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流行时装--曲裾深衣
(二)
江南望云
续
7.西汉马王堆曲裾深衣
由于服装的易腐烂性,年代的久远越不容易保存,能够传世的汉服很少。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一批完整的、各色纱罗绢绮质地的绵袍共11件,其中属于续衽直裾式绵袍(即深衣)的,共有4件。为我们了解汉代汉服提供了实物资料。
深衣的演变经历了两个过程:先是采用“曲裾”。在深衣出现之前,人们的衣服分为上下两截,即上衣和下裳。衣、裳和里面的裤,三者各司其职,衣襟与裳裾(下摆)各不相干。后来由于深衣去掉了围裙,下体部分就不容易处理了:如在下摆处两边开衩,就难免春光乍现;若不开衩,势必影响走路。为解决这个矛盾,古人想出了“曲裾”相掩的办法,也就是将衣襟接长,形成三角,穿着时将其绕在身后,用带子系结,从背后看上去就象一个燕尾。这样一来既便于走路,又无露体之虞。当人们的内裤得到完善后,进而发展为“直裾”。与传统的上衣下裳相比,这种深衣的穿着要简便多了,而且也更加适体。所以,在先秦时期,它是诸侯、大夫、士人的家居服,同时也是一般庶人的礼服。
汉绕襟深衣图 (参照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墓主人及侍从像绘制)
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图为汉代宽袖绕襟深衣图,参考湖南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复原绘制。
汉代长冠 戴长冠、穿深衣的侍者(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着衣木俑)。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西汉贵妇人艳丽的时装
|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早期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衣长140厘米﹑通袖长245厘米、腰宽52厘米
朱红菱纹罗丝绵袍上衣下裳相连,衣领相交,衣襟由左向右折到右侧身旁。这种款式在西汉早期贵族妇女中广为流行。朱红菱纹罗面料是一种单色的暗花绞经组织丝织物,由两根经丝相互绞转织成,具有特别明显的方孔。这种方孔不易发生滑移,十分牢固。有专家甚至把罗称之为真正的纱,而平纹纱则称之为“假纱”。
罗地“信期绣”丝绵袍——汉代贵族妇女寒天的时装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衣长155厘米、通袖长243厘米
一号墓随葬罗地“信期绣”19件,其中单幅3件,完整衣物10件,棺内的残衣袍6件。因绣有这种花纹的香囊等在遣策中均称之为“信期绣”,故名。罗地“信期绣”丝绵袍交领,右开襟,曲裾(jū
),内絮丝绵,为深衣类服装,应为辛追寒天的服装。此袍茶黄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面,经纬密度约每平方米120×38根;素绢里,经纬密度约每平方米98×46根,内絮丝绵,缘、襟则用绢。其缝制方法: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组成:上衣部分正裁共六片,即身部两片、两袖各两片。六片拼合后,再将腋下缝起,其领口呈琵琶形,袖筒较肥大,下垂呈弧状。下裳部分斜裁共四片,袍缘斜裁,后加缝的袖缘的宽度与袖口略等,衣片之间缝合均用平针。
|
马王堆汉墓贵夫人辛追服饰复原

左边两套为曲裾
|
这件绛红纱印彩续衽直裾绵深衣就是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出土的。衣长130厘米,通袖长236厘米,袖宽41厘米,袖口宽30厘米,腰宽48厘米,下摆宽57厘米,领缘宽29厘米,摆缘宽38厘米。它的衣式形制有交领、右衽、胡袖、直裾,袖与下摆均镶大幅的宽缘。此件衣服有一大特点,就是有一个宽大的续衽,即衣襟(古代称“衽”)自腋下镶于下裾部位,直通与下摆平齐,好象是右衽的继续,故名“续衽”。这种续衽宽边直裾式深衣是西汉长沙地区流行的款式,但保持着以前的直裾形式,这在当时是为了与刚才介绍的“曲裾”形式相适应。它可以将宽大的衣襟覆包于身后,再用腰带束紧,在冬天能起到取暖的效果。
此件深衣的面料是透明的纱(一种有着方孔的轻薄平纹丝织品),其经纬丝的纤度为10.2旦,丝经非常纤细。由于它的经纬密度较接近,所以纱的质地较为密致。
这件衣服的色染工艺也非常杰出。衣料以绛红色为底色。这种绛红色是由茜草素经媒染后染成的,时至今日,这种红色仍艳丽无比。在绛红色的纱地上进行印花并加以彩绘,古人称为印花敷彩工艺。其所印刷的花纹为藤本植物的变形纹饰,是用朱红、粉白、银灰、金、棕灰、黑色等颜料,经过印花和彩绘相结合的工艺,制作了花、叶、蓓蕾和花苞,最后用粉白色勾绘云水纹和点,花地分明,华丽多姿。
该衣穿着时,里衽掩入左侧腋下,外衽折到右侧身旁,底摆呈喇叭状。双手平放,大的袖胡呈弧形下垂,衣纹显示出当今蝙蝠袖的外观。

这尊复原塑像是湖南省博物馆组织有关专家对辛追遗体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参照相关的历史资料设计、制作的。再现了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夫人辛追生前的服饰体系。
三、曲裾深衣传承的思考
自汉服运动之始,曲裾深衣一直受到女生的喜爱和追捧,究其原因,个人认为,主要是曲裾深衣显示了女子婀娜多姿,不对称变化之美等。
汉朝是中国一个伟大的时代,汉民族的形成,就来源于汉朝。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绢地“长寿绣”、绒圈锦、黄棕绢地“乘云绣”、绢地茱萸纹绣等面料外观甚为华丽,技艺精湛。成语“锦绣山河”以锦和刺绣来形容祖国山河之美好。
绢地茱萸纹绣:
长34厘米宽35厘米.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用朱红、土黄、深土黄色丝线,在绢上绣茱萸花。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茱萸纹也就成了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图案。
黄棕绢地“乘云绣” :长42厘米 宽38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用朱红、棕红、橄榄绿等色丝线,采用锁绣法,在黄棕绢地上绣出飞卷的流云,云气中隐约可见露头的凤鸟,寓意凤鸟乘云。
“遣策”称之为“乘云绣”。
绢地“长寿绣”——犹如彩画的刺绣艺术珍品
:
长54厘米、宽41厘米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刺绣是在已织好的丝织物(主要是绢)上,以细针添附各色丝线,犹如画师的彩笔,绣出绘画一般细致而流利的花纹。湖南地区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绢地“长寿绣”在绢上用浅棕红﹑橄榄绿﹑紫灰、深绿等色丝线,以锁绣针法绣出变形云纹﹑花蕾﹑枝叶及其鸟头的图案。这种花纹的“长寿绣”出现最多,见于一号汉墓出土的几巾、绣枕、镜衣和夹袱以及棺内包裹辛追遗体的残锦衾上。由于色彩的变化,似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树的枝叶间,细看则是茱萸﹑凤鸟等吉祥生物显现在云中,也许这是战国时期楚地刺绣龙凤纹的一种抽象化演变,神奇浪漫色彩十分浓厚,具有古拙的艺术风格。茱萸是一种益草。《西京杂记》:“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凤鸟是神鸟,屈原《楚辞》中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句,凤鸟出现,天下大康宁。生活的康宁,也使人长寿。在随葬品的遣策中,汉人将这类刺绣称为“长寿绣”,是有道理的。
现在通过考古,使我们知道曲裾深衣从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流行到东汉时期。款式有变化、南北有差异,纺织技术的进步,使面料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汉服的交领左衽等基本特点没有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汉服的大气,粗犷,婀娜多姿在曲裾深衣上面有了更好的体现,宋朝开始,由于统治者等级制度的进一步确定和理学的兴起,重农抑商,对汉服的颜色和着装作出了严格的规定,部分颜色,和图案平民、仕人和商人是不能穿着,华丽之汉服距离百姓越来越远。以至到明代,百姓只能着素色青衣。
由于古代交通和信息交流的不便的原因,同时期的曲裾深衣也是有变化的。因此,我们现在汉服运动中出现的:哪一个款式是最符合形制的曲裾深衣,还真不好回答。只能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元素,几个重要的曲裾深衣款式都能代表汉代流行时装。
作者:网名:江南望云/大汉天子888,QQ:314548219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hanfudian
百度空间:http://hi.baidu.com/hanfuwang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