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髓内针输液技术 院外急救的利器
(2014-08-26 05:45:46)
标签:
健康通路静脉血管髓腔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今年6月发表了有关髓内输液针的综述论文,介绍成人髓内针置入技术。文章阐述了髓内输液针补液的基本原理、适应证、禁忌证及手术并发症,并重点介绍了穿刺位置的选择和两种穿刺方式。对于一种急诊给药通路的评价,应从该通路建立是否简便迅速及给药效果是否确切两方面考虑。现摘录如下:
骨髓腔有着高度分化的血管结构,可以视为一种固定静脉用于大剂量液体及药物输注,并且经此可快速进入中心循环。髓内血管窦以导静脉及营养静脉的形式汇入中央静脉。髓腔大小及髓内输液针直径直接影响输液速度。
髓内输液针补液适应证为,急需经血管通路补液治疗或药物治疗但无法建立常规静脉通路。心脏骤停、休克、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脱水、持续性癫痫都是可能使用髓内输液针的临床病例。在静脉通路因环境因素制约无法开展的情况下,髓内输液针往往可以成功应用于治疗。
几乎所有常规通路使用的药物都可以经髓内通路以同样的剂量达到治疗效果——包括晶体液、胶体液、血液制品及诸如血管加压素的药物成分。同时,髓内输液针可以在抢救危重患者时为临床实验室提供及时的患者髓内样本,以便进行诊断。
成人患者有多个位置可放置髓内输液针,如胫骨近端、胫骨远端、肱骨、股骨、胸骨、跟骨、桡骨茎突等。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放置髓内输液针是其他血管通路输液方式不能奏效时的权宜之策。髓内输液针留置时间为72~96小时。如果其他血管通路已经建立,建议在6~12小时内移除髓内输液针。
总之,髓内输液针为急诊治疗提供了一个快速有效的输液方式。合理应用及技术支持可提高髓内输液针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骨髓腔有着高度分化的血管结构,大剂量液体及药物经此输注可快速进入中心循环,故给药效果可靠。但髓腔大小及髓内输液针直径直接影响输液速度。大多数危重患者需要进行液体复苏,对液体输注速度要求高,故髓内输液针建立后并非万事大吉,还应积极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以保障患者能得到更为确切的治疗。一旦建立确切有效的静脉通路,应考虑及时移除髓内针,避免骨髓炎的发生。
经髓内针输液是一种救急方法,它的用武之地首推抢救条件有限的院外急救,其次是适于院内急救过程中无法快速建立静脉通路的患者。由于髓内针输液具有简单、快捷与可靠的独特优势,值得在院内外急救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