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两年前,致中国中医科学院60周年贺信,系统阐述事关中医药发展的根本性、长远性问题,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医药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中医药文化是增强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中医药文化的参与,“到202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基本形成”的发展目标将是有缺憾的。
在中国现有38个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医药项目只有《中医针灸》1项。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十大类中,传统医药类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传承人数量都是最少的。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该如何进行保护?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束之高阁,也不能放进博物馆里瞻仰,而是要在使用中传承,在使用中保护。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使记载在古籍、融入在生活、使用在临床的中医药理念、方法生动起来,彰显时代价值,释放文化魅力,服务大众健康。
虽然大学没有报考中医,但却在学了中文、哲学以后,最终还是回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从事国医与国学的教学与研究。作为中国首届“国医大师”李济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舜华的长子,父母都是中医临床医师,所以从小就把《药性赋》背得滚瓜烂熟,还时常跟随父母出诊。小时候家里每天都要做祖传的“十八罗汉”末药,做末药工序很多,磨、冲、捣、炒等一样都不能少,还需要根据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加减药的各种成分。后来,参与创建了第一所中医药大学国学院。自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提案都与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有关,包括《关于以中医药文化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建议》、《关于将中医药文化纳入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关于推进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认同的建议》等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瑰宝,而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医药发展成为国家战略,中医药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发挥中医药在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健康中国的作用,通过防病、治病实践,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服务民众健康事业。
中医药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符号,但目前中医药文化没有纳入国家和文化部文化发展规划中,缺乏相应的项目和经费支持。目前,我国对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视不够。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十大类项目数量中传统医药类占比最少。传统医药类非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工作相对滞后,传承人的数量也是最少的,传承人队伍老化程度高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平均水平。希望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成立国家中医药非遗传承保护中心、成立海外中医中心等措施,积极扶持中医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原文链接:文化先行 让中医药用起来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