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释惑】治疗骨质疏松药物的分类
(2015-05-27 15:53:28)
标签:
健康骨质疏松症降钙素药物骨质疏松 |
钙剂和维生素D是目前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基础用药。
二磷酸盐这是一类与钙有高度亲和力的人工合成化合物,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阿仑磷酸盐是目前常用的第三代药物。研究结果表明,阿仑磷酸钠不但能够明显提高绝经后妇女的椎体与髋部骨密度,也能够使椎体与非椎体骨折发生率下降50%左右。同样,对于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仍有类似的效果。但此类药物因亲脂性弱,肠道吸收率低,用药必须与食物分开,至少应在餐前30分钟服药。服药后30分钟内忌躺卧,以防药物反流至食道。该类药物主要的不良反应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因此患食管炎、食管溃疡及糜烂、胃溃疡等疾病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
性激素性激素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临床主要使用雌激素。雌激素可促进降钙素的分泌,抑制骨吸收,还可增加肝、肾羟化酶的活性,提高活性维生素D的水平,促进钙吸收。常用药物有乙烯雌酚、尼尔雌醇、戊酸雌二醇等。但雌激素可引起阴道出血、子宫癌、乳腺癌,故在使用中应谨慎,并定期做相关检查,警惕癌症的发生。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推荐,雌激素的使用最好不超过4年。植物雌激素来源于植物,异黄酮是大豆中的一类植物雌激素,可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能有效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依普拉芬是合成的异黄酮类衍生物,主要用于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它是一类人工合成的非激素制剂,对绝经后妇女有抑制骨吸收的作用,而对雌激素水平不低的妇女则有促进骨吸收的作用,对乳腺癌有治疗作用,但又可引起子宫癌。此药主要适用于无明显更年期症状、无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潮热和腿部痉挛痛。
降钙素人体内降钙素主要来源于甲状腺C细胞的分泌,有抑制骨吸收、降低血钙的作用。降钙素不仅可以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疼痛,还可以增加腰椎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率。常用的药物有密钙息、益钙宁等。用药过程中要加用钙剂和维生素D。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降钙素的作用可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故不宜长期使用。降钙素主要适用于高转换型骨质疏松症伴疼痛明显者,其不良反应轻微,包括面部或躯体皮肤潮红、恶心、呕吐等。
第二类:骨形成促进剂
氟化物氟化物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它对骨骼有双重作用,其高浓度时对成骨细胞有毒性作用,减弱骨矿化,导致软骨病;而低浓度时能促进骨形成及成骨细胞的有丝分裂,迅速有效地提高中轴骨的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率。接受氟化物疗法应尽可能服用低剂量的缓释制剂,可取得较好疗效。
第三类:解偶联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