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山石:经方,被淡忘的“瑰宝”

(2013-04-02 09:31:28)
标签:

医学

他山石

祖国

葛根

健康

   经方:被淡忘的中医瑰宝
    经方,特指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中传下来的方子,具有配伍严谨、药味简单、价格低廉、安全性高等特点。但现实中,在临床中医师中,真正使用经方者却寥寥无几。
   老祖宗传下来的瑰宝为何渐渐被人们遗忘?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经典?
    简便验廉 看不到经济效益
    经方的诊病思维是强调方证对应:药之组合即为方,症状之组合即为证,两者相对即为方证相应。也就是说,经方的诊病思维是从一系列症状入手,患者有什么样的表征,就用什么样的方子。这种强调一一对应的思维模式就使得经方的配伍十分严谨,且达到了很高的量化水平。有什么样的证,就用什么样的方,证变了,方子也要变。
    比如,桂枝汤是治疗感冒、汗多怕风的方子,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组成,如果把芍药由原来的3两增加到6两,就成了治疗腹痛的方子。如果加葛根就成了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汗多怕风,同时颈部发僵的病证。
    既然经方如此简便,为何用的人却越来越少?这是因为经方的用药特点和现行的医疗制度存在冲突。除去重复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的方子加起来一共178个,共使用药物151味,药物7味以下的方子接近90%,5味以下的占总数的70%,都是小方子,用的是平常的草药,每副也就十几元。现在很多中医院都是靠多开药来维持生计,医生自身的劳动价值没能得到体现。因此,如果严格按着经方的要求开,恐怕很多医院都会入不敷出。医改中,取消药品加成,提高医事服务费,就是很好的探索,但力度还需要加强。
  医学教育忽视经典
    传统中医从诊病的思维模式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方,另一类是时方。时方,是指宋代以后的方子。经方是,时方是,很多时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此外,更多的时方是后世医生自己创制的。现在中医院校教给学生的,多为时方的思维模式,重在病因病机治疗的探究,而方证研究少,也就是对处方与病证之间的契合度关注不够。学生在校期间真正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的时间并不多,更谈不上学好、会用。
    《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临床实用性很强的经典著作,在高校被列为基础课、选修课,而教这些课的老师却并不从事临床工作,这让学生如何学懂这些著作并用于临床?中医学校学生毕业时感觉自己满腹经纶,但看病经常不灵。问题出在哪里?一是对经典,特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些临床实用性强的经典重视程度不够;二是理法方药这种思维模式,在临床具体运用时,如果缺乏长时间的实践与经验积累,很难做到方证对应良好,自然疗效不理想。而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思维模式,想让他转变,就难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