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正合,以奇胜

(2007-05-15 22:58:03)
标签:

孙子兵法

以正合

以奇胜

分类: 军事

 

《孙子·势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这段论述奇正关系的话,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战争是“以正合,以奇胜。”以正兵会战,以奇兵取胜。古语“出奇制胜”也就源出于此。但是历来人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以奇胜”,而对“以正合”关注得不够多。所谓“正”,应该有两层意思。具体一点的意思,就是指正面交锋;抽象一点的意思,是强调正面交锋这种打法同时也是最主要的战争方式。两军对垒,一番决死冲杀,然后分出胜负,这是最常见的打仗的方法。历史上许多的战役,就是这样打出来的。从武王伐纣,到特拉法尔加和滑铁卢,再到凡尔登绞肉机,再到库尔斯克,都是典型的例子。

 

同样,所谓“奇”,也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指不循常规的奇兵奇计,另外一方面也强调,既然是“奇”,当然也就与“正”相对,不能作为主要的作战方式。奇兵往往是取胜的关键,却并不总是能够造成胜利,甚至也并不总是造成胜利的主要因素。奇兵的胜利,是以正兵的实力作为后盾的。比如630年李靖灭东突厥的第一战,用3000骑兵连夜突袭定襄,拥有十万铁骑的东突厥颉利可汗以为大唐倾举国之兵来攻,慌忙溃逃,大败。这固然是李靖用兵如神,却也因为大唐本身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够吓得颉利发生误判。而且李靖身后不太远处,也确实有李勣率领的十万援军正在赶来。万一突袭不果,李靖仍可退兵与李勣大军汇合,可保不败。这就是正兵对于奇兵的支持作用。诚然,历史上确实有光凭少量奇兵就击败数十倍强大于自己的敌人的战例,但是那种情况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不可重复的,往往是敌人犯了严重的错误,或者内部有严重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敌人的失败可能在战前就已经预伏了的。所以我们论奇正之间的关系,不应该用这一类的极端例子来论证。

 

一般来说,敌人并不是那么愚蠢的,甚至有可能比我们更聪明。在战争之前,必须做好正面作战的准备。要从严料敌,要充分估计到敌人的实力和智力。如果仅仅寄希望于靠奇兵来取胜,实际上也就是寄希望于敌人的愚蠢和失误,而不是立足于自身的能力,那就是机会主义,那几乎是一定要失败的。用孙子的话来说,就是“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说到底,战争最终是国家实力的博弈。如果不看实力对比,仅仅想凭一两次奇兵突出来战胜强大的敌国,或许会得逞于一时,但是最终还是会在正面会战中被敌人强大的正兵压垮。二战时候德国、日本都靠奇兵偷袭起家,一时横行天下,但是最后都死得很难看。这很有力地说明,“正”是战略层面的,“奇”只是战术层面的。“奇”如果失去了“正”这个战略基础,就绝难奏效。而如果更进一步,把“奇”当作了主要战争手段,一位在战略上投机取巧,心存侥幸,那最终一定会带来战略灾难。

 

“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这一句话的文学色彩极强,极具生动性和震撼力。会用兵的人,能够把奇兵用到极致,而且不断翻新,从不机械重复。这是对战术家的最高评价。比如隆美尔,北非作战,奇计层出不穷,以较少兵力抗衡英军多时,号称“沙漠之狐”。但是对于战略家来说,是不能太依赖于“出奇”了。一切准备工作,都应该建立在严密而科学的论证基础之上。

 

现在来说第二点,“奇”和“正”的互相转化关系。这一对形影不离的兄弟,谁也离不了谁,而且是可以相变相生的。没有永远的“奇”,也没有永远的“正”。比如1805年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拿破仑故意对俄奥联军摆出一个很软弱的右翼,“示形于敌”,诱使联军拨出主力部队来攻打这个法军右翼。而在暗暗加强右翼防御的同时,拿破仑集中主力直扑普拉钦高地上的敌人虚弱的中军,彻底击垮之。联军阵营由此全面溃败。这个战役里,法军本该是“正兵”的中路进攻反倒变成了敌人意想不到的奇兵,而本该执行包抄、奇袭一类任务的右翼,却承担了敌军的主要正面进攻压力。所以“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真正的军事天才,就善于变化无穷,鬼神莫测。

 

综上所述,在和平时期进行军事准备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培养正面合兵的能力,同时也不放松对作战预案的设计。在奇、正二者之间,应该更立足于“正”。只有正兵立足稳固,才更加敢于用奇。离开了“正”,“奇”就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离开了“奇”,“正”也就缺乏活力,虽然在谨慎对敌的情况下可以自保,却缺乏在有利时机消灭敌人的能力。为国者、为将者,不可不深究“奇”“正”二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姨妈的明月
后一篇:关关雎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