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其成
张其成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3,673
  • 关注人气:2,5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音疗疾与中医文化(《中医健康养生杂志》)

(2017-11-15 12:38:36)
标签:

音乐

五音

音乐养生

中医文化

张其成

分类: 养生之道

原题:张其成:五音疗疾与中医文化
记者:向佳

    现代科学实验已经证明,音乐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脑电波、心率和呼吸频率,能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古人就已经运用音乐治疗疾病了。我国先秦时期文献《白虎通·礼乐》中有载“调和五声以养万物”的论述,说明了我国古人已经对声音的作用有所了解。

http://ps.mynet.cn/bjcn3scmz_11313_636463333725518382.jpg

    古人何时认识到了音乐可以用于养生治病呢?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音乐是怎样产生的?

 

音乐从何而来?

 

    随着人类不断的进化发展,人们能够发出和使用的声音元素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复杂,慢慢形成了音乐的雏形。

 

    最原始的音乐雏形是随着人类开始使用工具,逐渐产生了统一劳动节奏的号子和相互间传递信息的呼喊而产生形成的;当人们庆贺收获和分享劳动成果时,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达喜悦、欢乐之情,这便是原始乐器的雏形。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知道的是在人类音乐从何而来还没有产生语言之前,就已经知道利用声音的高低、强弱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美学和文艺理论专著《乐记·乐本》中说一切音乐的产生,都源于人的内心。而人们内心的变化是因为受到外物的影响,这种影响多会通过声音表现出来。

 

 

    各种声音相互应和,产生变化,由变化产生条理次序,叫做音。音组合起来进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乐。

 

古代音乐的作用超乎想象

     我国古代,音乐的作用与现在有所不同。它不仅仅是供人欣赏的,还是治国理政的工具。音乐和礼仪一起被合称为礼乐,为先秦文明表征的周朝就是以礼乐治天下的。

 

     《乐记》中说,礼制可以引导人们的思想,音乐可以调和人们的情感。

 

     在张其成看来,中华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乐文化。音乐的最大作用就是“和”。这里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让人心中和,音乐就像是定音哨,令人和谐。和如羹焉,可以把不同的食材调和在一起,做出美味佳肴;其二是音乐的和,需要不同的乐器、音调搭配在一起,形成节律,令人节制、有礼仪,逐渐形成“发乎情,止乎礼”的和谐。

 

 

音乐与养生治病的渊源

     古代先民早就注意到声音对人体的影响,比如《黄帝内经》提到的“祝由”,就是通过咒语来治病祛邪。

 

    庄子在《外篇·刻意篇》中描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这句话也成为呼吸吐纳的养生金句。

     随着我国古代礼乐理论高度成熟,周朝晚期时便出现了完备的音乐养生功能理论。

 

     南北朝医家陶弘景根据道家先人经验归纳了“呼吸吐纳六字诀”,记录在《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中。他认为吸气只有一种,呼气有 种,不同的呼气发出不同的声音,对人体五脏有不同的影响。具体说来,呼气有“吹、呼、嘻、呵、嘘、呬”六种方式,并有不同的功效:

 

     吹是祛风的(肾),呼是祛热的(脾),嘻是祛烦的(心),呵是下气的(心),嘘是散滞的(肝),呬是解除疲劳的(肺)。

 

 http://ps.mynet.cn/bjcn3scmz_11313_636463333731010592.jpg

    后来,佛教中的高僧将呼吸的六字诀与四季对应起来,进一步探索声音对人体的影响。

    魏晋以后,音乐和医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进一步有所融合,文士有意识地将音乐与养生联系,并且融注到生活当中。古琴“中正和平,轻微淡远”的审美趣味,尤其得到文人喜爱,传承三千年未曾间断。琴音有益于养生,乃是儒、道与医家的共同认识。

 

     唐代之前,宫、商、角、徵、羽五音调和心、肝、脾、肺、肾五脏的中医五音疗疾理论已有发展,当时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五音六律对养生、保健、治病的作用。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音乐的认识越来越完备和全面,而音乐也更多地被运用于治病养生中。

原文链接:张其成:五音疗疾与中医文化

五音疗疾与中医文化(《中医健康养生杂志》)

五音疗疾与中医文化(《中医健康养生杂志》)

五音疗疾与中医文化(《中医健康养生杂志》)
五音疗疾与中医文化(《中医健康养生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