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野掇拾:从朱耷诈哑说起
(2011-11-23 08:16:00)
标签:
朱耷南昌癔病性八大山人纪念馆伪聋杂谈 |
这段话的意思是,自明朝灭亡,父亲去世以后,朱耷便不再说话,遇事皆以点头、摇头、手势或眼神表示意见。
清顺治五年(1648年)朱耷23岁时削发为僧。由于遭受过家国破碎,妻离子散的强烈的精神刺激,朱耷患上了疯癫病。发病时,不是仰天大笑,就是整日痛哭,毁书撕衣,癫态百出。康熙二十年(1681年),朱耷56岁时还俗,隐居在江西南昌青云谱,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流传于世的诗、书、画。八大山人画中的一些鱼、鸟,往往作“白眼向人”之状,以此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八大山人”之名,连写为“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 之意。
清邵长蘅《八大山人传》记载:一日,(朱耷)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从此就不再与人说话)。这句话清楚地说明,朱耷“伪哑”确有其事,而且,还不止一次装作哑巴。因为,还有人说,朱耷曾自号“哑”,并写于折扇之上,若有人与他交谈,他便打开扇子,人家便不与他说话了。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因大风感冒风寒,呼吸困难,浑身无力,秋冬,八大山人死于孤寂,终年80岁。为纪念八大山人,现南昌青云谱有八大山人纪念馆和八大山人墓。
其实,伪聋和伪哑的人都是智商比较高的人,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他们知道科学技术的威力,因此,现在装聋装哑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是聪明的人装聋装哑,现在是只有傻子才做这样的傻事,这也可以看作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吧!
前一篇:临床札记:声带术后失音问题
后一篇:医海拾贝:医学生发明蓝牙听诊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