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的繁体字是“醫”,左上角是现在简体的“医”,右上角是“殳”,下面是一个酒坛子,由此看来酒与医的缘分不浅,这大概是因为先祖们无意中食用了发酵后变成果酒的瓜果汁,发现它可以治疗一些虚寒腹痛之类的疾病,从而让酒与原始医疗活动结缘。
《黄帝内经》里有篇文章叫做《汤液醪醴论》,其中的“醪醴”指的就是酒。至于制酒的方法,《内经》说:“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看来是用稻米制作的米酒。中国古代的酒都是未经蒸馏的酒,带酒糟的叫醪,也叫浊酒;滤去酒糟的酒叫清酒,与后世的黄酒颇为类似。无论浊酒或清酒,其酒精度数都很低。《黄帝内经》说:“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又说:“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说明古人把酒作为常备的“药品”,以备急需。
古代很早就知道用酒来治病,《黄帝内经》中有“左角发酒方”,治疗突然神志不清,不省人事,状如尸厥的证候。中医认为酒具有疏通血脉、温阳祛瘀的作用,东汉的张仲景治疗心脏病的名方“炙甘草汤”就用白酒配药。此外,张仲景用来治疗胸痹的名方瓜蒌薤白白酒汤,取瓜蒌一枚(24g)、薤白半升(12g)、白酒七升(适量),上三味同煮,取二升(现在用300毫升左右),分两次服。
将中药泡在酒里,制成药酒是中药用法的又一大特色。中医历史上积累了不少制造药酒的处方,其中不少在宫廷和民间流行。《本草纲目》中收集了各种药酒方200余种,详细阐述了各种药酒的制作和服法,其他如《普济方》、《奇效良方》、《医学全录》、《证治准绳》等也收集了大量的药酒配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药酒作为一种有效的防病祛病、养生健身的饮品已走进千家万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