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好多地方,都有一种名吃——“糁(Sa)”。
对于糁,喜欢的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喜爱。至今,依然记得平生第一口糁的滋味,是惊奇,是刺激,是迷惑,是难忘。糁,不一定要很热烫,却一定要很香滑、浓郁才好吃。各式食材混合后,再配以辅料,糁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风味,任何时候吃下肚子,都叫人精神为之一振。
“糁”其实是一种汤,也像是一种粥。一口糁吃下去,香香的,腻腻的,还很润滑,口感非常好。和北方人的早餐喜欢吃豆腐脑,西北人喜欢吃牛肉拉面,河南人喜欢喝胡辣汤一样,山东的临沂、枣庄和泰安人早上都会喝一碗热乎乎的糁以来佐餐。
好多朋友可能不太熟悉这个“糁”字,这个字可是大有“出处”的呢!
灯下读史料,得知“糁”本是古代西域的一种清真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族夫妇来山东临沂经营,后来逐渐发扬光大,明朝时期便定名为“糁”。关于这种食品的名字的汉字具体书写,还有一段“报恩”的传说呢。东晋时,一对穷困潦倒的外地夫妇逃荒来到王羲之故里临沂,大书法家王羲之看到他们非常可怜,就经常接济他们,夫妇二人非常感动,但无以为报。有一次,王羲之病了,二人觉得报恩的机会来了,就把家中唯一一只母鸡杀了做成汤,并在汤里加了一些驱寒的中草药。他们本想把鸡煮得烂一些,可照看火的丈夫因为太累睡着了,鸡汤就煮了一整夜。第二天,看着煮得黑糊糊的鸡汤,妻子很生气,可家里又没有其他东西,只好把煮糊了的鸡汤送给了王羲之。王羲之本来卧病在床,吃了中药后病情已略有好转,但口干舌苦,没有食欲,看着送来的鸡汤,又不好意思拂了二人一番好意,就盛上一碗。本来是想沾沾唇做个样子,免得二人难堪,没想到这一喝,只觉得柔嫩滑爽,味道咸鲜,口感非常好。喝完后顿感神清气爽,一时间高兴,便提笔写下“米参”二字,意思就是“米做的参汤”。到了后来,人们把两个字合成了一个,就成了“糁”。再后来,糁便由泰沂山区走向齐鲁大地。
据说,做糁的学问主要在汤上。许多糁铺都是世代相传,汤料都是百年老汤,可谓老汤里面加新汤“汤汤不息”。另外,传统的煮汤用的锅盖和柴火都是有讲究:做糁用的锅盖必须要用柏树木做;烧汤的柴火也要用果树木,只有这样才能做出原汁原味的糁。
现在,除了用牛肉做外,糁的原料已经发展到用猪肉、牛肉、羊肉、鸡肉来做,可谓五花八门,口味各异,满足各种人的需求。例如山东各地的糁都有所在地的特色:临沂的糁肥而不腻;枣庄的糁辣而润滑;泰安的糁辅以麦仁、鸡蛋而美味。总之,糁令人食欲大开,您会“一口接一口,越喝越顺口”......
喝糁不仅讲究早,而且讲究“热、辣、香、肥”四美。人们在喝上一碗热糁的同时,配以煎饼、锅饼、千层饼或油条、油象等之类的食物,吃这种“浓而不腻,味道独特,滋补美容”的早餐糁,实在是人生的一种享受。
如今,糁已经走出齐鲁,走向华夏。但要吃正宗的糁,还是要来山东品尝,因为不仅需要品尝糁的美味,还能体验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