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语”----除了人造的“手语”会“说话”的外,难道脚也会“说话”吗?
英国心理学家莫里斯在研究中发现,脚的习惯动作有着自己的语言----脚步的轻、重、缓、急、稳、沉、乱等,都是人的内心或稳定或失衡,或恬静或急躁,或安详或失措状态的反眏。脚语除了反眏人的情绪外,还会反眏人的性格或疾病。如果一位端庄秀美的女子走路的脚步重且乱,可以断定她是一个性格开朗、心直口快、不留心眼的人;反之,一位看上去“五大三粗”的人,走起路来总是小心翼翼的样子,则可以断定他是一个外粗内细的精明人。此外,人的心情不同,走路的姿态也不相同。人的心理指向往往从脚语中泄露出来。譬如,一个人站立时,脚往往朝着心中惦念或追求的方向或事物;一个人一坐下来就翘起“二郎腿”,表明其怀有不服输的对抗意识。
更有趣的是,莫里斯在研究中还发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人体中越是远离大脑的部位,其可信度越大。“脸离大脑最近而最不诚实,而脚虽然远离大脑,却比脸和手诚实的多。”
难道不是吗?
假笑、假哭、假话以及各种各样的装腔作势、装聋作哑、装模作样、装疯卖傻,抑或一个狡黠的眼神,往往都来自脸部;至于手部的假动作,更是不胜枚举了。
所以,对莫里斯的“诚实的‘脚语’”这一研究成果,对强化临床医学基本功训练,普遍持认同的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