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本课以自主学习与协作探究、体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自主搜集、汇报信息以体现团体学习的有效性,利用对比探究艺术家风格及画法的手段,获得“勾勒填色法”及“没骨法”的概念与表现过程 。以赏析大师作品、教师示范为手段,在艺术实践中探究并解决难点问题。

【人文积淀】

人文积淀指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京剧人物》一课设计课前调查表,调查京剧人物画家、画法,以及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艺术成就,识别画中京剧的内容,理解京剧人物与画的关系。加深了本课的文化储备,拓展部分以书法形式展示京剧人物美感的不同表现形式,使文化积淀愈加深厚。

【乐学善学】

创设“体验式”教学情境,构建学生对京剧人物画的人文积淀。京剧人物画强调色彩艳丽、表情夸张外,动态表现尤为重要。构铸体验式京剧人物学习体系,令学生夸张地模仿剧中人物身段,代入人物所处时代、故事,使其进入“角色”时空及京剧意境,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使其一颦一笑、一动一静皆富有美感。再将其体验之美转化到绘画作品中,使画面富于动人的色彩,富有真情的感染力。

课本有“勾勒填色法”与“没骨法”概念,与叶浅予《白蛇传》、关良《猴戏图》等内容对应。使用对比探究方法,可使学生明确其表现过程、与表现效果的区别。艺术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采取行动探究模式,通过模仿图片中京剧人物进行审美体验,调动审美情感,探索以水墨、线条、色彩等中国画技巧表现的京剧人物画之趣、之味、之美。

1、人美北京版教材中对中国画知识、技能和方法的长期积累的纵向对比:

《京剧人物》属造型表现课。是人美北京版小学美术五年级课程。与《国粹——京剧》、《京剧脸谱》共同构成京剧艺术单元。在教材中国画体系中,上承四年级《中国画——学画荷花》、《中国画——学画青蛙》、《中国画——学画猫头鹰》、《中国画——学画大熊猫》等一系列中国画花鸟、动物水墨写意画法,已学部分水墨知识技能作为铺垫,体现了京剧人物画独特的文化内涵与水墨语言融合。本课以京剧系列课程为横线,以中国画水墨艺术课程为纵线,挖掘京剧艺术的人文精神内涵,引领学生进入京剧人物画之美的探索旅程。探究京剧人物画家的代表作品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以及所呈现的艺术规律。

 

1、人美北京版教材“中国画”课程纵向对比:

教材内容

分析

四年级上册

《中国画——学画荷花》《中国画——学画青蛙》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通过尝试用毛笔、水性颜料、墨和宣纸等工具、材料进行趣味造型。感受荷花、青蛙等中国画作品中特有的笔情墨趣。提高学生审美素养。

    

欣赏画家潘天寿的《映日》、齐白石的《青蛙》,初步认知中国画,简单赏析艺术作品,感受水墨画艺术魅力,理解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促进人文积淀。

 

 

 

 

 

运用水墨的“焦”、“浓”、“重”、“淡”、“清”,乐学善学各种手段,表现中国画独特的水墨韵味。

四年级下册

《中国画——学画大熊猫》、《中国画——学画猫头鹰》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引领学生以“探究”、“实验”等方式学习中国画的干湿浓淡变化规律干,勇于探究课本上的“浓破淡”、“淡破浓”、“墨破色”、“色破墨”等水墨技巧,培养勇于探究的国核素养。

 

 

 

 

 

 

 

 

解读作品内容,理解艺术家创作的文化涵义,懂得中国文化含蓄与婉转的审美特征,达成国际理解。

 

五年级上册      《京剧人物》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在《京剧人物》一课中,引领学生感受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戏曲魅力,体验京剧人物之美,促进学生对京剧艺术的人文积淀。

尝试分析“没骨法”、“勾填法”不同的审美特征及创作步骤,体验以水墨形式表现京剧人物之美,通过探究水与墨、毛笔与宣纸的相互关系,掌握京剧人物画表现方法,运用已知水墨技能尝试新的中国画技法,突出勇于探究的个性。

   初步学习京剧人物画赏析方法,以特有的中国画美术语言表述自己的审美判断,提升审美鉴赏力。

 

 

 

 

 

 

 

2、与不同教材版本的横向对比: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1)相同点:

两个版本的教材都以戏曲人物造型、服饰和表演的民族特色为题材,范画皆以关良“没骨”京剧人物画与叶浅予“勾填法”京剧人物画为范本,具有较明显的引导作用。教材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人物角色作为表现内容,皆以水墨表现为手段,并附学生作品作为参考。

2)不同点:

两个版本教材的不同点在于:人美社全国版题目为《戏曲人物》,因而涉及的戏曲面较广,侧重于戏曲人物画法探究,且给出明确的绘画提示,但没有步骤图,且用笔及设色练习之图片中演示的戏曲人物身份不明确。人美社北京版课题为《京剧人物》,关注京剧艺术及文化内涵的传达,融入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艺术形象,以代表作《贵妃醉酒》剧照与之呼应。在京剧人物的绘画表现上,以 “没骨法”和“勾填法”分别与画家关良的《猴戏图》和叶浅予的《白蛇传》相对应,且有剧照作为参照,使学生懂得如何参考照片进行京剧人物画创作。两种画法的示范步骤清晰明确,对学生有明确引导作用。人美社北京版亦增添了更多学生作品,为学生提供创意参考。

 

(四)达成核心素养的途径

1.审美情趣——是指对事物审美特性进行分析和感受。实现审美情趣很重要的手段是进行美的感性判断和理性判断。本课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设计了大量的影音、视频欣赏活动,以激发学生对京剧人物审美情趣的体验。

1)京剧视频体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刺虎》中的费贞娥给你何种美感?

2)从身段之美进行判断——婀娜多姿;

3)从人物神情判断——费贞娥的内心情绪;

4)从动作眼神判断——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高超;

5)从人物服饰判断——梅兰芳所饰费贞娥的身份;

6)从人物化妆判断——京剧旦角的化妆艺术之美。

2.国际理解——深刻理解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继承、改良与传播——使京剧艺术傲立于世界三大戏剧艺术体系之林,是民族传统艺术文化之精粹。具有超越剧种的国际性。

3.勇于探究——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感受京剧艺术之美,通过图像识读造型、审美判断,以“体验式”解读京剧人物图像的内涵和意义,提升人文积淀。本课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京剧人物之美的过程以及以水墨形式进行艺术实践的探究成果。

1)识读梅兰芳及所扮演的京剧艺术代表人物角色——《贵妃醉酒》中的杨玉环

2)识读梅兰芳京剧人物造型之美——为水墨表现提供素材

3)识读梅兰芳京剧人物色彩之美——为敷彩上色提供依据

4.人文积淀——欣赏关良、叶浅予京剧人物画,对比两种艺术表现手法与画家人生经历,通过分析与讨论,以美术术语分析画面不同形式、不同艺术风格,展现自己的艺术感知力。

1)课前搜集、整理关良、叶浅予生平资料

2)分析“勾填法”与“没骨法”带来的不同审美感受

3)以美术语言分析京剧人物画的表现内容,解读画家风格形成的原因,表达自己对其美感的理解。

5.乐学善学——能够体验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的表演与画家笔下京剧人物画的美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活动,主动搜集、了解相关信息运用美术术语表达感受与理解,以艺术实践展现审美表现力

1)以模仿京剧人物动态体验京剧人物身段之美

2)以笔墨尝试表现同学饰演的京剧人物角色探索京剧人物表现方法

3)以教师范画呈现的水墨京剧人物画创新方法为依托,探索新的表现技艺

4)以不同形式展出学生作品,增进学生表现京剧人物的内驱力

、基于学业标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分析京剧人物画“勾”、“染”的水墨技巧,探究其表现手段及艺术特点,学习叶浅予“勾勒填色法”及关良“没骨法”等中国画知识,会运用水墨、线条、色彩表现京剧人物之美。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资料掌握水墨京剧人物画画家生平、利用对比分析“没骨法”与“勾勒填色法”的区别,体验京剧人物之美,尝试发现并解决问题,运用水墨画技巧创作一幅生动传神的京剧人物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营造情境,体验京剧人物画水墨、色彩、韵律之美,体悟审美价值,激发民族自豪感,提升传承传统艺术热情。

教学重点:探究大师京剧人物画的审美趣味,学用“勾勒填色法”及“没骨法”等方法表现独京剧人物画。

教学难点:试描绘京剧人物动态,解决人物姿态死板问题,创作一幅生动传神的京剧人物小品画。

 

教学流程图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四、教学过程点评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路径

国核素养  

课前搜集

为学生提供京剧人物画信息搜索内容及表格。

学生通过读书、网搜画家叶浅予、关良等京剧人物画相关资料,制作PPT文件。

图像识读京剧文化信息,提升审美认知。

人文积淀

 

 

审美情趣

播放《夜深沉》,营造赏画氛围。

感受音乐氛围,体会京剧曲调的节奏、韵律与精神意蕴。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营造情境,体验京剧艺术氛围。

激趣引

播放梅兰芳京剧影片《刺虎》片段,感受京剧艺术之美。

欣赏派拉蒙公司为梅兰芳摄制珍贵影片资料,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刺虎》中的表情、身段、念白、神韵之美。

以观察、体验方式感受京剧艺术魅力形、音、色、时之美。

审美情趣

人文积淀

 

探究新知

汇报课前搜集的梅兰芳、叶浅予、关良资料。

 

 

 

学生交流简介艺术家:

(1) 京剧名家梅兰芳生平,介绍梅兰芳对京剧艺术的继承、改良与传播。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霸王别姬》

梅兰芳饰虞姬、杨小楼饰霸王

(2) 画家叶浅予生平及作品特点。

(3) 画家关良生平及作品特点。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审美分析以增强图像识读能力。

探究画家创作背景,增强文化理解能力,形成自审美判断。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叶浅予画《白蛇传》

  

 以小组交流途径实现信息共享。

图像识读

 

人文积淀

勇于探究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路径

国核素养

 

 

探究

探究勾填法、没骨法的艺术特点,分析线条、墨色变化以突出人物身段与神韵之美的方式。

 

打开课本P 45页,观看“小知识”,根据画作分析“勾填法”与“没骨法”区别。

叶浅予以勾填法创作的《白蛇传》中,体现身段美的线条变化有:长短、曲直、干湿、中锋侧锋、圆转方折等。

 

关良以没骨法创作的《猴戏图》中,体现神韵美的墨色变化有:浓淡、枯润、飞白等。

以协作学习方式分析京剧人物表现方法,得出创作艺术规律。

 

 

 

 

 

 

勇于探究

 

引导分析学生所饰京剧人物动态,尝试以淡墨或色彩概括人物动态。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学生尝试以淡墨与色彩写生,表现京剧人物动态。

 

 

提出在表现时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思考以寻求解决办法:

1)墨色——控制浓淡与水分,并试笔。

2)面部——侧锋画盔头,中锋画面部,侧锋上色。

3)身段——侧锋铺毫,概括身段。

4)神韵——中侧锋结合,画面出现浓淡、枯润等对比。

勇于探究京剧人物动态美感。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图像识读

审美情趣

教师示范画京剧人物画,边画边引导学生分析用笔、用墨方法,体会“勾”“染”的作用。《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观看教师范画,仔细观察教师示范过程中用笔用墨方法,与画中人物神韵。总结绘画方法。

 

    1)中锋勾画面部,侧锋画盔头,以色彩概括人物动态。

2)中锋墨线勾勒人物轮廓及五官等。

3)中锋墨笔添加细节,题字盖章,完成画面。

富于戏曲味道。

直观示范凸显审美理解。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乐学善学

审美判断

 

 

 

 

 

 

 

欣赏学生作品,体会创新表现方法。

欣赏学生作品,了解京剧人物画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勇于探究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方法路径

国核素养

艺术实践

艺术实践内容:

灵活运用没骨法或勾填法,参考照片资料,创作一幅生动传神的京剧人物小品画。

艺术实践要求:

人物动态生动

    富于戏曲韵味

学生创作:

以水墨或墨色结合的方式,创作一幅京剧人物小品画。

可以独立创作,也可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幅京剧人物群像。

以艺术实践表现京剧人物之美,凸显创新精神。

 

 

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

Ppt课件播放京剧名家画京剧人物画及京剧乐曲,营造创作氛围。

巡视辅导,分组示范,并提醒学生用笔、用墨方法及表现京剧人物之美的技巧。

学生根据课前自主选择的梅兰芳剧照进行创作,表现京剧艺术形象之美。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1)勾勒人物动态。

2)表现人物细节。

3)分组示范:

抓住人物特点进行表现;注意上色过程中的细节,使色墨调和;注重表现人物的动态与表情。

示范凸显审美引领,鼓励学生勇于探究表现手法。

 

审美情趣

创意实践

 

作品展评

展评学生作品,教师点评。

 

学生评价本课作品:

1)自评本课表现,创作满意度;

2)互评画作并讲解理由(包括画面水墨效果、创意、动态、表情美感因素)。

以评价形成审美判断,理解京剧人物画审美特点,提升审美鉴赏力。

 

审美情趣

审美判断

课后拓展

拓展表现京剧艺术之美的形式,譬如生活用品、工艺美术作品,诗词等。

欣赏书法家韩维泉、陈继明书书写刘春燕创作的《怀正乙祠西楼“霸王别姬”》诗二首。

学生欣赏由书法作品,体验书法所传达的节奏美感。思考还可以用何形式表现京剧艺术之美。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以诗歌与书法拓展京剧审美表达方式,凸显京剧人文积淀。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人文积淀

五、板书设计: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课件展示区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教师板书   范画

【教学反思】

    1.营造“体验式”审美情境,体验京剧人物之美

1)以教师京剧人物范画营造展览效果,以京剧曲牌“夜深沉”引学生“入境”,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并体验水墨京剧人物画的独特审美意蕴,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理解京剧人物画“戏曲味”、“水墨味”、“儿童味”的审美标准,熏陶高超的审美品位。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视频资料等直观感知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京剧艺术之美。

在体验表演之美时,着重体验京剧人物“手”、“眼”、“身”、“法”、“步”的优美;体验文人撰稿编剧的文辞之美;体验京剧舞蹈动作精雕细镂的身段之美;体验余音绕梁的柔婉唱腔之美;体验京剧服饰的华丽优美……进一步领略京剧人物化妆之美,体验女性的优美浓丽,两腮嫣红,眉目清晰,红唇润彩,妩媚动人;体验老生则苍劲爽利,戴上胡须后更显沧桑味道;体验武生、小生扮相或英俊清秀、或风流潇洒、或勇武非凡;体验丑角则以白勾画豆腐块或象形脸,滑稽幽默,妙趣横生;体验净角脸谱变化万千。在此过程中,极好地培养了学生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等美术核心素养,以及与他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能力。

3)现场感知京剧人物之美,增强对京剧人物的亲密感

以本班王乐宇同学所扮《卖水》中的京剧人物角色为写生依据,表现京剧人物的身段、服饰、化妆之美,增进了学生对京剧艺术体验的“亲密度”,将艺术引入学习生活,实现了“体验式”教学情境的最大作用,使学生获得了独特的审美感知力。这是透过视频、电视与网络完全不同的现场感受,与前面各种方式相比,更加直观和真切,激发了学生对京剧人物进行笔墨探索的兴趣。

2. 以文化积淀涵养审美情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教师创作的八尺京剧人物画范作《千古绝唱》,以霸王别姬这一场景营造了凄美的意境,又以现代笔墨方式虚化处理虞姬与项羽前景及背景,突出了二人感人至深的爱情千古绝唱,使学生将深厚的文化积淀及审美体验升华为对人性光辉凝望。

本课以“任务驱动”为支点,为学生设计课前调查表,学生以合作方式搜集、整理京剧人物画资料,识别京剧图像中的艺术元素,获取了对京剧艺术及中国画的审美认知,涉及叶浅予、关良、林风眠等京剧人物画大师、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京剧人物画作品等几方面内容,表格简洁、明确。可提升其概括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图像识读能力,加深了京剧文化积淀。

尤其本课结束前的拓展部分,将文人画所特有的“诗”、“书”、“画”“印”融为一体,使文化审美贯穿了本课始终,形成了深厚的人文积淀,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塑造学生勇于探究的艺术创新勇气

教学现场以写生本校学生装扮京剧人物为契机,进行水墨表现方式的探索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教师以体验式教学,引领学生感受京剧艺术身段、色彩、唱腔、身段之美,激发表现京剧人物之美的欲望,进而激发了学生探究创新表现京剧人物画的勇气,使学生在勇于探究的过程中实际有所获得。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京剧人物》教学案例《京剧人物》教学案例《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京剧人物》教学案例《京剧人物》教学案例《京剧人物》教学案例 

在课堂中,以自主探究的水墨写生来表现京剧人物身段及色彩之美,通过赏析课本名家画作探究京剧人物画方法,总结京剧人物画审美特征,确立正确的京剧人物画审美观,凸显勇于探究的勇气。课堂以对京剧视频、图片的图像识读、文化理解为依托,培养学生京剧人物画的审美素养和文化底蕴。教师以示范京剧人物画来引导学生分析绘画中的笔法、墨法,让学生学会概括绘画步骤及方法,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观察、概括、总结的语言表达能力,乐学善学。

教学总评

图画宜彰诗书气,墨染侬华京韵长

——《京剧人物画》案例评析

在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过程中,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精髓,探知中国传统审美意蕴,从中获得传统艺术表现技艺,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平谷五小刘春燕老师的《京剧人物画》一课教学中,呈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体现了京剧与水墨艺术的融合之美,更突出以“体验式”文化传承带动艺术审美的传承。并运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直观示范”等方法,调动学生传承传统艺术的兴趣,通过临摹、创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提升审美表现力。以音乐、范画营造京剧体验情境情境,以探究水墨画技艺的传承创新为手段达成教学目标,以图像识读来深究“人文积淀”、以美术表现来完成“实践创新”、以审美判断获得“审美情趣”、以创意实践投身“勇于探究”、以文化理解承载“国际理解”,以美术核心素养实现“乐学善学”。

一、余音绕梁——创造京剧艺术灵魂之美的“体验式”教学情境,使学生乐学善学

京剧艺术涵盖了众多中国传统艺术形式,融合了文学与戏曲、工艺美术与建筑、舞台灯光与服饰、京剧乐器与曲词等诸方面内容。京剧人物画承京剧及中国画艺术之精华,将戏曲与水墨艺术有机融合,以水墨气韵传达京剧神韵。

以京剧音乐、视频营造浓郁“体验式”的京剧艺术氛围,以领略京剧艺术之美。在对京剧人物之美的分析中增强了学生审美判断能力。

以范画营造“体验式”教学情境,感受京剧艺术灵魂之美。刘春燕老师以纯水墨、墨彩结合等方法创作的“生”、“旦”、“净”、“丑”等小品画为学生提供创新依据与范本,其所绘八尺水墨京剧人物画《霸王别姬》及环境布置营造了极为引人注目的京剧人物画展览效果,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展览中的京剧人物画之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作欲望,在京剧人物范画的蒙养,增强了以水墨画进行艺术实践与创新表现的勇气。教学现场引入舞台效果,增强了“体验式”教学情境。

二、笔墨情深——以“任务驱动”催化教学过程,提升图像识读素养,进行审美判断

当代社会发展对国民素质提出新要求,学习图像识读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 21 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刘春燕老师的《京剧人物》一课依托“任务驱动”,以审美鉴赏、对比分析、直观演示、艺术实践、多角度评价为手段,完成“京剧体验——交流学习——作品赏析——技法探究——观察示范——艺术实践——艺术评价——文化拓展”教学过程,提高传统艺术修养。教学环节设计层次合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且条理清晰,既有“体验式”审美感受,又有对关良、叶浅予水墨表现的理性分析。

刘春燕老师在五年级美术上册第《京剧人物》一课中,以精湛的教学艺术使美术学科素养承载了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使命。

在预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方式引领学生尝试查阅搜集、分类整理资料,了解京剧艺术名家梅兰芳的生平及其对京剧艺术的继承、改良与传播, 了解其京剧艺术代表剧目,以填写学习单的方式完成写作,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互动。以对京剧艺术文化理解达成了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国际理解。

《京剧人物》教学案例在引领学生欣赏京剧人物之美的同时预学京剧人物画代表美术家关良、叶浅予生平及艺术表现方式。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美术语言分析其作品的表现内容与水墨形式充分表达出孩子们京剧人物画的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解。以美术核心素养的“图像识读”达成国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人文积淀。

老师设计的学案很好地引导了学生自主探究,递进式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通过“视频感知”梅兰芳京剧艺术魅力,以刘长瑜京剧视频《卖水》片段体验人物性情、身段、服饰、表演、化妆之美,进一步以现场写生装扮成京剧人物的同学,促使学生深入体验京剧人物的艺术美。此种视角新颖独特,有力地解决了,学生对京剧人物的文化及审美理解,提升了审美判断力,对于人文积淀起到关键作用。

教师以深厚的水墨功底创作了大量京剧人物画作品,尺寸包括八尺整幅、四尺斗方及由众多京剧人物构成的小品画系列,营造了浓郁的京剧艺术氛围。又以没骨法与勾填法相融合的方式示范四尺斗方《贵妃醉酒》,以水墨为主,略作敷色,极佳地体现了京剧人物的神韵,以深厚的水墨表现与创造力引领学生抵达更高层次的艺术视界。

三、诗情画意——以心灵自由引领艺术实践,完成美术能力培养

教师以“诗歌”、“书法”拓展京剧人物之美的表达,拓展了学生对京剧人物之美的表达途径,使其更深入地体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魅力。诗歌凸显了教师对正乙祠版京剧《霸王别姬》的独特艺术感受,且以文字引发学生对京剧艺术之美的想象,深富中国传统审美韵味。

课堂拓展部分的诗歌由两位书法家书写,以书法呈现诗歌内容,以诗歌表达京剧情韵,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人文积淀,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为学生寻找对京剧人物之美的不同表达途径拓宽思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