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海泛舟:说孝

(2008-04-16 17:07:21)
标签:

读后感

杂谈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在我国3000多年的文明史中生生不息,源源流长。

    “孝”字最早见于商代卜辞。“孝”字,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会意字而成,意思是年轻人肩扶着老年人,引申为老少之间相以为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远在西周时期,孝的观念已相当流行。春秋至汉代就流行于世的《逸周书●宝典解》第29章记载有周文王对周公旦谈到“九德”,其中就有“孝子危哉,乃不乱谋”的语句。《官人解》一书第58章中,周公旦说到鉴定一个人品德,可以从父子关系方面着眼:“父子之间观其孝慈”。铸在鼎(或金属器皿)的文字亦比比皆是:如仲自须上有“用享用孝于皇祖、文考”,兮仲钟上有“用追孝于已伯。”……

    圣人孔子将孝与礼结合起来,认为人对父母长辈,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天下犬马,皆能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只是供养父母,动物也能做到;对父母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难道不是同动物一样吗?!

    亚圣孟子曰:“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更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韩非子认为:孝应“家贫则富之,富苦则乐之。”“孝”的意义已被扩大:广度上,“孝”应推广为社会道德伦理;深度上,“孝”不只是种感情牵系,而应见之于行动。

    西汉时期,弘扬儒家孝德观念的《孝经》开始流行。此时孝文化已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汉武帝始,朝廷里面开设“举孝”科目,选拔任用“善事父母”的孝子到朝廷做官,唐代有“孝悌力田科”,清代有“孝廉方正科”,标志着“以孝治国”理论的组织化。总之,几千年来,“孝道”是亘古以来炎黄子孙思想建设的标识。

    常言道“老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尊敬老人就是善待年轻人自己的明天”。时至今日,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不止扩展到社会,扩展到民族,同时也形成一种科学的、美好的道德理念:对父母长辈、对民族、对人民的奉献爱心和事业上的责任感。

    《孝经》云“孝子不匮,永赐尔类”。意思是说,如果天下孝子多,层出不穷,富运将会长久跟随。用在今天,有更新的意义:孝道文化的弘扬,必将使伟大的中华民族事业永远兴旺发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