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办公室,看到了桌上赫然放着一块装裱得很精致的奖牌,这是由科技产业博览会联合《21世纪经济报道》和新浪网等媒体颁发的“2007中国十佳最具影响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入选的十家基金,除了我们亚商资本和联想弘毅投资是本土的外,其余都是国际上大名鼎鼎的PE
Fund,如Black Stone(黑石集团)、Carlyle
Group(凯雷集团)等。虽然这些年来我们不势声张地投了十几家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但当接到入选的通知时,我还是稍稍有些意外。
PE,私募股权投资现在已是一个炙手可热的名词,仅在四、五月里,我就接到了三个与PE有关的大型论坛的邀请,原本“精明”的资本家或投资家,只要与PE沾上点边,马上就贴上了“超前”和“时尚”的标签,就像小白领们如不隔三差五地上ZARA、H&M逛上一圈,就觉得自己要落伍了。无锡尚德、蒙牛、雨润、分众传媒等一批中国企业的成功上市,不仅让施正荣、牛根生们“一夜暴富”,更让那些赚得盆满钵满的PE们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在价格较低时把钱投资到那些有高速成长潜力的企业然后等他长得更大后IPO、高价退出或是让那些更大的产业巨头高价收购,原来PE的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赚钱方法,就这么的简单”,一个多年做了各种各样投资的朋友羡慕地、有些酸溜溜地说。国外PE在中国的高回报不仅让那些产业经营者垂涎得合不上下巴,也让国内资本跃跃欲试。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一个暴利的行业很容易吸引过量的资金与资源涌入,加剧的竞争使得这个行业的利润很快就被稀释而变成平均利润,但国际上那些成功PE还是给投资人创造了高于40%的年平均回报率。PE的商业模式表面看来简单,其实从他的三大要素,充沛而有高回报需求的资本、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活跃的产业市场和成熟的证券市场来看,进入门槛非常高。
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PE发展到现在也只有三十年不到的时间,就已经形成了一批管理着几百、上千亿美元的所谓资本“大鳄”。五月初从旧金山回上海的飞机上我在最新一期美国非常有影响力的《Vanity
Fair》(《名利场》)杂志上读到了一篇关于PE的文章:“Serious
Money”,作者也是个业内人士,用犀利活泼的语言讲述有关PE的种种内幕,非常有意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