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秋凉防病莫大意
(2008-08-21 17:01:11)
标签:
健康 |
关键词:心脑血管疾病
降温当心旧病发
晚秋,意味着气温随时都有可能骤降,有关专家提醒,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在这个季节里,一定要格外小心,避免天气突变时旧病复发。
据资料报告,每到气温骤降,各大医院急诊心脑血管病人普遍增多。专家说,寒冷天气血管骤然收缩会引起血压突然升高,部分老年人原本硬化脆弱的小动脉因承受不住强大的压力,会引发脑出血。
另外,天气的变化也容易诱发心肌梗塞。近年来,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而这些基础疾病本身就能诱发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类型,为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而持久的缺血发生局部坏死,从而导致心脏功能的严重损害,死亡率较高。据统计,约有1/3-1/2的患者在送至医院之前就已死亡。
专家提醒:季节交替之时,平时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尤应注意加强防护,平时要坚持治疗,坚持服药,切忌劳累,注意保暖,避免情绪激动,中老年患者要防止便秘,平时在食物中应增加纤维素含量,同时可使用润肠剂;平时以低盐、低热量、低动物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严格控制热量,脂肪的摄入,以防身体发胖及血脂升高。多食含钾丰富的食品,钾盐对心脏的保护作用很重。
此外,由于早晚天气太寒冷,老年人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尽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一旦出现不适,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不要疏懒和拖沓,以免延误抢救时间。如果及早就医,医生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除了确保生命安全外,也可以为家属节约很多医疗费用。
关键词:季节性抑郁
多晒太阳驱抑郁
秋风、秋雨不仅使人容易躯体感冒,还会诱发心理“感冒”。心理专家提醒,秋季应小心“季节性抑郁”。
为什么秋季容易发生“季节性抑郁”呢?心理专家指出,这和秋季阳光照射少有关,人体的生物钟不适应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因而出现了情绪与精神状态的紊乱。
研究发现,大脑里的腺体松果体对阳光十分敏感,当太阳强烈时,松果体得到抑制,分泌出的激素少;反之,分泌出的激素就多。而这种激素能调节人体内其他激素含量。
据了解,年轻女性,常年在室内工作的人,尤其是体质较弱或极少参加体育锻炼的脑力工作者,以及比较敏感的人,比一般人更容易产生秋季抑郁症。
因此,预防秋季抑郁,要多晒一晒太阳,在阴天时,增加糖类摄入,以提高血糖水平、增加活力、减轻忧郁。
在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一些热量高的肉类、豆类食物。另外,情绪低落时饮点绿茶咖啡,吃点香蕉。
另外,要增加运动的时间。体育锻炼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到室外清新、宽敞的地方散步、慢跑、跳舞、游泳、练太极拳等可有效改善自己的情绪。
关键词:老胃病
保胃健胃重饮食
入秋之后,尤其是秋冬的交替时期,气候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血液中的化学成分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大量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另外,由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旺盛,食量增加,使胃及十二脂肠的负担加重,容易引起胃病复发。
那么,天气转凉后怎样预防胃病复发呢?
饮食调整。胃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使胃中经常有食物中和胃酸。同时,还要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切忌暴饮暴食,否则会破坏胃酸分泌的节律性,诱发溃疡病发生。还要注意不吃生冷、过热、过硬、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并戒除烟、酒、以防刺激胃黏膜,促使溃疡恶化和复发。
加强锻炼。这样有利于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素质和对气候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发病机会。
避免着凉。老胃病患者应随气候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夜晚睡觉时要盖好被子,以防腹部着凉。
情绪乐观。如性情急躁、忧愁、恐惧、愤怒等,这些都会使大脑皮层功能出现障碍,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发生溃疡。因此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情绪乐观,避免紧张、焦虑、忧伤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刺激。还要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防止过度疲劳。
另外,专家提醒,秋冬季市场上各类水果很多,但有胃病的人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水果,不能乱吃。水果分为热性、凉性和温性,对于有胃病的人,吃温性的水果较好。慢性胃病对含有鞣酸的水果特别敏感,容易泛酸,要少吃。目前市场上含有鞣酸的水果有柿子、葡萄,建议有胃病的朋友慎食这些水果。
关键词:关节炎
寒湿天气暖关节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不少人的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外伤引起的创伤性关节炎开始发作。专家提醒,到了这个季节,无论是老人自己,还是子女们,都应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好自己的关节。
据专家介绍,关节痛与天气有很大的关系,陈旧性骨折、骨质增生、关节炎、腰腿疼、风湿等疾病都是因为长期劳累、过度磨损、外伤等各种原因引起,一旦遇到寒凉潮湿天气,就容易诱发。
因此,专家认为,患有各种关节病痛的患者一到了这个季节,首先应当做到保暖工作,日常生活中要随时留意气象预报,天气变化时,加强防寒保暖,尽量不接触冷水。对患病部位要加以保护,如使用护膝等,也可用热水袋热敷或将关节靠近取暖器。
其次,要在一段时间里适当减少关节的活动,即减少走路、跑步和登山、爬楼,尽可能地让关节得到休息,以利于关节的修复。
居住环境要避免阴寒湿冷,室内保持干燥、温暖,应避免出汗。
在饮食上,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要多吃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饮食要节制,增强抗病能力,控制高脂肪膳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
另外,要避免外伤,尤其是老年人更应该注意这一点,因为老年人的应变能力、灵活性、抗外伤能力均下降,遭受外伤易发生骨折,造成肢体的病残。
一旦关节疼痛难以消除,一定要到医院就诊,以明确诊断,由医生来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
关键词:感冒
感冒时对症用药
中秋过后,一场连绵不断的秋雨让气温骤降,使得伤风感冒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抵抗力比较弱的老人和孩子。不少人图省事,感冒后直接到药店买些药自己治疗。该如何给自己选择感冒药呢?河北医大三院急诊科主任董士民给市民提出了建议。
感冒是一种自愈性疾病,轻度感冒者,只要注意休息,饮食清淡,多饮水,多在5~7天左右就可恢复健康。而病情严重,症状明显的感冒患者则需药物干预,以免病情加重而出现并发症。对于感冒的治疗,绝大多数所采取的是“对症治疗”,简单讲就是视患者的症状来用药,目的是缓解患者的不适感。常用的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止咳剂、减轻鼻黏膜充血和化痰剂等。如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可先用解热镇痛药,鼻塞流涕可选用减轻鼻充血药,过敏者可选用抗组胺药,咽痛可选用消炎喉片。还可以采用中西药结合金感欣治疗感冒,在快速解决感冒困扰的同时减少了西药成分对身体产生的毒副作用。原则上治疗流感使用抗生素是没有用的,除非老年人和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出现了继发性细菌感染的并发症时,才需要给予抗生素治疗。
要避免药物“累计”。有些患者会同时服用几种感冒药,应特别注意药物的累计量。以扑热息痛为例,一般感冒患者,每天使用扑热息痛总药量不应超过两克;如果病情严重,对成年人而言,建议24小时内不超过4克。避免自己所服用的扑热息痛过量而导致肝损害。不要连续5天服用含扑热息痛的感冒药,或在感冒时空腹大剂量服用。值得提醒的是,12岁以下儿童,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哮喘、青光眼以及排尿困难的前列腺肥大的感冒病人,应慎用含抗组胺药和对乙酰氨基酚的感冒药。更应避免同时使用多种感冒药。
为了预防秋季感冒,专家建议要注意保持居室的温度和湿度,多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在饮食上,适当地多吃一些滋阴的食物。另外,适当的体育锻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增强人的抵抗力,减少感冒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当秋季气温降低时,不要骤增或骤减衣物,这样有利于提高身体对气温转冷的适应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