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孝道---在生活点滴中

(2009-10-18 14:25:16)
标签:

孝道

孝顺

道德

春城晚报

10.17

8090志

须琳

专家视点

诚哲

教育

分类: 家庭婚姻亲子

                     孝道---在生活点滴中

孝在生活点滴中

<<春城晚报>>记者须琳

    说到孝顺,我们时常会想到许多的生活片段。我们心里爱着母亲,却会因为母亲的唠叨而心烦;我们尊敬父亲,却为父亲的严肃而让关系有了距离;我们时常为小事,和父母争执;我们曾为父母的不理解,而拒绝和他们交谈……我们为什么总是这样,孝在心中,口难开?我们怎样才能---让父母体会到我们的那份孝心,和对他们的爱?

案例:孝在心中口难开
晓青:
   我觉得,我和父母的关系,完全可以用亲密并互相折磨来形容。我们家三个人,谁也离不开谁,离得远点总是会互相挂念,就像我出差,自己不买东西都会记得给爸妈买纪念品,但是在家里的时候,总会为一些小事闹得心慌慌。在家里,我爸永远都当我是四岁的小孩,几乎每天都给我做早点,有时我忙着上班来不及吃,他还会不开心好一阵子;而我和我妈的关系,就好像谍中谍般紧张,我妈老是想知道我的一切,而我却总觉得她在窥探我的隐私,把一切都藏起来。我不知道,我这样的孩子算不算孝顺,但能发誓我真想和爸妈相处得好一些,就像我心里爱他们的那样。

     ......

诚哲视点:

 

孝顺需要理解、接纳与包容
   说到“孝”,刘诚哲想起了他在大学里的一次讲座,来听讲座的大学生们,对于孝顺都说了自己不同的理解、感受和看法,但谁也无法说明白怎样才算孝与顺。刘哲诚说,或许因为多年来对于“孝道”教育的忽视,导致许多年轻人对“孝”的观念的迷惑,但这并不代表年轻人们不知道何为孝,只是时代不同,对于孝的标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古时,孔子如此定义他心目中的“孝”——“无违”,即孝顺;“能养”,即孝养,供养父母;“敬”,即孝敬,对父母有崇敬、恭敬之心。而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有些孝道也许不能如古时那样刻板,但在他看来,抱着感恩的心做尊敬、关爱父母,供养年迈、多病父母的行为这种孝道是不会变的,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必须遵守的道德伦理规范。而对于父母的这份孝敬要得以践行与传承,除了遵守规范的自律性要求,还需要孩子和父母间的相互接纳、理解和包容。


给父母爱的礼物

   做心理咨询师多年,刘诚哲也曾遇过许多为自己与父母关系困惑的咨询,曾经有一位很有钱的商人,就对他发出过这样的疑问:“我赚了很多钱,给父母买车、买房,为他们添置我所能想到的奢侈品,他们需要一切,但我和他们的关系却依然不好。”
   “但他却忘记了去了解他父母真正需要什么,他所提供的是否是他父母心底真正需要的。”刘诚哲说,在想要对父母表达我们的关爱时,我们也应该适时的思考一下,我们付出的这份爱是父母的需要的吗?而这份经过内心思考,经过和父母交流,经过你悉心对父母的了解,父母能够体会到你的心意的礼物,就是爱的礼物。这份礼物也许是实在的一份东西,也是句关心问候的话语,也许仅仅是经常的陪伴,最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着你对父母由衷的孝敬和对他们的感恩之心。
   

孝顺在生活点滴间
   为父母做顿饭;在妈妈生日时,亲手为她做一张卡片,买件礼物;陪爸爸下下棋喝喝茶……其实,也许只是这些小事,就能让我们的父母暖在心里。正如刘诚哲所说,其实孝心,并非只有大事才能体现,孝心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间,在每一个父母有舒心快慰感受的当下。
   也许,在今天我们无法像古时候那样,父母在世时都守在父母身旁才叫尽孝,也不是非得给父母好宅好车享受,或权利地位回报。也许只是你在出门时,和爸妈说一声你要去哪里,让他们放心,就已经是孝心;也许只是不论你离父母多远,都记得给他们打电话,懂得“儿行千里母担忧”,理解父母的挂念之情;也许不只是给父母买东西,而是一些日常琐碎的关心,也许仅仅是有时间对父母经常的陪伴。在“孝”的天平上,它们是等值的。“这些也许是现在的年轻人所要尽的孝,当父母老去,子女们要做的还有更多,而也只有那份发自内在的孝敬感恩之心,才能是真正有心而发的孝心。”刘诚哲说,其实,从古至今,孝敬最重要的就是这份由内而外的心意与实际行为。


接纳爱的形式差异
   但对于孝心来说,只有心也许还不行,就像案例中的晓青,她对父母的爱只是放在心间,但是口上、生活中却老是和父母有摩擦,让这份孝心无的放矢,爱被包裹起来了。其实正如晓青所说,很多的事情我们都知道父母对我们的那份爱,但有时却成为了矛盾集中的地方。我们嫌父母的爱太繁琐,父母则觉得我们对他们的爱不领会,“其实在这份爱间,我们需要更多理解和接纳做桥梁。”刘诚哲说。
   “父母对子女的爱,其实是最无私也最莫名的。”刘诚哲以一个父亲的身份说了自己的感受,他说他有时送女儿上学,都要等女儿走进学校,直到看不到影子了,他才会转身离开,对于他来说这些行为都是不由自主的,发自本能的,显示的是他对女儿的那份关爱。因此,作为子女要能理解父母的这份爱,哪怕是自己认为是没必要的形式。当我们无法接受父母的爱时,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从小的成长过程,做错了事情时,父母对我们那份无条件的包容和接纳。只要用他们对我们的那份包容,去接纳他们的爱,想必这样为爱而起的冲突也会更少些。
   

别为代沟争执
   不可否认,我们和父母是不同年代的人,而不同年代,代际之间必然会有信念与价值观的差异。在我们和父母的争执中,最多的也是在为价值观的差异而争吵。比如说,父母无法接受你的发型,你不喜欢父母给你挑选的衣服等。但回头想想,这仅此是不接受,对双方不会产生实际的影响,就算你剪了奇怪的头发,也不代表你就是奇怪的人;就算你穿上父母给你买的衣服,也不代表你就不属于这个时代,那又何必不去顺一顺呢?
   不挣扎,你可以依然可以选择去和父母沟通。让他们明白这仅只是你的个人审美,或是告诉他们你喜欢什么,你这个年纪的人在关心什么,让他们更加了解你并接纳你。当然,在面对这样的争执时,父母若能够接纳并理解子女的价值观,必然孩子也会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他们也会相应的回馈给父母。在“孝道”的传承上,父母的身教尤为重要,对子女来说,父母“按我做的去做”比“按我说的去做”更具效果和意义。
   

把孝心放到现在
   一般说来,父母老了总是要先我们而去。父母离世,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离世,遗留给我们现世无法偿还的情感。你就永远无以言孝。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弥补。对于父母的孝心也正是如此。刘诚哲说,他相信每个孩子心里都有孝,但是很多人将孝心放在心底,将孝道放在未来,在孝前加很多的条件和附加值,比如说,金钱、地位、成就等等。其实,孝敬父母,只要是你现在能做的,不管是一幢房子,还是一个关爱问候父母的电话、短信,不论是一辆汽车,还是简单的几道小菜,放在孝道的天枰上它们都是同等的重量。所以不管是什么,趁我们还年轻,趁父母还在我们身边,就把你的孝心放在现在,放在实际行动中,放在与父母相处的每一个当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