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秦典籍中“气”的意义

(2010-02-22 13:16:13)
标签:

周易

黄帝内经

老子

国语

张其成

杂谈

分类: 大易之道

    先秦典籍中“气”的意义

    “气”作为一个表示生命哲学的概念,最早见于《国语·周语》。西周末期,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三川皆地震,伯阳父解释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伯阳父以天地之气——阴阳二气解说地震起因。这里的“气”指天地之气、阴阳之气,已从表示具体的存在物演变为一个抽象的具有哲学意味的概念。气成了天地运动的决定力量。

     春秋时代,老子、孔子都讲过“气”。《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里的“一”就是浑沌之气,“二”指阴阳之气,一气分为阴阳两部分;“三”指阴阳二气之交合,也就是“和”。这里的“气”是一个哲学概念,“冲气”就是阴气与阳气的调和、和合。气有多重意义,既是物质的原初情态,也是事物的运动情态,还是阴阳的媾合情态。

    在《管子》中,气与精、鬼神、生命同义,  《内业篇》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

    战国时期,《孟子》、《庄子》、《荀子》都讲“气”,而且大都是从哲学上讲的。

    虽然先秦古籍中大多讲到“气”,但最能表现“气”的生命精义的还是《周易》和《黄帝内经》。

    (一)《周易》人由乾坤二气化生

    《周易》通篇都是讲阴阳二气的,正如《庄子》所说“易以道阴阳”,就是说《易》讲的是阴阳二气的摩荡、交感、化生、变易。

    集先秦诸子之大成的《易传》,提出了“气”化生万物:“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传》)“二气感应而相与……观其所感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彖传》)认为天下万物皆由阴阳二气相感交合而生成。《易传》论述天道与人道,人的产生、人的本性、人的道德等问题始终与天地之道联系在一起。《易传·说卦传》有一句话:

        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系辞传》则说: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周易》哲学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就是揭示天道与人道化生、变易规律的哲学。“易”就是生生不息——“生生之谓易”。

    “易”如何生生万物?《易传》认为化生人和万物的根本是乾坤、阴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乾阳坤阴就是生物的门户,就是两个巨大的生殖器,这两个生殖器的交合就产生了万物。乾的功能是“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也”,坤的功能是“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乾坤好比是世界万物的二元:

    乾元可以启始万物(“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元可以生成万物(“万物资生,乃顺承天”)。乾和坤只有相互交合才能化生万物,乾的机能是启始、开始,坤的机能是生成、生出,两者缺一不可。乾(天男)、坤(地女)的交合,《易传》称为“氤氲”、“构精”:“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氤氲”是乾坤交合、男女构精的状态,是阴阳二气互纠的状态,因而化生万物的乾坤实际上就是阴阳二气。

    人的化生同样也是乾坤二气交合的结果,《易传》将乾看成父,坤看成母,乾坤父母的第一次交合生得震、巽,第二次交合生得坎、离,第三次交合生得艮、兑,这样六子就产生了。

   《周易·序卦传》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天地”即是乾坤,是生成男女的本源。

    《周易》将人与万物的本原归结为乾坤、天地、阴阳……这一切又都可以用“一”、“——”两种符号表示,  “一”、“——”又是“气”的符号、“象”的符号、“理”的符号。由此派生出后世气本论、象本论、理本论等不同学派。

   

   (二)《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一部先秦两汉时期的经典,虽以医学为主,但却汇集了当时哲学、人文学、天文学、气候学、历法学、音律学等内容,体现了道家、儒家的某些思想。其主要是论述人的生命活动的(包括生理、心理、病理等),因而在人的本原、人的生命规律、人与天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深刻而独特的观点,称得上是一部难得的人学著作。

    从某种意义上说:《内经》就是一部气学著作。因为在这本书里,“气”字出现了近3000次,提出了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正气、邪气、五脏六腑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等等概念,创立了气化生命学说,从而极大丰富了“气”学理论。

    气的运动变化——气化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对于天地自然来说,气化是自然界万物产生、存在、发展以至消亡的原因。对此,《素问·六微旨大论》作了精辟的论述:“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如果“不生不化,静之期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则认为:“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气化运动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的生机所在,天地间如果没有气化运动,整个宇宙将是一片死寂而没有生机。

    对于人体来说,气化运动更是生命活动的存在形式。“人以天地之气生”(《素问·宝命全形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六节藏象论》),气化是生命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整个生命过程都必须通过气化活动吸收天地精气,排出体内代谢产物。而在人体内部,“气合而有形”,人体脏腑形身、精血津液都靠气化以成长,亦靠之以进行各种生命物质之间的互相转化,《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的“阳化气,阴成形,……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正是论述了气味形精在人体气化过程中的转化情况。而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六节藏象论》),作为生命活力表现的神,亦是气血津精通过气化活动而产生。实际上,人体的气化活动就是现代生理学所言的新陈代谢过程,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中医学把气化运动视为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认为生命的存在有赖于永不停息的气化运动,是对生命活动机理的深刻阐发。

    以生命的创生而言,《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人是由于禀受天地之气而产生,又依靠天地四时之法而成就,如果称天地之气为先天,那么四时之法则为后天。无论是先天天地之气,还是后天四时之法,都离不开阴阳,“生之本,奉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阳”二气是宇宙万物和人的本源: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其实就是阴气、阳气,阴阳为人的生命本原就是气为人的本原。《内经》认为人体由“气”构成,  “气”是生命的本质,这种“气”是精微的、具有特殊生命力的、物质和能量合一的东西。“气”的生命力不仅表现在决定人的生成上,而且表现在人生成以后的所有生命活动上,包括人体的强与弱、健康与疾病、寿与夭、生命的运动过程等等。 

    阴阳还被《内经》用来描述人的生命结构。人的腹背、手足、内脏组织都被划分为阴阳,最典型的是五脏六腑、十二经络。在人与天地的关系上,《内经》提出“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这与《易经》及先秦各家的基本思想一致,在此基础上,《内经》作了发展,在人与天地是怎样相应的问题上提出了一整套学说——这就是“四时五脏阴阳五行”学说。将天地类分出三阴三阳六气、五行之气等,将人体类分出六经之气、五脏之气等,然后将两者一一对应起来。

    可见《内经》不是泛泛而谈天人相应,而是作了一一落实,这种落实不仅体现在人的生理现象上,而且体现在人的病理变化上。

                                       ——张其成《易学与中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