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医野掇拾:从朱耷诈哑说起

(2011-11-23 08:16:00)
标签:

朱耷

南昌

癔病性

八大山人纪念馆

伪聋

杂谈

    伪哑就是假装不会说话了。据史书记载,明末清初南昌画家朱耷(1626-1705)就假装过哑巴。朱耷(八大山人)本是明朝皇族江宁献王朱权(朱元璋第十七子)的后裔,出生时双耳比较大,便取名朱耷(耷,耳朵大的意思),在古人眼里,大耳是富贵相。但是,这个孩子生不逢时,朱耷19岁时,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今景山公园)自缢,明朝灭亡。第二年(1645年)清兵入关,一路南下攻占南昌。朱耷面对国破家亡,心情悲愤,无处宣泄,自此“瘖哑,左右承事者,皆语以目,合则颌之,否则摇头,对宾客寒暄以手。听人言古今事,心会处,则哑然笑。”
  这段话的意思是,自明朝灭亡,父亲去世以后,朱耷便不再说话,遇事皆以点头、摇头、手势或眼神表示意见。
  清顺治五年(1648年)朱耷23岁时削发为僧。由于遭受过家国破碎,妻离子散的强烈的精神刺激,朱耷患上了疯癫病。发病时,不是仰天大笑,就是整日痛哭,毁书撕衣,癫态百出。康熙二十年(1681年),朱耷56岁时还俗,隐居在江西南昌青云谱,在这一时期,他创作了许多流传于世的诗、书、画。八大山人画中的一些鱼、鸟,往往作“白眼向人”之状,以此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八大山人”之名,连写为“哭之笑之”,寓“哭笑不得” 之意。
  清邵长蘅《八大山人传》记载:一日,(朱耷)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从此就不再与人说话)。这句话清楚地说明,朱耷“伪哑”确有其事,而且,还不止一次装作哑巴。因为,还有人说,朱耷曾自号“哑”,并写于折扇之上,若有人与他交谈,他便打开扇子,人家便不与他说话了。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八月,因大风感冒风寒,呼吸困难,浑身无力,秋冬,八大山人死于孤寂,终年80岁。为纪念八大山人,现南昌青云谱有八大山人纪念馆和八大山人墓。
    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领域,与诈病相似的疾病还有癔病性聋和癔病性失音。这两种疾病多见于女性病人,在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如气愤、委曲、恐惧、忧虑等,或暴怒、痛哭)后突然失音或突然失聪,通过“暗示”治疗可以产生戏剧性效果。癔病性聋和癔病性失音与伪聋和伪哑不同,癔病性聋和癔病性失音是大脑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功能紊乱,没有器质性病变,患者主观上也没有诈骗的企图,也不意识到疾病的发生,多安于现状而不急于求治,而伪聋和伪哑则纯粹是装聋作哑。在古代,由于没有科学的检测手段,装聋装哑的把戏不容易被人戳穿,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装聋装哑的人很难逃过现代科学仪器的火眼金睛,如脑干电反应测听,测谎仪等。
  其实,伪聋和伪哑的人都是智商比较高的人,他们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他们知道科学技术的威力,因此,现在装聋装哑的人越来越少了。以前是聪明的人装聋装哑,现在是只有傻子才做这样的傻事,这也可以看作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