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虎撑
虎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6,925
  • 关注人气:1,9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海泛舟】您了解“耳硬化症”吗?

(2016-01-06 08:15:21)
标签:

健康

耳硬化症

耳鸣

发病过程

诊断与治疗

  媒体报道,30多岁的王律师,年少读书时成绩优秀,反应敏锐。但从20多岁开始,身边人觉得王律师有点呆呆的,怀疑他是不是提前得了老年痴呆或者神经营养方面的疾病。王律师自己并未在意,也未觉察有何异常。到了30多岁,因为听力下降,他不得不戴上助听器,医生诊断是分泌性中耳炎,但各种穿刺检查,全国各地求中西偏方,均无效。最终确诊王律师患上的是“耳硬化症”,经过手术治疗,才恢复了听力。

   耳硬化症的病理机制是骨头的破坏和新生骨再生的交替过程,涉及耳蜗的所有骨头。耳硬化症跟遗传关系密切,现业已经知道耳硬化症跟4个基因突变有关,临床上发现有家族聚集的倾向。临床医学资料显示,此病在白种人中发病率比较高,达到8~10%,黑种人很少见。而在黄种人中,虽然没有具体的发病率数据,但很容易误诊。

  耳硬化症临床表现第一个特征是耳鸣,这类病人没有出现听力障碍时就很容易忽略。第二,它会导致非常非常缓慢的听力障碍,这种听力障碍缓慢到病人难以察觉,只会被周围的人察觉,误认为是情感认知障碍,觉得这个人比较蠢、动作慢、反应慢等,谁都没想到是听力障碍导致的。这些会让病人产生严重的社交障碍。与人沟通时,听不懂,答非所问,反应慢了后,人们会觉得他不尊重人,“一点没反应,不理不睬”。在工作中,上司觉得患者性格高傲古怪,如果病人本身是白领,下属会觉得他高深莫测看不透,很怕跟其相处,严重影响工作交流,由此产生的一些经济纠纷和损失往往非常惊人。

  耳硬化症病人的听力障碍通常发生在成人以后,而且检查中容易出现误诊。有的被诊断为传导性耳聋,被认为是最常见的分泌性中耳炎导致,但穿刺抽水治疗却并无改善。还有的听力师检测时出现误差,诊断为神经性耳聋,病人被告知“没得治”。第三种情况是,鉴别诊断时,误诊为先天性的听骨力畸形。这种病是婴儿出生后就有听力障碍,多数情况是单侧的,而耳硬化症通常是双侧听力障碍。

  耳硬化症的发病过程非常缓慢,这种渐进性的听力下降,连病人自己都不容易觉察。当耳鸣、听力减退等持续一段时间后,还会从传导性耳聋逐渐发展成神经性耳聋,这个时候病人听力会大幅度下降,才会有看病愿望。其实这个时候,病情已经相当严重,而治疗的最佳时机其实是在传导性耳聋的阶段。

  耳硬化症无法预防。在治疗方面,处于传导性耳聋阶段时,如果病人心理承受能力很差,或者是害怕手术,经济能力有限,可以选择佩戴助听器。

  手术的效果非常好,但需要承受一定的风险。耳硬化症是可以通过手术根治,只需要在镫骨底板上打一个小洞,建立另一条传导通道,听力即可以恢复到正常人水平。但这个手术非常精细,对医生的要求很高。因为,镫骨底板的面积只有1~2平方毫米,根据放入的人工听骨大小,要打一个0.6-0.8毫米的洞。而且洞的下面是球囊和椭圆囊,位置如果没把握好,触碰到球囊,病人会全聋。因此,打洞时厚度绝对不能超过0.1~0.2毫米。

  医生建议,如果经常出现耳鸣的朋友,应该做听力测试检查,及早发现耳硬化症,进行治疗。临床上被诊断为传导性耳聋,但吃药和穿刺治疗后无效,也要考虑是耳硬化症的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