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现当代艺术对社会的干预

(2010-03-24 21:18:35)
标签:

当代艺术

区式俯卧撑

观念摄影

社会

事件

实现当代艺术对社会的干预

2010年3月19-25日《国际先驱导报》


用“区式俯卧撑”实现当代艺术对社会的干预

 

区志航 

 

    摄影有不同的取向和诉求,其艺术主张当有回异。千禧年左右起,我更多的把摄影作为表达观念的工具和手段,也就是所谓的观念摄影,“观念先行,介入社会,干预生活,成就历史”成为我的艺术主张。

 

    观念摄影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强调创作的观念与思想,通过摄影手段表达什么是最重要的,必须优先考虑的。只有在观念确定后,光影构图、图像质量等传统摄影强调的元素和技巧才变得有意义。也就是说,围绕摄影创作的一切,服务于观念。

 

    介入社会是当代艺术的特征。传统摄影的分类很多,但观念摄影完全可以忽略这些分类和界定,更在乎和强调的是作者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以及通过作品实现对社会的介入。观念摄影作品对时代和社会介入的越深,越具启蒙性和穿透力,就越具价值和力量。

 

    干预生活是当代艺术的一种主动,也是实现作品介入和影响社会的途径。值得关注与思考的社会问题很多,作为创作者个体,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需要在纷繁的社会生活中寻找具典型性和寓意性的切入点,锤炼有深刻思想和现实意义的观念,进而通过摄影手段完成对社会的介入和对生活的干预。

 

    人类文明走过和留下的痕迹就是人类的历史。个人于时代和社会可以微不足道,也可以举足轻重。人类的文明史正是通过节点性人物和事件得以成就、书写和延续。作为一个对生命和社会有责任和追求的艺术工作者,如何将观念与思想通过有形的作品丰富和成就历史,应该成为毕生的追求。

 

    具体到观念摄影,也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不同的对接、介入、表达和呈现方式。我的特质和成长背景,决定了我更愿意以别人想不到或做不到的方式与最具历史凝聚和节点意义的事物对接,将看似毫无关系的以偶然方式出现的历史必然结构重组、质疑干预、回归真实,铭记再思,书写历史。

 

    我的作品《景.观》和《那一刻》等以独一无二的符号——“区式俯卧撑”不断的介入标志性人文景观和节点性社会景观(事件),正是“观念先行,介入社会,干预生活,成就历史”的艺术主张的综合体现。以下本人与《羊城晚报》记者的对话(详见2010年2月4日《羊城晚报》b11),相信能更具体的体现作品背后的艺术主张:

 

    羊城晚报:2008年,你的《景•观》系列引发社会强烈关注,成就了“区式俯卧撑”为你的艺术符号,完成了你向艺术的转型;2009年,你的《那一刻》系列备受学术认同,这其中彰显了什么价值和力量呢?

 

    区志航:在现实社会中,还有什么比标志性人文景观和节点性社会事件更具价值和力量?通过“区式俯卧撑”将这些“现成物”聚合重组的作品能没价值和力量吗?再经过媒体、网络、学者等社会方方面面不断的干预和强化,加上当代艺术本身所特具的吸允功能,必然会让作品变得更有价值和力量。

 

    羊城晚报:当代艺术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更大程度地介入生活干预社会,但常常力不从心。什么原因让你找到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方式?

 

    区志航:我的特质、所处的时代及媒体人背景,决定了我一直希望将个人的体验与时代和社会对接,有效地介入历史和现实生活。在我的内心深处,冥冥中有一种使命感。我在西安大雁塔创作时无意中看到赵朴初为唐玄奘的题字“民族脊梁”,忽然感觉也是为勉励我而题。个体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但因为“区式俯卧撑”介入的《景•观》也好,《那一刻》也罢,还有其他相关系列,都是我与历史、时代、社会、民族乃至老天爷共同的创作,能没力量吗?今年元旦后,我就在几十年一遇的大雪和严寒中创作了《景•观:紫禁城》,之后撰博文《五十年一遇大雪降大任于<景•观>》,希望通过作品不仅感受蔚为壮观,更能反思气候、环境、生态、抗灾等许多根本性问题。

 

    羊城晚报:看得出《那一刻》与《景•观》是一脉相承却又各成体系的系列。中国社会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各种事件,《那一刻》选择标准是什么?

 

    区志航:的确,《景•观》系列选择国家标志性人文景观,希望通过当代艺术的方式介入这些最具历史象征的凝聚,反思过去,展望未来。《那一刻》所介入的是节点性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形成的社会景观,我希望用“区式俯卧撑”将一个个看似无关的社会事件整合、重组、铭记和再思,通过《那一刻》承接《景•观》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在时间节点的选择上主要从二十一世纪的世纪之交起,因为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世纪,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事件性质的选择上,我力求较完整的涵盖各类带节点性意义,切中社会根系的重大社会事件,既有负面的破坏性事件,也有正面的建设性事件。

 

    羊城晚报:现在媒体网络那么发达,各种社会事件媒体已做了大量的报道,《那一刻》还有意义吗?

 

    区志航:当代艺术强调对社会干预,强调批判性,怎样才能更好的与现实社会对接,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新闻是有时效性的,会过时的,艺术是永恒的。历史不仅可以用文字书写,也可以用观念的方式、影像的方式、“区式俯卧撑”的方式去写。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延长人们对标志性人文景观和节点性社会事件的关注与思考。

 

    羊城晚报:你认同自己“开拓了新闻摄影的新领域”吗?我发现很多艺术家在用身体元素创作时往往很含蓄,你却很强烈很符号化,怎么想?

 

    区志航:我相信的确创作了很难用以往的摄影分类界定的作品,因为其中融合了观念、新闻、纪实、沙龙等多方面摄影手段。但严格的说,《景•观》和《那一刻》不是摄影,而是以摄影为手段表达的观念作品。

我是体验型的现实主义者,庆幸不是艺术院校科班出身,没那么多清规戒律,不太受什么大师和流派的影响。我的探索对他人和社会是否有某种启发的意义,让作品和时间去验证吧。

 

2010年3月13日《爱尔兰时报》
实现当代艺术对社会的干预


2010年3月13日西班牙通讯社专稿
实现当代艺术对社会的干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