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本功:丢不得的“望触叩听”

(2011-10-12 02:22:23)
标签:

德国

辅助检查

物理

诊断

杂谈

    今年6月16日《健康报》头版刊发《一本用一生寻找的书》一文,记述了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首任主任、已经89岁高龄的邵孝洪教授有一个一生的遗憾,那就是他用尽一生的时间一直在寻找、始终也没有找到的一本书。读罢此文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临床心理科主任赵旭东心绪难平,发动自己在德国留学的3名学生,终于找到了这本德文名为《不需要辅助手段的紧急诊断》的书。 “如果有可能,我们愿意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赵旭东说,“这不仅是为了帮老人家了却一个心愿,更是因为现在太多医生过于依赖仪器和药物。我认为,即使在今天,‘望触叩听’依然不会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而过时。”

 

    ■物理检查遭遇弱化

  “‘望触叩听’再查能查出个花儿来吗?用X线机一照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同时,传统的‘望触叩听’是依然一成不变,还是该与时俱进?”对于“望触叩听”的作用,很多医生有着不同看法。

  其实急诊科医师最有体会:病人对诊断时间和就医效率有很高的期望,辅助检查不仅能快速地给出比医生的双手更加详细、精确的描述,而且还能留下一个客观的报告,何乐而不为?因此,物理检查应该简化。 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是为了省略“望触叩听”,医生的手还是要尽可能摸得仔细,接下来再用现代化的手段来验证发现的线索就可以了。“‘望触叩听’的水平是不是必须达到张孝骞时代的要求,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物理检查应该扬弃一些过时的内容。比如肺部听诊中的哮鸣音,过去甚至细化到羊咩音之下还要再分类。有了先进的辅助检查手段以后,也许医生只要听出是哮鸣音就足够了。 一些疾病新的体征和症状也在不断被发现,过去脑膜炎查体主要是判断有无颈项强直,由于主观性比较强,现在已改为让病人摇头。过去腹膜炎查体主要是看有无按压反跳痛,现在则改为让病人咳嗽,如果咳嗽时肚子痛则等同于反跳痛。

  对于风湿免疫科医师来说,无论是敏感性还是特异性,辅助检查都高于物理检查,因此物理检查的弱化是一个无奈的现象,但也是医学发展的自然演变和总体趋势。对于这种现象,也许不必过于纠结。

  ■物理检查就是“勘察现场”

  例如,有经验的医师面对一位被怀疑为“渐冻人”的患者,不必先作核磁检查结果,而是用一把叩诊锤,敲了敲患者已经失去知觉的右腿。 别小看这把小锤子,再发达的国家用的也是这套工具。辅助检查不是万能的,神经科首先讲的是定位,然后才是定性,而要准确定位,就必须依靠最基础的物理检查。 如,深感觉共济失调属于脊髓损害,光靠影像是查不出来的。事实上,很多神经科的疾病都无法通过影像作出诊断,甚至做了病理也无法判断。对于神经科来说,没有一种疾病仅凭CT、PET的结果就能够确诊。如果医生不能通过物理检查作出正确的定位,即使头、颈、胸、腰都做核磁共振,病人上万元都花出去了,最后可能还会诊断不清。 单纯依赖物理检查或者辅助检查,都难以作出最终的诊断。再比如,病人的肝表面有个包块,到底是液性的还是实性的,是肝癌还是肝脓肿?光靠手是摸不出来的。以前只能采取开腹探查,而现在有很多手段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让这个病人做CT,前提是医生首先要摸出这个包块,并依据摸上去的软硬程度及病人的体征,作出一个初步的判断和假设,再依据这个假设去选择检查项目。也就是说,没有前面的“望触叩听”就没有后面的CT检查。

  患者们都说,免疫科的大夫会“相面”。因为很多免疫类的疾病都有表面的特征。如果一位年轻女病人的脸上有跨鼻梁、双颧部,不累及鼻唇沟的蝶形红斑,极有可能是红斑狼疮;如果病人的手呈现对称的关节梭形肿胀(中间粗两头细),很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因此,对于免疫科医生来说,物理检查往往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很多物理检查的指标甚至还被写进了一些疾病新的诊断标准里面。而从理论上来讲,60%~70%的疾病都可以通过问诊和物理诊断获得一个比较具体的方向。

  诊断好比探案。难道因为有了DNA技术,就不用询问目击人,不去勘察现场了吗?问病史就是找证人,物理检查就好比是勘察现场。

  ■“望触叩听”也是一种“仪式”

  “望触叩听永远是正确诊断的基石。”物理检查的核心是一种医生工作和思考的方法,它教会医生如何和病人交流,如何从查体中发现异常,再如何将问和查结合起来去发现疾病的线索。这种方法永远不会过时。

  物理诊断的精髓在于是“医生要和病人在一起”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永远也不能改变。在每个病人平均只有短短10分钟的诊疗时间里,如何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办法很简单,就是依靠认真的物理检查。 望触叩听是一种仪式,也是患者的一种心理需要。大部分患者都特别愿意让医生查体,因为他们认为看病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已经走了几家医院的病人自己也会比较,如果大夫听他倾诉、为他触诊,他会觉得这个大夫确实会看病,应该很有经验。触诊是医生和病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认真查体是大夫对病人关心和在意的表现,它会使患者更加信任医生,而这种信任将直接关系到疗效。 望触叩听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上具有重要意义。到医院看病,患者期待的不仅是技术性的对待,还包括有效的沟通和心理的满足。很多医生都以为是刀和药治好了疾病,他们不知道医生治病的看家本领正是医生自己,医生应该把自己看成刀、当成药,使自己成为一个能够影响病人、促进疗效的安慰剂。 

     ■怎样让“望触叩听”留在临床

  在现实中,医生确实有自己的无奈,但不能以此为借口,真把“望触叩听”等基本功给丢了,甘心去做一个“化验单大夫”。迫使医生越来越倚重辅助检查的原因还有一条,就是当前恶劣的医患关系。尤其是面对车祸和打架致创伤的患者,诊断必须非常明确,一定要尽量办成“铁案”。如果没有白纸黑字的化验单或者影像资料作为证据,将来有事,医生就说不清。 另外,一些基层医生不是不重视查体,而是真的不会。因为不少基层机构的医生只上过中专,之后也没有机会接受培训。 从基层到三甲,医生的基本功都在弱化。要解决这一问题,要靠教育,通过全科医生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不断强化医生最基本的技能、最看家的本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