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隐于林
2009年08月03日
新华社-新华纵横
视频请点击: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9-08/03/content_11818144.htm
新华社XHTV 北京 合肥专电(记者:王艳、周相吉、应坚 编辑:王艳):
他年过八旬,荣膺“国医大师”称号;他师出名门,深得新安世医“张一帖”真传;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期新华纵横将带你走近来自黄山的国医大师李济仁。
记者:6月19日的北京名医云集。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顶级专家获得了“国医大师”的荣誉称号,他们中,最年长的93岁,最小的也有74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由政府部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的国家级中医大师。颁奖现场画面
【同期】卫生部副部长 张茅:
让我们为30位老中药专家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解说】画面中这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名叫李济仁,今年80岁,来自安徽黄山。笑容可掬、慈眉善目的他在老家歙县被人称为“活菩萨”。
【同期】长子 张其成:
可爱,他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老头子。
(画外音,李看病画面)
他的面相像一个菩萨,他的心肠更像一个菩萨,就是说一个仁慈之心,他看别人都是好人,没有什么恩怨是非。
【同期】李济仁
记者:还在给人看病,在家看吗?
李:在家看,我们在医院每周半天专家门诊,除了门诊以外,到我们家里看的也有。
【解说】李济仁原名李元善, 1931年冬出生于安徽黄山。白墙黑瓦、荷红柳绿的水墨之乡不仅诞生了赫赫有名的程朱理学、戴震朴学,还孕育了独树一帜的中医流派新安医学。“天下名医出新安”的美誉由此而生。青少年时期,李济仁看到战乱中的百姓深受病患之苦,便立志要重振医道、救人济世。后来,他拜入新安世医“张一帖”第13代传人张根桂的门下研习中医,并更名为“济仁”,取仁术济世的意思。
【同期】李济仁长子 张其成:
我父亲当时在安徽徽州,一直在学医,而且小有名气,后来他听说我外公的大名,他就来拜我外公为师,要跟我外公学习,这样我外公就看上他了,然后就把他招为上门女婿。
【解说】如今,“张冠李戴”的故事在黄山歙县早已被传为美谈。
【同期】长子 张其成:
所以我母亲还有我父亲,这样就成为第十四代传人,这样就是招了上门女婿之后,第一个条件就是生个儿子要姓张,所以我作为长子,我就姓张。所以我给自己也刻了一份闲章,叫张冠李戴,张家的帽子戴到李家头上来了。
【解说】张氏一脉传说是北宋名医张扩的后代,擅长治疗伤寒。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传人张守仁对内科疑难重症、杂病的治疗很有办法,用药猛、择药专、剂量重,用他独创的末药药方,往往一帖见效,始称“张一帖”,历经明、清、民国至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
接过重任的李济仁在承继“张一帖”心法的同时,结合西医的研究成果,为中医内、妇科病创造了多个效方验方。而对于疑难病证,他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出了多种新型疗法。
【同期】李济仁 :
我们张一帖有一句话讲,辨症要准,必须要在辨症准的基础上,用药要狠,剂量要大,就是要掌握这个,这个必须要掌握。
【解说】行医60载,李济仁成功救治过无数疑难杂症。很多人在试遍各种治疗方案之后,带着最后的希望慕名而来,这其中,有深受失眠症困扰的黄梅剧名角,有因风湿病痛夜不能寐的政府干部,有身患胃癌晚期的外国友人,还有更多备受疾病困扰的普通人。
【同期】村民 张本立:
他一看,药到病除啊,妙手回春。
【同期】患者 张忠英:
李老师的医术肯定不要讲的了!像这个风湿病,好多人以为治不好的,原来我也不打算治的,后来讲中医能治的好,我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的,哪晓得吃了一个月左右,基本上症状都有缓解了。
【解说】在歙县定潭老家,有很多关于李济仁医术了得的传说,比如说他的末药药方是一位仙人所赠,而装药的药柜在新安江发大水时都不会被淹没等等。
【同期】当地 村民 张建艺:
他们传说的故事很多的,比如说医术精湛嘛,老百姓以为是他们家有个仙人拐,好像一搞就好了,实际上不是的,完全是医术的问题。
【解说】少小成名并非一日之功。李济仁从侍诊的小学徒做起,在师傅的严厉管教下,对《本草纲目》、《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倒背如流,采药、抄方、研磨、熬汤等各个环节无不烂熟于心。
【同期】 李济仁:
对这个书本都是读一遍又一遍,读一遍思考一下,思考一下再读一遍,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地就提高了,理论水平就提高了。
【解说】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张一帖家族强调精进医术,更要求传人谨记对患者的仁德之心。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李济仁的名气越来越大,全国慕名来求医的人络绎不绝,考虑到很多外地病人负担不起路费,以及复诊困难,李济仁决定在闲余时间开始一种新的诊疗方式:函诊。
【同期】李济仁
李:全部都是免费的。
记者:大概一个病人,你要帮他解决问题,要写几封信?
李:起码要几封信,他有的要十几封信,有的要两三封信。
【同期】长子 张其成:
全国各地的病人给他写信,告诉他症状,然后他就给人回信,他回过好几千封信。
【同期】李济仁:
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病,看病是我最大的乐趣。
【解说】李济仁告诉我们,张一帖家族薪火相传几百年,其核心在于“传承”二字。而传承中医和中医文化也是他一直以来身体力行的准则,50多年来,李济仁不仅培养了数百名中医骨干,一家五个子女也全部从事与中医临床、研究相关的职业。
【同期】李济仁学生 广安门中医院副院长 仝小林:
我特别感谢李老,在芜湖这几年,一个是真正能够体验到大师的这种风范、境界,另外在那种环境下是真正读书的地方,认认真真读了几年中医基础理论,同时跟李老临床做了几年。
【同期】幼子 李梢 清华大学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对我们的精神上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我们之所以一直坚持着做中医学方面的工作,实际上都是受父亲的影响。
【解说】如今,象征着450年“张一帖”衣钵的祖传末药药罐也交到了第15代传人,李济仁次子李梃的手中。
【同期】次子 李梃:
现在呢罐子由我保管,在我们这个地方加工末药,具体的工作就是由我来做。
【解说】现在,秉承家训的李梃不仅在家乡挑起了“张一帖”的匾牌行医,还靠自己的力量,在村里开始修建张一帖医艺馆,恢复原来的家族祠堂。几年来,他坚持每天带着孩子们外出采药,他说,要像当年父亲培养自己那样,将祖传的医学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记者:岁月如梭,“张一帖”已经走过了450余年的历史。望着鹤发童颜的国医李济仁,看着在“世传张一帖诊所”中忙碌的李梃,听着李家小孩稚嫩却认真的草药歌诀,我们仿佛看到了国医家族弥久历新、生生不息的传承。感谢收看本期的新华纵横,再见。
(责任编辑:关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