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如何培养出自信乐观、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者:刘诚哲
这个主题,我分成三次来讲:1、应用萨提亚模式解析婚姻家庭状况对人的影响;2、四种婚姻形态对家庭中人(父母/孩子)的影响排序;3、了解单亲家庭的运作动力,确定目标,培养自信乐观、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应用萨提亚模式解析婚姻家庭状况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解体的婚姻或其他原因,单亲家庭的产生
萨提亚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家庭治疗这个流派的先驱或创始人,她有一本名著叫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主要观点是:人是由家庭塑造出来的,父母是主要的塑造者。我们出生、成长的原生家庭对我们起着“塑造”作用。不管你的家庭是怎么样的,不管是国家主席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在一个家庭当中从一个小婴儿慢慢的长大,然后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家庭教育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家庭关系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
萨提亚模式跟其它的流派有所不同的是,她认为一个人的资源和问题首先都是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个人出生,长大之后都带有很多家庭的烙印。学习了解家庭塑造人的原理,对于我们-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孩子-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对人的塑造,通过以下形式(可以相互包含):
1、 基因遗传(遗传学-表观遗传学)
2、 家风家规家教(信念、价值观、规条)
3、 家庭关系-家庭人际环境1(夫妻、亲子、兄弟姐妹…)
4、 沟通模式和情绪处理方式-家庭人际环境2
成长过程中的人际环境:1)三角关系;2)沟通应对模式;3)个人的自我价值感;4)感受和行动的规则;5)家人与其他人和社会(组织)发生关系的方式
最新发展:脑认知科学/人际神经生物学
我们今天关注的主题是单亲家庭。近20年来,单亲家庭是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的一个群体,单亲家庭的爸爸妈妈和孩子,相比较“健全家庭”,他们都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家庭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一般说来,在我们以往的概念当中,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通过相识、恋爱、结婚以后就组建成为一个家庭,当进入家庭之后,每个人都希望是健全的,幸福的,我们常常祝福别人白头偕老,婚姻和谐幸福,这个就是我们概念中的“健全家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家庭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个人情感变化等原因,结婚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的冲突与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第一个可能面对的挑战,就是离婚,婚姻的撕裂。当两个人不再相爱,或者他们无法处理彼此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不能够在这个家庭当中很好地相处下去,他们的应对方式就是选择离婚,当然,离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种选择。
如果选择离婚而他们又有了孩子,那么就是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带着孩子,抚养孩子,这就是普遍形态的单亲家庭;当然,还有其它的形式的单亲家庭,比如配偶一方去世、远离、未婚生育、领养等其他的原因,只有一个父亲或母亲,独自抚养孩子,也是单亲家庭的形态。本来在家庭当中他们能够享受到家庭的完整,和谐、幸福或者家庭中的纠纷与冲突,家庭成员会带给彼此很多有爱的和温暖的东西,自然也会面临着很多的矛盾与冲突,很多的纠结、压力与挣扎。随着家庭完整性的解体,家庭动力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关键在你是否留意到这种变化,并懂得应对的方法。
1、家庭解体之后,作为抚养者(父亲或者母亲)
,你如何应对对这种变化?认知和感受层面?你与孩子的关系,你与孩子另一方父亲/母亲的关系如何处理?
2、这种变化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什么?你如何帮助孩子去接纳、整合这种影响,而且是一个正向的影响?你如何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利于他成长的健康的人际环境?
3、如何了解、掌握和确定培养孩子的五大目标,以及相关的一些策略与方法,有利于培养自信、乐观,人格健康的孩子。
在家庭当中,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你要养育孩子,作为父母亲本来就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如果再加上婚姻解体,变成了单亲家庭,那么可能他带来的挑战会更多,包括社会评判,标签化,关系冲突,教育困难,经济状况不良等等。当然,很多问题对于所有形式的家庭是有共性的。在我的个案咨询中,由于我主要是做家庭咨询或家庭治疗,很多来访者有的是健全家庭的,也有单亲家庭的,还有一些是混合家庭。不得不承认,混合家庭、单亲家庭面临的问题比健全家庭更具有挑战性。这既是对孩子的考验与挑战,更是对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的挑战。
不管是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孩子,同样都有挑战,因为当一个家庭解体之后,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丧失的心理历程。还跟这个孩子的年龄阶段有关系,家庭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挑战的,都会有负面的情绪体验。
他们如何去处理这种丧失,比如哀悼丧失,接纳并转化,如何疗愈婚姻解体后的伤痛是很重要的。在我的咨询个案中,许多人(包括父母和孩子)大多数是把这种丧失的伤痛隐藏起来,或者压抑它,或者采取不合理的方式处理,委屈、压抑、愤怒、责骂、敌视,等等。
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孩子,看负向的方面,他心里边的那种丧失感,伴随着的失落、痛苦、忧伤、无助,甚至是绝望,各种各样的情绪。实际上,作为成年人的家长,自己还有一些心理准备,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是小孩子无论在那个阶段,他们大多是无奈、无助和痛苦的。所以如果处理不好,对他来讲是一个深度的创伤,是健全家庭丧失以后的创伤。
(二)面对婚姻的差异与冲突,如何理解和应对
很多夫妻,他们在两个人的关系当中碰到很大问题,过不下去了。但是要不要离婚,很多中国传统的家庭就是为了孩子采取忍一忍的策略,凑合凑合,这样的家庭太多了。
我觉得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理解的,大部分父母这样做本意都是为了孩子好。因为这样的情况还是蛮多的,他们夫妻两个人有很多的冲突,有很多的矛盾,可能他们都已经不再相爱了。可能有些人说如果我是单身,如果我没有孩子,他们可能就会选择离婚这样的方式。但是,因为他们有了孩子,觉得为了孩子,让孩子有个健全的家庭,在他们看来比一个离婚的家庭要好,所以他们自己就会选择凑合。为什么呢?我大概在15年之前就留意有关离婚率的调查,今年也同样看到。就是在孩子高考上大学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离婚率是上升的,并且离婚的还不是闪婚闪离的那些人,他们大部分都是“老夫老妻”了,为了孩子一直维持、忍受着。当孩子考上大学后,他们不愿意再忍受了,所以孩子上大学后就选择离婚。
在这个过程当中,就父母来讲,他们是出于好意,为了孩子去牺牲自己的幸福。但是在我接触过的这些家庭当中,当两个人不再相爱或者当两个人已经是有很多的冲突和矛盾,甚至是互相否定、指责、漠视、攻击时,即使他们还在维持婚姻,不仅他们自己享受不到家庭应有的体贴、关心、温暖、支持,同样孩子也体会不到。
上个月有一个家庭来见我,那个孩子跟我说,他本来是努力让爸爸妈妈和好,希望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但是他发现他越参与越有困难,所以他十分的痛苦,他就直接跟他们讲,你们一直这样争吵,还不如离婚算了。我遇到的这样的情况还是还是蛮多的。
所以,如果说夫妻两个人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庭的幸福,他们愿意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改变,让夫妻关系更好,亲子关系更好,家庭关系更好,我觉得才是很负责任的表现。但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孩子,他们两个人也过得痛苦,孩子同样也是痛苦的。有些孩子跟我说,别以为你们两个当着我不吵架就以为是好的,我只要从你们的表情,从你们之间如何讲话,如何交流,我就知道你们的关系不好。孩子是很敏感的,从心理渴望来讲,他们都希望父母的婚姻是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完整的。当他们赶到无望时,他们就会采取指责、讨好、超理智或打岔、逃避的方式来应对。
未成年的孩子也是家庭的责任者和贡献者,但不能成为拯救者。在我接触的家庭当中,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孩子是从内心里希望父母离婚的,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和好,父母能够在一起。我记得十几年以前我遇到一个孩子,那个孩子那时候才上六年级,他跟我说他父母老是吵架甚至打架。后来他父母离婚了,离婚以后,他说一段时间家里好像是和平了,但是感觉到他跟他的同学和小朋友不一样了,他只有他妈妈带着他,并且他妈妈跟爸爸的关系不好,他妈妈还反对爸爸来看他。所以他说,感觉到父母离婚之后,就好像他站的地面裂开了,他也被撕开了,他不知道应该跟哪一方。(未完待续)
单亲家庭如何培养出自信乐观、心理健康的孩子(一)
单亲家庭如何培养出自信乐观、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者:刘诚哲
这个主题,我分成三次来讲:1、应用萨提亚模式解析婚姻家庭状况对人的影响;2、四种婚姻形态对家庭中人(父母/孩子)的影响排序;3、了解单亲家庭的运作动力,确定目标,培养自信乐观、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应用萨提亚模式解析婚姻家庭状况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解体的婚姻或其他原因,单亲家庭的产生
萨提亚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大师,家庭治疗这个流派的先驱或创始人,她有一本名著叫做《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主要观点是:人是由家庭塑造出来的,父母是主要的塑造者。我们出生、成长的原生家庭对我们起着“塑造”作用。不管你的家庭是怎么样的,不管是国家主席还是平民百姓,都是在一个家庭当中从一个小婴儿慢慢的长大,然后成长为一个成年人。家庭教育和家庭中的孩子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什么样的家庭,什么样的家庭关系就会塑造出什么样的人。
萨提亚模式跟其它的流派有所不同的是,她认为一个人的资源和问题首先都是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一个人出生,长大之后都带有很多家庭的烙印。学习了解家庭塑造人的原理,对于我们-不管是作为父母还是孩子-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家庭对人的塑造,通过以下形式(可以相互包含):
1、 基因遗传(遗传学-表观遗传学)
2、 家风家规家教(信念、价值观、规条)
3、 家庭关系-家庭人际环境1(夫妻、亲子、兄弟姐妹…)
4、 沟通模式和情绪处理方式-家庭人际环境2
成长过程中的人际环境:1)三角关系;2)沟通应对模式;3)个人的自我价值感;4)感受和行动的规则;5)家人与其他人和社会(组织)发生关系的方式
最新发展:脑认知科学/人际神经生物学
我们今天关注的主题是单亲家庭。近20年来,单亲家庭是在中国呈上升趋势的一个群体,单亲家庭的爸爸妈妈和孩子,相比较“健全家庭”,他们都会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家庭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一般说来,在我们以往的概念当中,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通过相识、恋爱、结婚以后就组建成为一个家庭,当进入家庭之后,每个人都希望是健全的,幸福的,我们常常祝福别人白头偕老,婚姻和谐幸福,这个就是我们概念中的“健全家庭”。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家庭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个人情感变化等原因,结婚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的冲突与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第一个可能面对的挑战,就是离婚,婚姻的撕裂。当两个人不再相爱,或者他们无法处理彼此之间的差异、矛盾和冲突,不能够在这个家庭当中很好地相处下去,他们的应对方式就是选择离婚,当然,离婚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是一种选择。
如果选择离婚而他们又有了孩子,那么就是父亲或者母亲一方带着孩子,抚养孩子,这就是普遍形态的单亲家庭;当然,还有其它的形式的单亲家庭,比如配偶一方去世、远离、未婚生育、领养等其他的原因,只有一个父亲或母亲,独自抚养孩子,也是单亲家庭的形态。本来在家庭当中他们能够享受到家庭的完整,和谐、幸福或者家庭中的纠纷与冲突,家庭成员会带给彼此很多有爱的和温暖的东西,自然也会面临着很多的矛盾与冲突,很多的纠结、压力与挣扎。随着家庭完整性的解体,家庭动力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关键在你是否留意到这种变化,并懂得应对的方法。
1、家庭解体之后,作为抚养者(父亲或者母亲) ,你如何应对对这种变化?认知和感受层面?你与孩子的关系,你与孩子另一方父亲/母亲的关系如何处理?
2、这种变化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什么?你如何帮助孩子去接纳、整合这种影响,而且是一个正向的影响?你如何帮助孩子构建一个利于他成长的健康的人际环境?
3、如何了解、掌握和确定培养孩子的五大目标,以及相关的一些策略与方法,有利于培养自信、乐观,人格健康的孩子。
在家庭当中,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你要养育孩子,作为父母亲本来就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如果再加上婚姻解体,变成了单亲家庭,那么可能他带来的挑战会更多,包括社会评判,标签化,关系冲突,教育困难,经济状况不良等等。当然,很多问题对于所有形式的家庭是有共性的。在我的个案咨询中,由于我主要是做家庭咨询或家庭治疗,很多来访者有的是健全家庭的,也有单亲家庭的,还有一些是混合家庭。不得不承认,混合家庭、单亲家庭面临的问题比健全家庭更具有挑战性。这既是对孩子的考验与挑战,更是对单亲家庭父亲或母亲的挑战。
不管是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孩子,同样都有挑战,因为当一个家庭解体之后,每个人都会经历一个丧失的心理历程。还跟这个孩子的年龄阶段有关系,家庭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挑战的,都会有负面的情绪体验。
他们如何去处理这种丧失,比如哀悼丧失,接纳并转化,如何疗愈婚姻解体后的伤痛是很重要的。在我的咨询个案中,许多人(包括父母和孩子)大多数是把这种丧失的伤痛隐藏起来,或者压抑它,或者采取不合理的方式处理,委屈、压抑、愤怒、责骂、敌视,等等。
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孩子,看负向的方面,他心里边的那种丧失感,伴随着的失落、痛苦、忧伤、无助,甚至是绝望,各种各样的情绪。实际上,作为成年人的家长,自己还有一些心理准备,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但是小孩子无论在那个阶段,他们大多是无奈、无助和痛苦的。所以如果处理不好,对他来讲是一个深度的创伤,是健全家庭丧失以后的创伤。
(二)面对婚姻的差异与冲突,如何理解和应对
很多夫妻,他们在两个人的关系当中碰到很大问题,过不下去了。但是要不要离婚,很多中国传统的家庭就是为了孩子采取忍一忍的策略,凑合凑合,这样的家庭太多了。
我觉得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理解的,大部分父母这样做本意都是为了孩子好。因为这样的情况还是蛮多的,他们夫妻两个人有很多的冲突,有很多的矛盾,可能他们都已经不再相爱了。可能有些人说如果我是单身,如果我没有孩子,他们可能就会选择离婚这样的方式。但是,因为他们有了孩子,觉得为了孩子,让孩子有个健全的家庭,在他们看来比一个离婚的家庭要好,所以他们自己就会选择凑合。为什么呢?我大概在15年之前就留意有关离婚率的调查,今年也同样看到。就是在孩子高考上大学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离婚率是上升的,并且离婚的还不是闪婚闪离的那些人,他们大部分都是“老夫老妻”了,为了孩子一直维持、忍受着。当孩子考上大学后,他们不愿意再忍受了,所以孩子上大学后就选择离婚。
在这个过程当中,就父母来讲,他们是出于好意,为了孩子去牺牲自己的幸福。但是在我接触过的这些家庭当中,当两个人不再相爱或者当两个人已经是有很多的冲突和矛盾,甚至是互相否定、指责、漠视、攻击时,即使他们还在维持婚姻,不仅他们自己享受不到家庭应有的体贴、关心、温暖、支持,同样孩子也体会不到。
上个月有一个家庭来见我,那个孩子跟我说,他本来是努力让爸爸妈妈和好,希望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但是他发现他越参与越有困难,所以他十分的痛苦,他就直接跟他们讲,你们一直这样争吵,还不如离婚算了。我遇到的这样的情况还是还是蛮多的。
所以,如果说夫妻两个人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庭的幸福,他们愿意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改变,让夫妻关系更好,亲子关系更好,家庭关系更好,我觉得才是很负责任的表现。但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孩子,他们两个人也过得痛苦,孩子同样也是痛苦的。有些孩子跟我说,别以为你们两个当着我不吵架就以为是好的,我只要从你们的表情,从你们之间如何讲话,如何交流,我就知道你们的关系不好。孩子是很敏感的,从心理渴望来讲,他们都希望父母的婚姻是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完整的。当他们赶到无望时,他们就会采取指责、讨好、超理智或打岔、逃避的方式来应对。
未成年的孩子也是家庭的责任者和贡献者,但不能成为拯救者。在我接触的家庭当中,我还没有遇到过一个孩子是从内心里希望父母离婚的,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和好,父母能够在一起。我记得十几年以前我遇到一个孩子,那个孩子那时候才上六年级,他跟我说他父母老是吵架甚至打架。后来他父母离婚了,离婚以后,他说一段时间家里好像是和平了,但是感觉到他跟他的同学和小朋友不一样了,他只有他妈妈带着他,并且他妈妈跟爸爸的关系不好,他妈妈还反对爸爸来看他。所以他说,感觉到父母离婚之后,就好像他站的地面裂开了,他也被撕开了,他不知道应该跟哪一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