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纪实小说]不能忘却的纪念:窑伙子呵窑伙子 [中篇纪实小说]不能忘却的纪念:窑伙子呵窑伙子](//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暴风骤雨中,杞矿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跪下去了。
这个名列全国500强、年产千万吨煤碳的省企龙头之一的杞矿集团公司的董事长跪在柴汶河滩上。董事长跪倒在柴汶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悠悠波涌的混浊如泥汤似的柴汶河水,在他跪着的膝头前扑闪着。眼前是翻卷着泥浪的铺天盖地的柴汶河河面。北面对岸是残破而陡峭的河岸。
董事长跪下去之前,在水边的沙滩上伫立了一瞬,用双手轻轻地弹捋好工装的前襟和后摆,几近一米八的身躯就折腰屈膝跪倒了。他的身后,十余位经理矿长处长主任和随员相继跪倒了。稍远处,黑丫丫一片车辆、设备传来阵阵轰隆声,大批身着矿山救援工装的人员就跪倒在机械旁边。董事长双手撑住湿溜溜的泥沙,深深地叩下头去;扬起头来,再叩下去;第三次叩下去的时候,他的硕大的前额抵着泥沙,许久许久都没有抬起来。董事长蜷跪的身躯微微颤抖着,三叩之后扬起头来的时候,涕泪交流。
这样的跪拜仪式在鲁中南山区并不少见。在每年的除夕夜到清明、农历十月初一的鬼节,当地的民间都不忘给逝去的先祖烧上一柱香,焚一堆纸钱,叩首拜三匝。自从董事长投笔从戎后复员在煤矿参加工作、再由矿工一步步直到成为有20万职工家属的省属国有大型集团公司董事长,几十年来戎马倥偬南北、开拓资源,这样的祭奠仪式难得实施一回。现在,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从未有过的肃穆从未有过的痛彻心脾的悲怆,跪倒在柴汶河滩上,为着172名葬身千米地下的矿工壮士的英灵。
http://himg2.huanqiu.com/attachment2010/2012/0803/thumb_236_153_20120803050243903.jpg
也许正应了那句“夏至雾茫茫,洪水漫山冈”民谚,在过了少有的“雾茫茫”夏至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鲁中南地区一直雨水不断。
8月17日,星期天,农历丁亥年七月十七日下午1时至晚10时瓢泼大雨的8个小时里,这儿刚刚发生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
集团公司下属的李庄煤矿当班有756名矿工兄弟,就在脚下的柴汶河千米地下,被肆虐而无情的洪水阻隔在千米地下的巷道中!或许他们逃离无门而无法躲避,或许他们坚守岗位不愿意离开大地母亲的怀抱?或许他们没有接到撤离的通令?或许现在有多少正在逃离的途中?现在都说不清楚。在董事长的整个意识中,也许是尚来不及细问究竟,也许是不想问这件意料不及的事件发生的具体情景。他的感觉里就只有矿工在千米井下无法逃生的不堪一睹的画面,而这个画面确是让人不忍过细想象的,因为,这足以使董事长窒息。
灾难永远在人们猝不及防的时候当头砸下,你没法躲避,无能怯惧,心胆俱碎,招架无力。下午2点40分董事长在集团公司调度室里第一时间听到这个噩耗时,的确窒息了许久,才回过神来。他的极富力度的嘴唇紧闭着,脑子里却连天轰响着一个声音:756个矿工兄弟756个矿工兄弟……756个矿工兄弟呀!这些矿工兄弟,年龄在18岁至53岁之间的年龄段上,有得还是父子、叔侄、连襟、兄弟和亲戚。他们从鲁中南乡里、矿区学校毕业生和矿工子弟招工到这火热的矿山,有的就是董事长老家邻村的乡亲,他们的祖辈或父辈或是董事长的同乡长辈,有的竟然是同一个完小的同窗学友。他们把自己的儿子或孙子送到他的矿区下井来了……他们现在却一猛子扎到千米之下倒灌的柴汶河水里去了。
这个李庄煤矿,是个才刚刚宣布破产重组6年的矿井。重组6年间,先后投入近亿万元技改资金,终使该矿年产量已高达150万吨煤炭,进入优质煤大矿行列。慈不掌兵严为先,在透水事故发生前20天,他还带领各有关职能部门来该矿视察、听取安全汇报、检查具体工作指标的落实情况。并亲自来到井上各辅助单位和井下掌子面看望矿工:一张张鲜活的脸孔、一张张或胖或瘦、或圆或方的脸孔,耳旁滚过被他的讲话激发起来的阵阵呼吼的声浪。董事长曾经动情地想到,站在这个队伍当中的青年矿工,肯定将成为生产好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煤矿各级领导岗位,乃至成为统帅集团公司的领路人。当然,他们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这就是现实煤矿生产。煤矿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各产煤国中的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其伤亡事故在整个工业部门中是十分严重的。煤矿的生产过程综合运用了各类工业复杂技术,因此,它不仅有其它工业普遍存在的事故因素,同时也受地质、地理等特有的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情况复杂、灾害种类多的特点。“安全为天”的铁律对煤矿来说一点也不过啊。的确,很多矿难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各种因违规、超采、安全措施低下造成的事故被屡屡暴光。而事实上,世间问题千变万化,各种因果关系错综复杂,很多事并非全部因人而起。俗话说“天时地利人和”,三样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很多问题才可解决。这其中,又唯独“天时”具有人类最不可预知、最无法把握的特性,成为最大难点。因此也被排在“三要素”之首。突如其来的矿难使井下情况绝非寻常,各种突发问题都可能使陆地和井下人员措手不及,难以预料。设想在地下数百甚至上千米深处,突发矿震“天灾”如何应对?大量监测、通讯、升降设备瞬间损坏更令人防不胜防。这给快速疏散、联络、救助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困难超乎想象。而由于通风设备严重受损,在极短时间内,井下矿工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在救助抢险阶段,事故最终调查结果也还需时日。因此过早的主观判断,过分的激言厉辞,于事无补,既不科学,也不严谨,对事故处理及善后也没有益处,反而还可能产生误导,引起混乱,造成更大损害。
他惟独没有料到因为暴雨导致透水而使756名矿工生死不明的结局和水淹这种方式。他在中心调度室里最初听到这个事故所发生的几乎窒息的时间里,无法判断这756个矿工的生死不明方式是增添了他“特别能战斗”的意志,还是把组织和实施救援的意志摧毁了!多年的经验告诉他,“突发事件”,对于一个企业高管来说,如何对待是考验领导人掌控的胸怀、企业应急机制的及时启动,同时也是考验做人的良知的时候。许久的沉默之后,他对调度中心主任说:“马上传达我的指示。第一,立即启动最高级别事故响应和应急预案;紧急通知安检局、矿山救护大队、中心医院迅速派员、救护车赶赴现场;紧急通知其它各矿,认真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立即停产撤人;第二,通知矿区公安分局、交警、保险处、通防处、地质处,赶赴现场,保护井口、调查研究.迅速判定水灾性质、了解突水点、影响范围、搞清事故前人员分布、统计撤离出井人员,分析被困人员躲避地点;根据突水量大小和矿井排水能力,积极采取排、堵、截水的技术措施;第三,特别强调:责任到此,不能再推!各个部门在非常时期团结合作,充分作好善后的协调工作,不能不闻不问、不能坐视不管,利用所有条件和能力帮助,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本着‘救人是第一任务’的原则,争时间抢速度,采取有效措施使矿工早日脱险。”顿了一顿,又说:“马上准备车辆,我要到现场指挥!你马上叫上卫生中心主任、急救中心主任跟车一起去。”随后,他没有穿雨具,听也不听身边人员的劝告,冲出房门,一步跨进汽车,疾驶到这柴汶河畔。
与此同时,井下大小巷道里一股股浊水源源不断顺着运煤轨道从上边冲下来。巷道里的风带着白色雾气,‘吼吼’地叫着。“恐怖”、“恐慌”这样的词冲击着每一个井下矿工颤抖的心灵。
那天的降雨量,是王奎他们人生记忆中最大的一次。
当天下午一时下井时,天已雷电交加开始下大雨。但他下井时不知道雨会下得那么凶,更没想到会决堤溃水。
下午2时30分,矿调度室主任发现井下泵房水量猛增,立即下令启动了-450米和-210米的井下泵房排水系统。
10分钟后,水量继续增大。经请示上级批准,矿调度室立即下令并通知井下各操作点:“立即撤人!”
回采一区206队的工作位置在-700米水平面。下午3时左右,跟班区长王奎发现有一股水顺着皮带机下面渗出来。出于本能,他开始往高处转移。这时他听到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水叫”声,同时也看到了一股水从高处肆虐地疯狂喷射而出。
王奎没有接到上面的通知。但现实告诉他,必须迅速逃生。他对身边30多个工友大声喊着:“都跟着我逃生!”
30多厘米高的水头已经能把人打翻……轨道上一辆矿车侧面铁皮被冲毁。在这个矿车后边的王奎借着矿车一下子跳起来,抓住了巷道顶部的管子。
这时距离-700米水平面储藏室的门不到30米。王奎他们抓着管子很快逃进去,然后通过11层19工作面和4个回水工作面,直接逃到了-450米大巷道。
这里工人很多,但水涨得很快,很快就漫到王奎的胸部。熟悉矿井路线的王奎再次对工友死命地喊道:“都跟着我撤。”
煤矿井下作业东西战线长达6公里。王奎选择了往地势高但距离远的东部矿口逃生。
“攀着管子!攀着架线!一定不能松手。”王奎边喊边顺着斜坡艰难行进着。
“人的求生欲望太强了。有一线生存的希望,都要抓住!”王奎终于和30多名矿工逃到了-210米水平面,然后通过总回风系统返回了地面。
下午3时30分,机电工陈雷接到撤离的通知后迅速顺着避灾路线逃生。从工作的-450米水平面到-210米水平面斜向距离700多米。迅速跳进一辆“猴车”(一种矿下交通工具)开始向上跑。一股水从上面泄下来,冲击力很大。把他从‘猴车’上被水打下来,惊恐中抓住了一根6寸粗的管子,然后是钢丝绳。陈雷死命抓着钢丝绳、踩着管子,用了10多分钟才从水中爬起来,后背、面部被砂石划伤多处。
“来水了!快跑!快跑啊!”53岁的安检员纪宝有着35年的井下工作经验,他用矿灯照了照涌上来的水流,发现里面掺有杂草叶等物品,想到《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溃水的提示,扭头便对身后工友大声吼着。在他回头的几秒钟里,水已漫到腰部。
4时05分,在-600米水平面工作的他判断溃水后,立即给值班室通电话,询问是否撤离。这时水头涌来,纪宝看到,比他地势低的工作面上有60多人一个也没出来。
纪宝边喊边顺着风跑。当时有9个人跟着他,最后只逃出来6个人。
浊水像野兽一样咆哮着淹没了巷道…….水上来了,电停了,通风也停止了,空气越来越稀薄,呼吸也越来越困难。矿山救护大队二中队安然中队长带领10名队员在—210工作面奉命搜索、救助。现在,每个队员心急如焚,在深达一米多的急流中艰难前行,体力快支持不住了。终于在破开风门后在泵房救出一名矿工后,被迫撤离……
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的时候仍然去做。求生的欲望和丰富的经验,支撑着584名矿工最终成功逃生。
王奎的亲弟弟王武那天也在井下,但是王奎出井后马上又投入了营救工作。因为,“弟弟还没有上来。”
“172个矿工还在井下。应尽快让他们脱险。”王奎哭着给指挥部报告:“救救我们无辜的矿工兄弟!救救那些无辜的家庭吧!救救我们这个企业!”
董事长在沙滩上伫立着,膝盖和裤脚被扑淹上来的河水浸湿了。他沿着沙滩朝着透水点走去。他站在紧贴着河水的崖根下,低头向透水点巨大旋涡望去,浓密的夜色里一片模糊,一片沉寂,只有解放军舟桥救援部队架设的浮桥在微弱的应急灯光里呈现出较为清晰的线条和走势。他久久地低首注目,他突然听到他的随员在身后惊讶的声音:“啊!什么掉进河了?”有人接着以更惊讶的声音说:“是汽车开进河去了!”董事长猛乍转过头来,顺着随员的手指的方位看过去,在苍茫模糊的水面上,有一辆辆满装矸石的重载卡车被人在浮桥上推入旋涡中心。救援指挥部报告说是矿区附近牛村社区大型汽车队在牛书记带领下自发支援来了。
河滩上似乎有劲风吹过,将河水掀动起来。暴雨如鞭子般抽打着焦急的人们。湍急的河流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响声,使人感受到了一种潜伏着的深厚雄浑的力量。
生与死等待和降临通常是一种煎熬,而盼望结果径直而来还是绕道而行的过程则是更大的煎熬。人们期盼河南陕县96名矿工生还的奇迹重演......猛乍听到有人连接发出的惊呼叫声,啊呀!娘呀!老天爷呀!董事长身旁的随员们几乎是本能地同时发出尖声问询,怎么回事?出什么事了?千万小心千万……许是风雨声掩盖了一切。董事长紧紧盯住河面,他什么也看不到,随后他什么也听不到了。
远处的柴汶河大桥连接京沪高速公路的南端在风雨交加的夜色被汽车灯光照得明晃晃的。董事长知道:此时,全省各地的救援队伍火速赶来支援了。指挥部调度报告说,排水量为1000立方米/小时的大型水泵系统由中煤集团的技术人员组成救援队伍亦开始在不断强化井下排水系统。石油系统救援队也开始钻探,已设计钻孔准备为井下输送氧气、水和食品。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生存还是死亡,对于湮没千米地下的矿工们来说或许已不是问题,而之于期盼的人们,756名矿工此时下落不明、生死未卜,却构成了一桩命运的疑团。就在人们揪着心等待的漫长的时间里,终于探照灯亮了起来,终于可以看到河床透水中心地带。
救援军民在柴汶河上游分流的进度和通过浮桥向透水口填埋强度也在不断加大。
灯光中透水口的巨大旋涡却急速的在扩大......
董事长自己也惊呆了……河岸上的人们不由得全都惊呼起来。董事长发觉自己的心理顿然变化了。就在发出惊呼叫喊的一瞬间,就听到584名矿工最终成功逃生的消息,但还有172个矿工被水困井下,已经无法逃生了呀!噩耗时弥漫笼罩在心头的黑雾扯开了,他从愤怒、悲怆、内疚还有自愧的混乱心境里重新挺立起来。
于是,柴汶河便永远记录下了本文开篇的一幕幕画面。
次日上午在直接投入溃口27辆载重车和一艘轮船和沙袋、木料等物资后溃口渐渐封堵了。一夜未眠的董事长仍然坚守在指挥部的屏幕前沉思,李庄矿的历史一幕幕呈现在他的眼前……
史鉴使人明智。李庄煤田在明末清初便有国人开采,清末民国初最盛。抗日战争初期被日本鬼子野蛮侵占,疯狂掠夺走煤炭184.5万吨。1948年5月由我解放军收复。后由国家投资改扩建,设计年生产能力75万吨。该煤田成煤于石炭二迭纪。井田面积42平方公里。地面标高170~200米。井田可采自上而下为2、3、4、6、8、9、11、13、15层,厚13.1米。李庄煤矿由于开采年代周期长,周边老窑状况不清;加之上部存有老窑积水,显然没有留足隔离煤柱或隔离煤柱不清;南部是山区地势南高北低,李庄矿地处柴汶河冲击平原地带,地表有塌陷坑、上游又有大型水库加之季节性柴汶河水流等地表水威胁,地面上尚有采动裂隙。历史上在1961年7月31日斜井3206采煤工作面,采至东水仓附近,煤壁突然出水,发生淹井事故,造成停产4天。1970年7月24日,天降大雨,山洪爆发,该矿西南风井(11层古风区),岩柱松软,顶板脱落,地表排洪道塌陷,洪水溃入井下,流量达300立方米/分钟,造成-210米延伸水平全部淹没,矿井停产一天。2002年12月31日因为“资源枯竭”而破产改制重组至事故发生日。历史有惊人的相似呵!灾难总是这样轻易就洞穿了生命的防线。当此之时,人们不禁要问,突降大雨,然后山洪暴发,然后柴汶河决堤,然后矿井溃水的偶然之间,到底隐藏了多少风云际会的必然?“祸在一时,防在平日”、“小洞不补,大洞难堵”的安全教训和历史悲剧今天又重演了!
……
大喜大庆为人增添自信,大灾大难给人带来清醒。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省政府组成调查组,对这起事故灾难进行了认真调查。最终认定,这是一起由严重自然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主要原因是突降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河岸决口、洪水淹井。省有关方面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依法依纪对矿长、副矿长2名责任人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对20名有关责任人分别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行政处罚。既是天道,亦是人道,法律最终把惩罚和耻辱,定格在他们不尊重矿工生命的那一天!
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著。经过两周后的积极采取排、堵、截水的技术措施,井下水位始终变化不大,救援工作处于“聊胜于无”的尴尬境地。最终指挥部痛心地宣布:由于矿井无法恢复,作封井处理,成为172名遇难矿工永恒的纪念碑,我们心中永远的痛。虽然损失几十亿万元的资产,其余人员还是予以了分流安置。这一次可是真正的“破产”了!从此,
李庄煤矿的建制永远的消失了。
路过此地的人们也许脑子会闪过事故现场可能出现的场景----毛骨悚然的“水叫”、惊恐万状的矿工、伤痛的惨叫、残不忍睹的巷道......就那么一瞬间,好端端的172个人,还那样鲜活的172条生命,突然消失了。
也许您只是一个旁观者,或者从严格意义上讲,连旁观者也算不上,可人们能想象,一个父亲、儿子、丈夫、兄弟,一个曾在您身边和你一起辛勤劳作、吃苦流汗的伙伴,前一分钟还活蹦乱跳,有说有笑,瞬间就没了,心里会有怎样的痛?也许这些死难者,如果还好好活着,即使您路过此地也不会留意他们。他们的生活其实与您没有多少关系,可现在不一样了,死亡让不相识的人有了关联。您得承认,有时候,灾难让人与人空前接近。生命不是一个简单冰冷的统计数字,它是一个有名有姓者曾经的鲜活生动,生者对死者是有责任的。当一个生命突然离去时,很多人心理都会有悲悯和感伤。人们会自然而然地问:为什么会这样?灾难可不可以避免?因矿难死亡的人能不能少一些、再少一些?
矿区自此多了条民间俗语:“三年不喝柴汶水,十年不食柴汶鱼”。
建国后,国有煤矿的命名一般是根据所在地村庄的名字而得名的。李庄煤矿也是如此。李庄有着3000多户人家的大村庄。值得一提的是李庄只有一户姓李的,却是张姓的是大户。
在李庄的东北方向约一里路远的地方,有一片旧社会遗留的“矿工公墓”,号称“百家林”。张姓居民可能是因为在旧社会耳闻目睹煤矿事故频发的缘由,称矿工为“窑伙子”,故鲜有在矿上干井下工作的。当地流传的儿谣“本地小伙学机电,外地小伙学挖碳”说得很形象了。其他姓氏的人少的可怜,是外来户,而大多数是矿工世家。虽然姓李的只有这一户,有意思的是大儿子在村里任党委书记,小儿子在矿上担任公安科长,都极具实权。由此当地都风趣地说这是成语“张冠李戴”一词闹的
。张姓村民也自嘲说:“姓张的官帽给姓李的戴去了,俺们老张家遇到人家老李家,还能出头吗?”

(人心这杆秤)
三年之后的6月15日,星期二,农历庚寅年五月初四,上午10时整。
杞都矿业集团公司董事会小会议室。省委对杞矿集团董事长职务调整的决定的仪式在此举行。
董事长一身正装,正襟危坐在主席台上。他的两侧端坐着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和即将新任的董事长。
在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宣布了省委对杞矿集团董事长职务调整的决定后老董事长表态:对省委“吐故纳新”的决定完全拥护,并向新任的董事长表示真挚的祝贺!接下来对他自己走过的路进行了简要总结:
“39年前,我成为杞矿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从此,我成人后的所有岁月都和杞矿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是杞矿塑造了我的人生,成就了我的事业,并让我达到我本人没有想到过的高度。作为共和国的同龄人,今生能够与杞矿共同走过近四十年的历程,是我的骄傲与光荣,能够担任杞矿集团的主要负责人更是我的荣幸!
14年前,接任杞都矿务局局长。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在就职讲话中,我曾经这样说过,局长这个职务不是一种荣耀,不是一种特权,而是一个岗位,是一种责任。因此,看到矿工兄弟姐妹们满意和赞许的目光,成为我唯一的追求,我没有任何理由愧对大家对我的信任与期望。
这些年来,我所思考的每一个问题,作出的每一个决策,应对的每一次考验,经历的每一次挑战,都是在践行我内心深处的这一追求。在这个岗位上,我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要求自己心怀企业的最高利益,凭着自己的良心,做着我认为正确的事情。但我也很清楚:有些工作并不尽善尽美,有些工作还存在不足甚至是失误,有些工作在出台的时机、体现的形式、推进的途径上也有问题。正是这个岗位,让我发现了自身更多的弱点。
有得必有失,舍得之道是辨证的。这些年来,身处这个岗位的每一时刻都值得我仔细回味:和同志们共同奋斗取得胜利的喜悦,工作不如意带来的烦恼,有些事情想做而未做成的遗憾。但今天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一个富足和谐、充满活力的杞矿已经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曾经共同度过艰难的日子,现在又携手过上了充满希望的好日子。
此时此刻,……感谢矿区广大干部职工家属对我的信任和支持!……
激励我一生的是,为矿区发展默默奉献的矿工兄弟;永远不会忘记的是,顶天立地不断创造奇迹的杞都矿工。因为这一切,使我拥有了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和空间!并让我见证了杞都矿工最美好的一面——平凡与伟大,善良与坚强。”
他一面谦逊讲道“错误往往伴随痛苦,但常年的错误累积,就被称作经验,它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一面又积极梳理个人功绩:“我始终以‘常修从政之德,常思富民之策,常怀律己之心。’的格言来鞭策自己。人在做,天在看啊!”他觉得自己干的挺“成功”。表示虽离开董事长的岗位,但愿意到“幕后”继续为杞矿作“力所能及”的“贡献”!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世界“煤”烦恼。最后,他泪流满面,站起来深深鞠躬……
这正是(摘自诗《矿工》):
一场矿难袭来
便如一棵垫柱
缓缓倒下
俯身倒地的姿势
紧紧锁闭的瞳仁
你不必
称之为牺牲
那是现代的“窑伙子”
在工作的间歇
想静静地听听
大地
母亲的心声
http://image.jibai.com/attachment/photo/2009/12/18/4523_m.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