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都遭掐,干吗还谈“养生”?
(2013-03-25 06:58:35)
标签:
养生生命遵生八笺孝经张其成 |
分类: 养生之道 |
“养生”可以说类似于“奢侈品”,被认为不是“刚性需求”,是在生命尊严得到肯定、尊重这一前提下开展的活动。之前,我们说“养生”如何重要、如何能解决问题,都蕴含着尊重生命这一不证自明的前提条件。而精神病人在幼儿园里乱砍、被车碾压后的“小悦悦”无人援手、两个多月大的婴儿随车被盗后遭掐死,这中间又能看到多少对生命的尊重呢?
有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表现出道德情感冷漠和道德行为失范,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把首选价值目标定位于“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则定位在“金钱”和“财富”。
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少,用经济方法给生命“估价”的方法却大行其道。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现在医患关系紧张,出现一种所谓“医闹”现象,争执焦点往往是赔偿金的数额,似乎只有赔够数了,大家就相安无事了。
我在国学宣讲活动中经常说:“当代社会最大的危机之一就是信仰危机。”中国人的传统一直不觉得人可以无法无天,而是觉得人要有敬畏之心,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就是这个意思。
中国人的传统里对生命价值极其尊重,比如儒家对自己的生命会说:“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中国医学史上有一名叫皇甫谧的名医,他在所编著的《针灸甲乙经》的“序”中这么说:“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是所谓游魂耳。”即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医疗保健技能,那就是一“游魂”而已。《遵生八笺》中也说:“不知生所当尊是轻生矣,轻生者其天地父母罪人乎?”轻践生命甚至谋划自杀的人,难道不是天地父母的罪人吗?
尊重、珍视自己的生命,可能会被人误会为“怕死鬼”,其实不是,中国人的传统中对他人的生命同样表达了足够尊重、珍视。对父母的生命和健康,中国人一定非常重视,《论语》中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忧虑父母身体健康问题。北宋五子之一的陈颐甚至认为子女要懂医疗保健,把父母的健康托付给庸医岂不害事?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有人开玩笑说“活着靠运气”的时候,我干吗还要鼓吹学“养生”?因为它本质上是文化,是教化人心,其中所包括的内隐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伦理,能矫正外显的行为与生活方式。
《东方早报》201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