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透视现实:汶川余波之石棉篇
(2008-07-03 10:43:42)
标签:
地震灾害预报对策信息公开公众政府学者互联网it |
分类: 应用经验 |
本不想继续写这个话题。可互联网让我看到正在发生的现实,这正是之前博文《灾害预报悖论与研究者的权力与良心》所 提出的问题,想了想,还是把这些文字码在这里了。
基本事件及背景:
512汶川地振一发生,嵇 少丞教授(地球物理学家、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工学院教授,简介) 即基于其专业知识发表了看法, 并着重分析了该地区进一步发生其它震灾的可能性,特别呼吁“政府应加大对该地区地振监测和预报等方面的研究的投入”。
6月18日,四川石棉县发生了4.2级地振,19日,嵇教授在博客发出《石棉 地振是下次强震的前震?》一文,特别指出:“本人在科学道德和爱国爱民的良心基础上,在此不得不斗胆提醒大家特别是四川当地政府的有关领导,这次石棉 地振绝不是5.12汶川8.0级大地振的余震,如果今后一、二个月内在这个地区还有这样的4-5级 地振活动的话, 它们很可能是另一次强震的前震,估计震中会位于炉霍—道孚—康定—石棉和宝兴—天全—泸定两线所夹的三角区域内或其边界上”。
之后,曾发生石棉618地振信息在官方网站删除又恢复的情况, 引起了争议。
当地人对于可能有更大地振的进一步担忧,是滞后的。例如有石棉 地振是下次强震的前震?一文署名石棉人的网友留言说“21日晚上才有大批石棉人出去住帐篷”。本地人的这种反应是否直接或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嵇 教授文章,没有直接证据,但从网络信息看,这篇文章成为当地民众和政府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
看起来最直接可靠的本地信息,来自雅安市委书记徐孟加的网上公开信箱,在选登信件安全环保分类下,可以不少群众来信和回复。例如这篇主题为“恐惧中的石棉人”的来信说:“石棉人人心惶惶!大家都看了嵇少尘的博客,基本上房子里都没人了,如果有地振的可能请有关部门早通知,没有请辟谣”。
其中3763号信的回复看来是作为官方的标准回复的,这是徐书记责成雅安地振局作出的官方正式说明。其中有这样内容:“6月18日20时59分石棉发生的4.2级地振,震感强烈,造成损失;嵇少丞在网上又发表博文称石棉‘6.18’地振是下次强震的前震,一时间对石棉地区影响颇大,人心惶惶”。其中关于是否会有大地振的回复很小心,并非十分明确,但基本意思倾向于“短期内不太可能有大震”(不转载其全文了,可通过链接直接察看)。
7月1日,嵇教授博客发表《我的一篇科普博文为何竟成“地振谣言”?》,对上述雅安官方说明内容提出了异议。
可以看到许多留言,正面肯定嵇教授为大多数,也有少数不同的意见,例如百度上雅安吧中主题《嵇少丞的博客浅析 》的帖子。
感想:
1)以上事件,似乎是“博客地振言论”对当地民众及政府产生影响的典型案例(这就是我码这些字的理由)。
2)嵇教授作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发现了公众可能面临危险,觉得有必要公开说出来,提醒当地人和政府注意,除了一种“良心”,是否也属于某种权力和义务呢?对处于这种危险可能性下的人,他们对此是否有知情权呢?假如嵇教授这次错了,而石棉人因此恐慌地住了几个个月的帐篷而成年都没事发生,他应不应该负上某种责任呢?石棉群众是否会因此迁罪于他?
网络上也有另一种典型的意见:《面对地振:专业问题留给专家,政治问题交给政府》。我也认为,学者和政府应适当地分工,但“地振风险”提醒是政治吗?它首先是民生问题吧。个人认为,这涉及“公众可能出现非理性反应、造成不良后果”的问题,以及“危险提醒的道德和知情权”两方面的问题。我更倾向于相信公众的智慧,我认为社会大众的理性高于政府的理性。
3)面对上述“可能的”公众危险,政府处置方式或许可归纳出两种典型倾向:
一是尽量控制相关信息,以保持政府对“事件”的控制,替公众作出是否要采取行动的决策(例如:作出正式预报,部署疏散计划等)。
二是尽量公开信息,说明危险,也说明不确定性,并对可能的防范措施加以提醒,鼓励民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同时也采取各种官方的安排。
我们的政府或许比较倾向于前者,其结果就是承担的责任非常大。我觉得,相信大多数群众是理智的(正如此次观察网络上各种留言所表现),信息越公开,越少流言蜚语。
而政府的回应,需要更多的建设性:
例如:不是说“石棉地区建筑一直是按国家标准8度设防,发生4~5级地振,只要不是危房,不会带来大的影响,希望不要恐慌。”(引自雅安地振局回复),而是类似:如果建筑为……,则对4~5级地振危险无需惊慌……请大家根据自己居住办公的场所作出判断,并可向……寻求帮助,政府已安排……对本地建筑进行普查……,将对不同程度的危房进行统一的处置。
4)雅安的网络公开信箱,市委书记等对于群众来信的公开处理,感觉很好。许多“大地方”好像也没有这样的东东。这些事件很直接地体现互联网深入到现实的程度和正在带来的欣喜变化。
本站相关文章:
向汉字说声抱歉:为了节约社会资源,把地'震的“震”都别成“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