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功:手术切开的技巧
标签:
切口电刀解剖出血点切割杂谈 |
切口的选择
切口的选择关系到手术野的显露,后者是手术的先决条件。理想的切口应具备:接近和容易暴露手术部位,有完美的几何形态,长短适宜,切开和关闭便捷,创伤小、失血少。
各种自动拉钩的普及,使近年来切口的选择发生了许多变化。
切口合理以减少损伤
一般采用抓持式或持弓式抓持手术刀。这两种方式视野开阔,可以观看到从起点到止点的切口整个行径,运动自如,幅度大,适合切割较长的切口。执笔式适用于精细的切割和解剖,但视野不够开阔,预定的切开行径往往被持刀的手遮挡,需停顿观察和校正切开的方向,容易出现偏移和停顿,动作也不够舒展,因此不适合做较大的切割。
切开时手术刀与组织平面呈45°,刀刃与手术部位垂直,这样才能保持切口的两边缘对称。
现在临床上普遍使用电刀。与“冷刀”不同,电刀是靠电流产生的高温,使组织炭化和汽化达到切开和止血目的。
注意,不能用电刀直接切皮,这样会灼伤皮缘,日后的瘢痕会比较明显。因此,到达皮下后,才使用电刀。术者和助手向相反方向牵拉组织,保持其张力,便于切割和减少组织损伤。这样使被切开的组织立即脱离与电刀的热场接触,减少热损伤。
组织应分层逐次切开,所谓“一刀到底”不可取,电刀头与被切割组织保持适当的接触,不必插入组织太深,速度均匀地连续划过组织,不必使用“砍”、“割”的动作。不要用间断的脉冲方式切割,如此电刀和组织实际接触的时间短,切割效率低,凝血效果差。较大的血管可以事先电凝,止血时要把组织的损伤程度控制在最小,这就要求准确地辨认和切实地电灼出血点而不是周围的组织。
经历过“冷刀”年代的手术医生,都知道皮内和皮下的小出血点往往在数分钟内自行停止出血,无须特别处理。为了一个出血点烧焦一大块组织是不合适的。
一般认为,没有切不开的切口,只有愈合不了的伤口。切开的最终目的是愈合。因此将损伤程度降到最小,保持组织的愈合能力,是减少切口并发症的关键。
暴露充分精确分离
许多情况下手术出现困境是由于暴露不充分所致。为了获得良好的暴露,应该注意:首先切口应有足够的长度,俗话说“大医生做大切口”。
众所周知,在正确的解剖平面进行分离是手术的关键。如此可以减少出血、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医生用左手食指放在待分离组织的后方来确定解剖平面,引导分离十分奏效。根据需要选择剪刀、直角钳、手术刀、剥离子等器械完成分离。实际上,精确的分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快速地辨认神经、血管等重要组织和结构,特别是当这些结构还没被解剖出之前。因此,扎实的解剖知识和洞察力是必要的。再次手术因为组织粘连、解剖不清时,要善于根据已有的解剖标志来确定将要分离的解剖平面和结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