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娩到底有多痛?
根据国际通用的“McGill疼痛问卷调查”,对分娩痛和其他临床疼痛的疼痛评分比较(疼痛分值从0分至50分),结果显示:扭伤、撕裂、切割、骨折、瘀伤及关节炎、牙痛等的疼痛分值在10分~20分;疱疹后神经痛、癌痛(非终末期)、慢性背痛等的疼痛分值在20分~30分;而分娩痛,无论是接受过相关训练的多产妇,还是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初产妇,疼痛分值均在30分以上,仅次于截指(趾)和灼痛。
分娩之痛,往往将准妈妈引向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要么因为怕痛而选择剖宫产,尽管生完孩子之后也需忍受麻药过后的疼痛,但毕竟“完事了”,不似生产过程中要忍受长时间的煎熬;要么就是勇敢地接受这种疼痛,因为她们认为古往今来,自然分娩就必然要忍受“自然”的疼痛。对此,符合顺产条件的准妈妈,完全可以选择“第三条路”——无痛分娩。
妇产科医生提倡自然分娩,因为它可以帮助产妇更快地恢复,大大减少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同时对孩子的健康也有利。但是,很多人对于自然分娩的定义是不正确的。一直以来的传统观念是分娩必痛,有一种“唯自然论”的观点认为,人类的分娩是一种“上天赋予我们生孩子辛苦”的体验,即使痛苦,也要默默忍受,不加任何干预措施地“自然而然”把孩子生下来,才是“自然分娩”。”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观点来看,让产妇到医院分娩,这本身已经“不自然”了,因为各种医疗措施和药物都是临床介入和干预的内容。事实上,正是因为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断干预,才使得孕产妇死亡率不断下降,生孩子不再像以前是“一只脚踏在棺材里”的可怕经历。
理想的自然分娩,应该是让妈妈在生产前做好身体和心理的准备,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通过适当的医疗技术干预和相关人员的鼓励,在尽可能清醒、轻松甚至是舒适的状态下,把孩子顺利地生出来。在这个过程中,镇痛的意义很重大。产妇选择镇痛,并不是意味着软弱。女性在人类自身生产中承担了大多数责任,她们在分娩过程中的感受、权利和幸福理应得到医生及全社会的关注。分娩镇痛是为产妇减轻痛苦,这是对生命个体的尊重,也是一种生育文明。
分娩镇痛对产妇有诸多益处,最明显的是减轻疼痛。分娩镇痛一般可分为非药物性镇痛和药物性镇痛。非药物性镇痛包括导乐、按摩、音乐、水中分娩等,但镇痛的作用较为有限,更有效的是药物镇痛,主要是采用药物麻醉等方法。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有效、安全的药物镇痛方法是“椎管内阻滞”,其中采用最多的是“硬膜外镇痛”。通俗来讲,就是麻醉医生在产妇的后背靠近腰部的脊椎处,打一支麻醉针。
自然分娩中的麻醉与剖宫产时的麻醉有什么区别?
人体脊髓腔中有三层脊膜,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及软脊膜。自然分娩中的麻醉镇痛是在硬膜外腔给药,这个腔隙内是疏松结缔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药物阻滞脊神经根的范围为“节段性”,也就是根据给药的间隙,阻滞某一个或某几个脊髓节段支配的平面内的感觉和运动神经。而剖宫产时采用“腰麻”,给药是在蛛网膜下腔,这个腔隙内有脑脊液和脊髓,阻滞的部位在麻醉平面以下,也就是通常说的“下半身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妇有诸多益处,最明显的是减轻疼痛,使她们在分娩时身心可较为轻松,也能让她们产后恢复更快,并且可以降低女性会阴裂伤与会阴侧切率,以及产后抑郁的风险。
不少人担心麻醉镇痛会对母婴产生不利影响。实际上,已有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证明:椎管内阻滞不影响分娩的第一产程,可能会轻度延长第二产程,对自然分娩没有影响,对新生儿也没有影响。不过,分娩镇痛也有禁忌和并发症,比如局麻药过敏、产科异常情况等,就不适宜分娩镇痛。此外,接受分娩镇痛的妈妈们,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寒战、瘙痒、恶心呕吐等,也可能会有低血压、全脊麻、感染等麻醉并发症发生。但只要严格、规范地操作,这些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是非常低的。
目前在美国,分娩镇痛占顺产的比例为70%,而英国更高达90%。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分娩镇痛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普及,同时由于分娩镇痛对麻醉科医生的要求很高,也局限了这一技术的发展。而在上海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妇分娩镇痛占顺产的比例这几年大幅上升——2010年是10%,到2015年则超过5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