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有责,公平可期

标签:
健康健康公平张其成国医 |
分类: 养生之道 |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提出:健康公平是事前意义上的,是一种社会成员在机会上的公平。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呼吁“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提倡健康和公平作为政府对公民的核心责任。
对于现代社会里足够“智慧”的那部分人而言,一旦某事被打上“政府责任”的标签,往往让人松口气,也出一口气:我们为什么这么惨(健康没有保障)?都是因为社会不公、政府不作为……
哪怕是接受过严苛科学训练的医生,偶尔也会因为“科学”头脑而伤害达到“健康公平”所必须持有的怜悯心、同理心。美国曾有一位医生讲述他的经历:接诊一位超重、有糖尿病史且已发展为严重糖尿病足的患者,必须截肢以保命,这时接诊医生的内心感受是“怒其不争”——但凡你把体重控制住,把血糖控制好,就不至于到今天这个地步!几年后,尽管这位医生的生活方式非常健康,但,他还是病了——胰岛素抵抗,这时,这位医生才领悟:几年前那位截肢的患者,是不幸,而不是“罪有应得”。
“公平”不易,更何况加上“健康”二字为定语。
中国传统包括中医传统的魅力,不在于结果的“公平”,而在于起因的担责。把责任扛起时,用行动诠释责任时,结果的“公平”不期而至。
对我来说,“担责”远在出生前就已确定。我家是祖传中医“张一帖”,从明嘉靖年间传至到我外公,传了十三代。可到了我外公这里没有男孩继承家业,按照家规,“张一帖”医术是传男不传女的。眼看着“张一帖”就要中断了,为此外公唉声叹气:“此命生来怎奈何?前路辛苦后奔波。可怜一对贤夫妇,专为人家养老婆。”后来,我母亲挺身而出,暗暗发誓:“张一帖”绝对不能在我这一代中断。于是她侍诊“偷艺”,后来被我外公发现了,不许她再学。母亲意志十分坚定,立志要传承“张一帖”。外公做了让步,但立下规定:“要么终身不嫁,要么招上门女婿”,就这样,父母结婚“谈判”的第一个条件,就是生个儿子要姓张。于是本应姓李的我就姓张了。“张冠李戴”,就决定了我肩负的责任。
身受传统浸润的人,都能理解人不纯粹是自己,还有家庭责任,进而社会责任。而我一出生就担当着“张一帖”的家族责任,在父母亲教导下,自小就开始学医,背《汤头歌诀》《药性赋》,制作祖传“十八罗汉末药”……虽然大学没报考中医,但在相继学了中文、中哲以后,还是决定回到中医大学,从事国学与国医的教学与研究,这就是责任使然吧。
如今,“张一帖”仍然薪火相传,在我的老家“张一帖”门诊仍在应诊,还修葺了“新安医学博物馆”,结果是“公平”的——“张一帖”没有失传。
健康何尝不如此呢?中医传统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身体充满正能量,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自然能够少得病,不得病。而这份“正气”则是我们每个人的担当、责任,不可能将其交给“医生”、“卫计委”或者“政府”。某种程度上,一旦健康状况不佳,健康公平成了“代罪羔羊”,我们就能为“以酒为浆”、“醉以入房”、“不时御神”等戕害健康的行为开脱,那又何来“健康公平”呢?
《东方早报》作者: 张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