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险成稀医,传承任重道远(香港文汇报)

(2016-01-14 20:42:25)
标签:

国医大师

李济仁

李艳

中医秘方

张一帖

分类: 张一帖世家

中医险成稀医,传承任重道远(香港文汇报)

香港文汇报记者赵臣、通讯员张玲杰 安徽报道

出生于中医世家的李艳现已是安徽省名中医,其84岁高龄的父亲李济仁坚持每月到北京同仁堂(集团)下属的安徽省合肥市华夏名医堂坐诊一天。现在能像李老一样坚持坐诊的名医只剩三四人,对此,李艳无奈地表示,目前中医科室病房就诊人数少,导致收入也减少,很多中医纷纷改行西医。此外,作为”张一帖”第十五代传人,她还要为家族医术后继无人而忧心。她说,中医对于一些慢性病乃至内科疑难杂症颇有疗效,希望国家能给予更多政策,帮助保护中医秘方及技术传承。

李艳的父亲是国家首批国医大师,母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帖”第十四代传人。李艳从小就视母亲为偶像,以父亲为自豪。从小就帮母亲熬药的她,对中医有着别样的情怀。1978年,18岁的李艳高中毕业,开始跟着父亲李济仁正式学习中医,现已是安徽省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病房曾关停十年

“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候大家生病还习惯看中医。”李艳与父亲所在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中医科每天病人都排长队,科室病床曾一度加到五十多张。后来随着西医科的迅速发展,中医科的病人开始逐渐减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整个中医科病房才收了12个病人。”李艳说。

2003年,弋矶山医院中医科取消科室病房,只保留中医门诊,而中医科病房一停就是十年。当时内地大部分中医院及综合医院的中医科都出现发展瓶颈,很多中医生纷纷改行西医。”医生最主要靠奖金收入,当时中医科医生是全院奖金最低的,连西医的五分之一都拿不到,直到现在中医生的收入还是比不上西医。”李艳告诉记者,伴随着中医整体收入的减少,如今学习中医的人也比以前少多了。

 

西药用比超六成

2005年,中国中药协会对内地3,000家中医院用药情况进行调查,数据显示中医院的药品总支出中60%为西药,一些县级中医院的西药使用比例甚至高达70%。现在,中医院西药支出比例更高。李艳颇有感触,“不仅很多中医院不开中药,甚至有的中医生都不搭脉,而按照西医的诊疗方式给患者治病。”在李艳看来,中医院没有自己的特色疗法,一味地模仿西医诊疗,图短期经济效益,这种行为是在自毁中医前程。

当时已是弋矶山医院中医科主任的李艳深知,中医科室必须改革。2009年,李艳开始主推中医特色疗法,坚持中药、针灸等方式。随后,李艳主持申请“风湿痹病”、“中医痹病学”等省级和国家级重点学科项目。“改革的过程很痛苦,不少医生习惯了开西药,很难沉下心来钻研中医诊疗方式,有些医生还离开了中医科。”李艳坚信中医的疗效,她带着团队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后在风湿、痿证、胃病、肾病、肿瘤等病中钻研出了很多中医特效疗法,前来问诊的患者逐渐多了起来。

家族秘方临失传

李济仁是国家首批推选的30位国医大师之一,现在这批国医大师中健在的只剩十几人。李艳告诉记者,当代优秀中医正在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李济仁和李艳在带研究生的过程中感觉到,现在的中医教育体系很大程度是沿袭西医的模式,缺乏特色。同时,很多学生为了文凭选择中医院校,实则并无兴趣,他们毕业后大都转行,真正学习和钻研中医的人仍是少数。

李艳还透露,很多中医秘方也正面临着传承受阻、断代甚至失传的现状。作为“张一帖”的第十五代传人,李艳是家中五位子女中唯一从事中医临床诊疗的医生,三弟李挺在退休后才开始学习中医。而下一代孩子中大部分对中医不感兴趣。“好在三弟的儿子现在开始对中医感兴趣,全家都希望能培养他。”李艳希望,国家能给予更多的政策,帮助保护中医秘方及传承名老中医技术。

 香港《文汇报》2016-1-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