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海拾贝:诊断与鉴别诊断
(2009-12-31 06:43:34)
标签:
保健耳石内耳视神经半规管健康 |
一.眩晕半年竟是耳石症
为寻找病因,半年来他先后在多家医院的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和骨科等就诊,做了脑血流图、颈动脉彩超、脑CT和脑核磁共振、心脏彩超、冠状动脉CT、颈椎核磁共振、血脂和血糖等各项检查,结果都没有发现显著异常。使用治疗眩晕的药物和抗凝药物也未见好转。
最近,刘先生来到耳鼻咽喉科就诊。根据主诉、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医生判断刘大爷患的是耳石症,随即为其进行耳石手法复位。
在前庭功能检查室,医生让刘先生慢慢平躺在治疗床上,一边进行红外视频眼震图检查,一边引导他坐直、平卧,并将头颈向左向右做一定角度的转动。当头颈和身体向左转动时,眩晕突然发作,双眼球震颤。在接连做了几个仰卧、起坐、头部转位后,刘先生慢慢地从左边起身。他担心会像往常一样有天旋地转的感觉,然而却没有发生。缠绕了他半年多的眩晕,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治好了。他连连说:“不可思议,太神奇了。”
人的内耳有负责听力和维持平衡两个功能。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其表面镶缀着许多像钻石一样的碳酸钙结晶,俗称为耳石。当某些因素导致耳石脱落下来时,它就会像沙尘一样在内耳中漂浮。如果漂移到半规管内,就会影响人体平衡的功能,引起眩晕,俗称耳石症。耳石症,医学上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此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约占眩晕门诊的20%。
耳石症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年老、內耳供血不足、头部受到震动、中耳炎等因素有关。从目前医院接诊的患者来看,不少患者曾经走过弯路,大多数病人往往以为自己患了颈椎病、内耳眩晕症或脑供血不足等。
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简单易行,无创伤,疗效显著。手法复位是将耳石移出半规管,如有复发,可以再次手法复位。复位后,患者需要睡高枕48小时,避免向患侧卧位。如经多次治疗仍不见好转,应进一步检查除外颅内病变。
耳石症主要表现:患者头部转动到某一位置时出现短暂旋转性眩晕。最常见的是从床上坐起、躺下、左右翻身、弯腰以及抬头时出现眩晕,持续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当头部位置固定后眩晕会好转。采取眩晕诱发体位时,患者会出现眼球旋转性或水平性震颤。眩晕时可伴有恶心、呕吐,一般无耳鸣、语言和行走障碍。病情多可在数周或数月内自行缓解,个别患者也可持续数年。
二.失明原是鼻子惹祸
一位有经验的眼科医生建议她到耳鼻咽喉科就诊,结果还真发现了症结所在,原来是鼻窦囊肿压迫了视神经。由于压迫的时间很长,几乎所有人对肖女士的视力恢复都不乐观。庆幸的是,在耳鼻咽喉科医生为肖女士实施手术以后,她的视力恢复情况令人欢欣鼓舞。术后第一天,她就能看见光了,第五天就能看见人的面部轮廓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疾病产生了如此严重的后果呢?鼻窦是人颅底的一些含气的空腔,左右成对围绕在鼻腔周围,自前向后分别是: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额窦位于眼眶的上方,上颌窦位于眼眶的下方,筛窦的外侧壁就是眼眶的内侧壁,视神经向后走行在蝶窦的后外上方。鼻窦的炎症、外伤、肿瘤等病变都可能侵袭到眼眶及视神经,导致眼球突出、复视、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肖女士就是后组筛窦的Onidi气房内长了一个囊肿,继发感染,压迫侵袭到了视神经,因此才出现了视力下降。庆幸的是,由于治疗及时,肖女士的视力得到了恢复。在这里提醒大家,当无明显诱因出现视力改变时,在排除了眼部病变以后,需要警惕鼻部病变的可能,及早到耳鼻咽喉科就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