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宗教价值判断老子天下人不言之教张其成 |
分类: 道家智慧 |

【语译】
天下人如果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这就有丑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东西之所以善良的原因,这是不善良了。所以,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相互完成的;长和短是相互形成的;高和低是相互包容的;音和声是相互和谐的;前和后是相互随从的。因此圣人做的是“无为”的事,实行的是“不言”的教育。万物兴起而不去加以主宰,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事业成功了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感悟】
为什么知道了美就有了丑呢?为什么知道了善就有恶了呢?这是老子的智慧之处,在老子看来,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的,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美就没有丑了,没有善就没有恶了。这些概念都属于形而下的,是可以随着人们的心态、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美丑、善恶,只是人们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现象所做的是非判断,是人为的生活态度。从更根本的层面上来说,从形而上的“道”的层面上来说,是没有美丑、善恶之分的,它们是合为一体的。而形而上的“道”又化生出形而下的“器”,于是就形成这些互为对立的东西,这些东西也是变动的,有和无是相对的,难和易是相对的,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先和后都是相对的,又是相反的。在相对和相反的关系中呈现出它们是相互依赖的,是相互补充的,是相互形成的,缺了一个,另一个也就不存在了。更重要的是相互对立的东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美可以变丑、善可以变恶。老子真是伟大,他从对立的事物中看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和西方人传统是有是有区别的,西方人在对立中看出的是斗争,所以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老子在对立中看出的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相转化,进而形成“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
既然人世间的一切概念,如美与丑、善与恶,都是人为设定的,都是后来有了价值判断、道德伦理之后才形成的,所以在老子看来就应该要打破这种人为的、执着的设定,打破这种后天的价值判断。
老子认为,正是这些后世人为的东西才造成人世间无休止的争论,甚至战争。所以老子接下来就主张要“处无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什么叫“无为”?就是不要加上主观臆断地去“妄为”。什么叫“不言之教”?就是不要加上自己的言论去教育别人。因为语言是自己思维的外在表现,自己的思维如果陷入后天的价值判断就是主观臆断,何况语言还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所以就有“词不达意”、“言多必失”的说法。人如果有了“二元对立”的矛盾思维方式,有了后世的伦理判断,价值判断,有了各种概念、名称,就往往会远离事实,不能准确反映自然的、本质的东西。所以老子强调,不要人为,不要主观妄为,不要用语言、概念来教育别人。后人有一句话:“身教胜于言教。”就是源于此。
对待自己的成就和贡献,老子提出了四个“不”——不辞、不有、不恃、弗(不)居。老子让人们发挥出“作”、“生”、“为”、“成”等创造力,但又不能去占有它、支配它。发挥个人的创造力,目的不是为了去占有这些东西。大家可以想一想,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付出都是以回报、占有为目的的,只有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是无私的;几乎所有的爱都是以相合相聚为目的的,爱一个东西就想去占有它拥有它。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的,这种爱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希望占有自己的儿女,而是希望子女到江湖上去闯荡,去有一番作为。“道”生万物,就像父母生育孩子,她对万物有那么大的创造力,但却能做到四个“不”。所以是多么伟大!那么,人创造了万物,人有了自己的工作,或是在工作中取得了成功,比如说为了一个企业,那是不是就应该拥有这个企业呢?或者占有这个企业呢?然后自己就骄傲自大了呢?这当然是不符合“道”的。作为一个有道的人(这里的圣人就是指有道的人),就应该是能创造它,使它有所作为,但却不去占有它,不去控制它。
很多人都说老子是消极的,其实这说法是错误的。可以说老子是最积极的,看上去像是在用消极的方式,但却达到一种积极的效果,比如说成功了但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这个功劳就不会失去。老子的目的正是为了不失去这个功劳,但是,却采用了一种相反的做法_____不居功。这一点对于我们应该是有所启发的。我们现代人,大多数是要居功的,总觉得“我创造的就应该是我的”,“我办的企业就应该是我的”。越是想去占有它,就越是把它当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执著不想放手,结果呢,恰恰是这样,越是垮得快,因为你这样做,别人就永远是一种打工的心理,就不会有主人公的意识,人心就会慢慢散失。这一点应该引起大家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