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东西方对幸福方式的探求

(2009-08-08 07:35:13)
标签:

佛教文化

积极心理学

幸福

杂谈

分类: 杂文趣事

东西方对幸福方式的探求

——为王薇华《幸福法则》所作的序

 

    幸福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对幸福的探求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远古的柏拉图为开讲幸福而建立学院,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为追求生命繁荣的观点而著书立传。从中国的孔圣人周游列国,传播他对追求充实生活的理想,到东方佛教文化思想中对幸福的追随,无论是远古还是当今,所有的宗教和哲学无不涉及关于幸福的问题。追求幸福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权利,幸福是人生的最终目的。那么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才能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如何才能走进充满积极精神和乐观心态的精神世界呢?

    积极心理学正是这样一门致力于探讨幸福的学科,作为近年来国际心理学界的新兴学科,它一改过去传统心理学将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只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的传统,将关注点放在对人类的主观幸福感、美德和力量方面的研究和挖掘上。在接触积极心理学时,我发现这门来自于西方的学科的哲学基础之一,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东方佛教哲学文化。尽管自成一体的东方佛教文化区别于西方的文化,但是东方佛教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多方面对积极心理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实际上是“无神论宗教”,不是关注神,而是关注人,尤其是关注人的心灵。佛教文化中有关认识心灵之见解、治理心灵之技术,已被西方心理学界普遍认为是一种心理学(我却更愿意将它看成是心灵学),为此受到西方近现代心理学大师们由衷的赞叹,给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弗洛姆、马斯洛等人的思想带来不少启发。塞利格曼教授创立积极心理学时同样从东方佛教的修心智慧中获得了灵感。佛祖于菩提树下证得“三法印”、“四圣谛”——“苦集灭道”,并感叹:“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每个人自身的智慧就能帮助自己摆脱痛苦,获得幸福。

    实际上不仅是佛教,可以说儒家、道家、医家等东方哲学都是对积极人生、积极心理的探求,或者说已经运用了积极心理学手段有好几千年了。修心养生的智慧是我们东方传统文化的瑰宝。正如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在每个人身上都潜藏着六大美德和二十四种优秀品质,人只有在充分相信自己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各种能力,这种对自己的肯定就是积极的本质,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都体现了这种核心思想。儒家认为,对自己身心的修行本来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和睦家庭、完善社会、富强国家的根本。道家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这是对人自身潜在价值的充分肯定,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人生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认为,人只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就能够获得健康和快乐。这些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幸福的智慧就储备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我们现在的世界身外之物太丰富了,使我们忽略了心中的宝物,而当我们想起它时,却发现钥匙丢了。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的许多观点并不是全新的,中国古老的身心合一的思想,中国数千年神奇的传统医术、中医按摩和传统的冥想,如今已经被最新科学技术一步步地验证。西方心理学家懂得将东方哲学思想分解并不断地放大,再仔细研究,并集成西方文化的精华,组合搭建一条智慧的桥梁。

    我将东方养生之道中的修心调神概括为“五心”:心态平和、心情快乐、心地善良、心胸开阔、心灵纯净,这与积极心理学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都有共同之处。中国的养生之道是教给人们一种行为的方法,依照这种方法来达到健康快乐、延年益寿的目的;修心之道是引导人们一种认知的方向,通过对自身和事物的认知来达到修心的效果。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成长靠的是减法而不是加法,懂得为心灵减负,懂得学习乐观,懂得处理好事业、家庭和自身幸福感的关系,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

    有人说,幸福不在于得到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正如老子所说“少则得,多则惑”,“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其实幸福的方式也很简单,在于你的视角、你的理解、你的心态、你的选择。当我们学会以积极心态战胜消极心态,学会自我帮助和提高,学会利用乐观的心态面对任何事情,这时你会发现你已经拥抱了幸福。

    无论是中国的国学还是西方的积极心理学,其根本目的都是解决人生问题的,因而都是源于社会并服务于大众的。对普通人来说,心理学一直就是一门严谨和深奥的学科,积极心理学来到中国已有五年多的时间,如何让更多的人接触并了解到这门幸福的科学,如何让心理学的研究能够真正地服务于大众,值得深思。应该说《幸福法则》作为这门新学科的入门读物,引导的方向是及时和正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幸福和快乐,关键是如何认知自我,如何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幸福方式,成为自己幸福的主宰者。希望你在阅读《幸福法则》的过程中,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2009 年6 月25 日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