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发病早期类似普通感冒,应注意鉴别诊断。
在某公司上班的周小姐咳嗽已经一个星期,还伴有低烧,起初她以为得了感冒,就吃点感冒药应付,但症状不但没有好转,后来还发起了高烧。朋友带她到医院就诊,血清学抗体检查结果阳性,最终发现是得了支原体肺炎。
随着天气进入初冬季节,咳嗽和发烧症状的患者在各门诊有增多趋势。然而,在咳嗽发热患者中,其实隐藏着一部分“伪感冒”人群,他们患的是类似感冒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比一般感冒更厉害。肺炎支原体感染和流感一样,通常会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头痛,但是流感病毒感染的病人一般同时会出现全身酸痛、乏力、腹痛腹泻的病症。因此,当出现明显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且无法自行鉴别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咳嗽是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特点,随病情进展,咳嗽频率和程度会有所增加。资料显示,今年9~10月因“发热、咳嗽、咳痰”来院就诊的病人中,有30%以上存在支原体感染,且大部分为幼儿和年轻力壮的青年患者。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把肺炎支原体感染当成感冒,未能对症治疗,导致疾病在发病早期未得到良好控制,最终发展成为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虽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冬季因天气恶劣会有升高,更要提高警惕。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引起,任何年龄都可发病,但在5~2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病人多由于受寒或曾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人接触过而发病。大多数感染者最初仅累及上呼吸道,但如果没有及时控制,2~3周后,病情可加重,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和咳嗽。突出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肺炎支原体感染人体后,经过2~3周的潜伏期,继而出现临床表现,约1/3病例也可无症状。该病起病缓慢,发病初期有咽痛、头痛、发热、乏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发热一般为中等度发热,也可出现高热或无发热。2~3天后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突出表现为阵发性刺激性咳嗽,以夜间为重,咯少量黏痰或黏液脓性痰,有时痰中带血,也可有呼吸困难、胸痛症状。发热可持续2~3周,体温正常后仍可遗有咳嗽。支原体肺炎患者虽然自感症状较重,但胸部体检一般无明显异常体征。约半数患者有干性或湿性罗音,轻度鼻塞、流涕,咽部中度充血,耳鼓膜常有充血,颈淋巴结可肿大,约10%~15%病例发生少量胸腔积液。除呼吸系统的表现外,支原体肺炎可伴发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如皮肤斑丘疹、呕吐、腹泻、肝功损害,溶血性贫血,心肌炎等。
支原体肺炎不同于典型的由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炎,对青霉素没有反应,故称为非典型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支原体不同于普通的细菌和病毒,它是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微生物。支原体肺炎由急性期患者的口、鼻分泌物经空气飞沫传播,引起呼吸道感染。其发病主要与室内活动增加及密切接触患者有关。支原体感染也可表现为咽炎、气管——支气管炎。支原体肺炎主要靠经验判断,属于回顾性诊断的疾病,一般需要做胸部X线检查和血常规检查。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检查并不具特征性,单凭这两项无法做出诊断。若要明确诊断,需要进行病原体的检测。用患者的痰液或咽拭子洗液进行支原体培养阳性可以确诊。由于支原体培养的条件要求较高,且需2~3周的时间,故国内很少开展这项检测工作。目前,临床上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断主要依靠血清学抗体检查,但急性期具有诊断意义的IgM抗体变化快,容易出现假阴性的现象,此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做出正确判断。即使患有肺炎支原体感染,也不要紧张,肺炎支原体感染属于可防可治的疾病。支原体肺炎比较顽固,一般治疗主要是应用抗菌药治疗,疗程多为两周左右。肺炎支原体无细胞壁,故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抗菌药无效,而有效的药物主要有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如红霉素、阿奇霉素)及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大环内酯类抗菌药,尤其是阿奇霉素,治疗效果优于红霉素,而且对血管刺激小,消化道反应少,被认为是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
由于咳嗽是支原体肺炎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可适当给予小剂量镇咳剂,如可卡因;祛痰治疗能减少合并细菌感染机会;病情严重有缺氧表现者应及时给氧;对喘憋严重者,可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氨茶碱口服。对急性期病情发展迅速、严重的支原体肺炎或肺部病变迁延而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支原体肺炎不是传染病,但因潜伏期和呼吸道带菌时间长,容易造成疾病传播,特别是密集人群,如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等,可造成小流行。因此,加强支原体肺炎的预防很重要。初冬时节防病要注意净化环境,保持室内清洁,定时开窗通风,尤其宿舍、教室等公共场所;要知冷知热,适时增减衣服,防寒保暖;饮食均衡,注意卫生;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