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到笔随,本来是用来形容书法家在动笔之前对字幅的布局谋篇、疏密参差以及字体的间架早已成竹在胸。它强调的是“意”,意在笔先。写博客也存在着“意到笔随”的问题,只是着眼点不同,后者是强调的是动笔(手)的重要性。
平时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手中的笔常动,如做笔记、摘文献、写病历、下医嘱和处方等,很少用来做文章、写综述。换言之,只重视了信息的摄入,忽视了信息的给出。这种被动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知识密集型”的信息时代的需要了。
学习需要摄取大量的信息,其中有正有误,鱼龙混杂。经我们的大脑的思考加工,一定量的有序的信息就构成了知识,各种知识在大脑中有机地排列组合、层次搭配,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于是我们有了“智慧”,使我们有了“能力”。注意到智能发展的层次性,我们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摄取阶段,应该主动地给出信息,使信息的流动对我们的大脑形成动态刺激,使信息在不断运动中相互排列组合,构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信息被使用的越频繁,它对大脑的刺激也越来越强化;而那些不常用的信息,自然会被淡忘。这是维持脑力劳动的高效率的一个反馈机制。而这个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信息流动”。如同雷达一样,我们只有给出信息,才能收到反馈信息。
所谓给出信息的方式有多种多样,譬如,考试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反馈形式,但它所能反馈的信息量极为有限,而且往往局限于单一学科知识的考察。再如,做科研专题、学习小组、研讨会等,形式很好,但受客观条件限制较多,不易长期坚持。“意到笔随”的写博客是简单易行的有效方式---意到笔随即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动手写一些短文章、小综述。“意到笔随”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文章的内容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把我们大脑中以往无序的一个个单一信息组成了“模块”、编成“软件”,使我们的知识逐渐具有了实用性。而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不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